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渊然与赣南客家道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域的发生和传播道教早在西晋时就已传入赣南。赣南客家祖先来自于中原。晋代“衣冠南渡”后,道教也被带到了赣南客家地域。客家原属楚地,受老庄思想的浸润濡染较深,加之东越后裔亦本信巫卜,因而两相契合,道教很快便在客地传播开来。西晋时,五斗米道在赣南一带活动。据《赣州府志》和《兴国县志》载:太康元年(280),道教名师葛洪就在兴国县城西外建造了治平观,并在此炼丹,“葛洪过兴国,在治平观,凿药池,并有诗”。治平观,在兴国县城西郊尧山堂。旧有吹箫台。前有井,号葛翁井。旧治平观有联云:“凡炉芒属存疑信,碧?寒泉自…  相似文献   

2.
太平村客家人丧葬"道场"中的各种礼规,杂揉了人为宗教的内容,凸显了儒家思想与释道二教合一、宗教信仰服务于民间信仰的特点,体现了客家人复合性的信仰特征.多种信仰渗透在客家村落的民间生活中,强化了客家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保持客家族群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赣南是净明道的重要传播地区,许逊信仰是赣南客家人宗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寿官作为赣南客家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赣州18个县市中有广泛分布,其中位于葛坳镇的黄屋乾万寿宫是香火最旺的一座。本文以黄屋乾万寿官为重点考察对象,综合调查周边分布的其他万寿官,初步介绍万寿官在赣南地区的现实状况,简要分析赣南客家的许真君信仰。  相似文献   

4.
赣南客家山歌衬词运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征 《美与时代》2005,(1):60-61
赣南位于江西南端,地处赣江源头,东临闽西,南接粤北,西连湘东南,辖18县市,面积40800余平方公里.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较早的客家人聚居区与扩散地.勤劳的赣南客家先民素有爱唱山歌的习惯,不论在茶山劳作,还是在野外赶路;也不论在田园耕种,还是在家绣花纳鞋;或为了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或为恐吓虎狼,壮助胆量;或为了传递情感,表白心声,均借助于山歌.这些山歌,有的高亢悠扬,响遏行云;有的缠绵低回,如泣如诉,它逐渐成为客家人不可或缺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5.
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丧葬习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糅合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汉族的民间葬礼仪式,揭示现象背后隐含的民间信仰,认为其信仰大多呈现为佛教、道教、儒家及各种迷信观念的杂糅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庙会是指在特定日期举行的聚会,通常与宗教活动有关。赣南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属客家方言区,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影响,庙会自古以来在赣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的"仙娘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三月二十六日,当地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敬神祈福。对赣南客家仙娘庙会的起源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赣南客家仙娘庙会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为深化仙娘庙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伯公、社公和公王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祀奉的神明。本文先概述闽西的神明崇拜模式及其中的土地神崇拜,然后以道教仪式为切入点,理清伯公、社公及公王的概念,追溯其起源,并对他们与道教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最后还将讨论闽西广泛流传的"斗法"传说中吃人的社公的身份问题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乡会是以地缘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外来人口为了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建立同乡组织互帮互助。与普通的同乡会不同,上海客家人同乡会不是以地缘为基础的,而是以"客家"为基础成立的组织。上海客家同乡会在上海客家人的自我认同中起了很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丧葬仪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礼仪活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山西省晋城市的民间丧葬习俗较多地保留着传统丧葬习俗,实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山西晋城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功能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具有孝道思想贯穿始终、互帮互助以及同一家族有共同祖坟等三个特点,具有伦理教化、凝聚血缘亲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人生教育等四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丧葬礼仪的演变 丧葬礼仪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人类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是弃之不管的。《周易·系辞传》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说,远古的时候,人死之后,尸体就放在野地里,盖上树枝,既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产生了埋葬的礼仪。最初的埋葬法是极为简单的,基本上就是一埋了事。但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就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  相似文献   

11.
河流生命一词,多见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用拟人化手法比喻河流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与"陈旧的,僵死的"相对.河流生命作为科学概念,即生态系统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提出,既来源于全球河流生态危机胁迫产生的河流危机意识,[1]也直接来源于我国黄河管理过程中构建河流生命伦理实践的迫切需要.[2]河流生命有其自然与文化两种存在方式,本文旨在探讨河流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重点对其出发点、立论基础和评价标准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2.
刘晓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5-245,23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汉淮南王刘安编著。唐刘知几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其广博的内容中蕴含有颇为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本文即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逻辑产生以来,逻辑学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可说是方兴未艾。与之相伴的是逻辑哲学研究也在 20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我国学术界自 20世纪 30年代始,在金岳霖、牟宗三、沈有鼎等先生的努力下,逻辑哲学研究逐步得到展开,特别是20世纪 80年代后,在一大批逻辑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逐渐形成繁荣之势。王路、李小五、张清宇、张家龙和邹崇理等合力完成的《逻辑哲学九章》(张清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以下简称《九章》)则将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的评估意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2004年7月在大连举行的“医患关系-医疗诉讼-医患维权”的学术研讨会,就这个《评估意见》进行了讨论,现在发表的是依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的文本。我们认为,建立医患之间的诚信关系,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医患间的一些纠纷,在如下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凌 《现代哲学》2003,2(4):55-60
价值相对主义的理论失误和实践危害,使大多数价值哲学论者都力图克服之。新康德主义的形式先验主义的思路,舍勒的实质先验主义的思路,布伦坦诺的经验直觉主义的思路,培里的现代经验主义的思路,都是克服价值相对主义的不同尝试,都有其合理因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的缺陷,使之难以真正克服价值相对主义。我们认为,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价值的本质,应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说明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才能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tional mechanism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rats. In two experiments,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s were trained in which selections of one lever in one external stimulus and a second lever in another external stimulus were reinforced with foo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was acquired more rapidly when one choice was reinforc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food pellets and the other with a smaller number of pellets than when other configurations of reinforcement magnitude were provid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reversal of a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 was found to be facilitated by prior exposure of the animals to the rever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ternal stimuli and magnitudes of reinforcement.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from a stimulus or associative view of anticipatory processe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