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周易》经传的考察,主张《易》本是卜筮之书,虽然是古调重弹,但其中又别具新思。朱熹此举并非止于揭示一个历史事实,一方面认为圣人作《易》教民卜筮,乃是传授给民众一个开物成务、为善去恶的实践方法;另一方面则由卜筮之特点而进入到《易》文本的意义表达方式之中,提出《易》是个空底物事的精妙论断,深入发掘《易》的象语言之特质,并在卜筮的语境中昭示出象数与义理的原发性关系。更为深刻的是,朱熹论证指出,作为卜筮之书《易》的终极意义来源和价值根基乃是作为宇宙本体的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2.
从楚地出土的多种易类文献来看,《周易》一书在形成与起源之初表现出了种种样态。至少形成了三种使用周易的方式,即“只用易卦”的方式、“实用筮书”的方式以及“经典文本”的方式。在《周易》经典文本的定型过程中,《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在占筮内容、文献编撰、易类体例以及卜筮关系等诸多方面得以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3.
当今学术界对程朱易学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言朱熹易学继承程颐的学风而形成.一育程朱二者是敌派。对程朱易学的关系.尽管学术界的看法相距甚远。然而对其问具体的异与同.似乎至今尚缺专论。笔者以为.两贤对《用易》其书性质的理解各有不同,因而治易方法及其体例自然相异。伊川认为《周易》是明道之书。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其解说;朱熹则以《易》为卜筮之书.而以之解说《周易》之本义。但伊川也不曾否定《易》有卜筮之用,朱熹亦未尝言《易》中毫无义理。简言之.两贤易观中宾主相反而已。  相似文献   

4.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11,(4):100-109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3章引、论《诗》《书》,章数占全书260章的12·7%。司马迁说孟子"序《诗》《书》",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绝非虚言。《东塾读书记》虽失之于考辨,但有得于义理,精辟地揭示了孟子思想体系与《诗》《书》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5.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6.
李鼎祚是唐代重要易学家。他为纠正时人专以玄理谈《易》之弊而撰著《周易集解》。该书为后世保留了大量汉易象数成果。李鼎祚重视易之象数,他在《周易集解》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汉易象数学,还客观强调了《易》之卜筮性质和功用,这体现了李鼎祚求真与务实的治学之风。李鼎祚重象数亦不舍义理,兼融儒道以说《易》是李氏易学的特色之一。李鼎祚提出易学源流之辨,以天象、象数为《易》之源头,以人事、义理为《易》之流传,主张学者治《易》应将天象与人事、象数与义理结合起来,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而不应偏滞于天人之一端。这种治《易》理念在其《序卦》双出的著书特色中亦有体现。另外,在李鼎祚生活的唐中后期,宗教冲击人文日益严重,儒学面对佛老挑战,陷入困境。李鼎祚作为儒门代表,他不仅在现实中积极践履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在治《易》过程中注重对儒家义理的阐扬。李鼎祚将《周易》视为三教之源,以期通过易道之权威统领当时各家文化,建立以儒学为主导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达到复兴儒学的目的。李鼎祚以《易》权舆三教,复兴儒学的主张反映了在唐代中后期儒学式微之际,儒家学者为修正儒学弊病,探索儒学新出路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8.
<正>张克宾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全书327页,32万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朱熹易学的思想系统:从朱熹治易的基本观点"《易》乃卜筮之书"入手,以"三圣易"说为线索,分其易学为先天、后天两部分,并最终统摄于太极阴阳的义理架构中。是书共分六章,首章言朱熹易学思想渊源与转变。据作者考证,朱熹易学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为谯定  相似文献   

9.
与前人相比,杨时以经子证《易》、解《易》表现出关联巧妙、新义迭出之特色,其背后蕴含着深具启发性的经典诠释意向与方法论自觉,即不满足于注《易》时那种添饰式或总结性的文献引证,而力图在《易》与其他经子文献形式较为相近的前提下,根据某种义理将诸文献融为一体。此法无疑是对传统以经子证《易》、解《易》的一种深度推进,并一般性地为经典互诠提供了二个重要启示:其一,引证或互诠须高度重视文献间形式之相似;其二,引证或互诠不能止于简单援引,须有根据义理使诸相关文献有机融合之自觉。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唐代儒玄合流,王弼《周易注》通行天下。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易学接受面向应该是王弼义理之学,但考察过杜甫引《易》诗之后,却发现其中少有王弼义理,而多用汉儒易学。这种貌似不合拍的现象,并非是说杜甫不通王弼义理,而是反映了杜甫引《易》之诗蕴含着儒家道德旨归,秉持了汉儒易学的政治思维。同时,杜诗中王弼义理的缺失,也反映出中唐以前象数易学的接受、传播态势未曾寂寥;而汉易学不绝如缕地传播,为杜甫引《易》诗采用汉儒易学思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孙立涛 《管子学刊》2014,(1):97-104
《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诗》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张伟 《孔子研究》2023,(1):101-109+159
《荀子》一书屡引《诗》类文献,然而在《荀子》所引《诗》类文献中,逸《诗》所占比例较高。而且,荀子传《毛诗》说既不见于汉代文献,其中也颇多阻隔难通之处。因此,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的荀子传《毛诗》说当出自《毛诗》学派的依托。汉末三国的《毛诗》学派之所以将荀子纳入其传授体系中,一方面是由于荀子为汉代地位显赫的《鲁诗》学和另一部古文经典《左传》的传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与荀子思想接近。邹鲁一带儒生所引《诗》类文献与今本《毛诗》基本一致,《毛诗》当出自邹鲁儒家的传授。  相似文献   

13.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易》成书于战国末期,至今约有2300年左右了。秦始皇燔书,《易》以卜筮而得存。历代著名学者都研究过它,有关《易》的著作有两千多种,现代很多大学和研究院都设有《易》学课,在外国也有不少人研究它,有人称它为“宇宙代数学”,可见其意义之深远。《周易》这部卜筮之书充满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容:它蕴含着变、革与矛盾统一的思想,注重转化和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曲折性。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主客观条件统一、有节有度知“极”,这些都是可取的。《周易》巧妙运用符号组卦并规则其间的互相作用,以解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诗论》说《关雎》等七篇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子诗论》看,孔子解诗,注重诗篇主题大意的论说和诗篇思想大义的阐发。前者是对诗义除掉背景材料后的更高度概括,与诗的本旨有时距离不是太远;后者则是着力挖掘诗篇背后隐藏的抽象义理,是一种读诗者的新体悟,与诗的本旨相去渐远。孔子这种解读方式,在《诗经》阐释史上有创新意义,是《诗经》研究走向义理化的开端。《孔子诗论》不仅体现了孔子诗教的本质和特点,更与孔子的思想相一致,是研究早期儒家诗学及孔子思想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6.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易》起源于“占月术”—兼论《易》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起源于“占月术”—兼论《易》的文化背景张文《周易》,或单称《易》,传为上古卜筮书,其基本特征是八卦。关于它的起源问题,学界历来争论不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八卦的起源及作《易》的文化背景问题提些新的看法。不妥之处,乞教于方家。一、周易解...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19.
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绝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关联着他对《易》文本自身特点的认识。其在具体阐发中不乏新见。尤其是基于卜筮之书的这种定性,对卜筮和道理的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及通过假托说以弥缝《易》教"洁净精微"的诠释,均极富特色和新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由“理”和“象”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卜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