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南宋时期的《参同契》注本和刊本,对宋元以后的《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内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理清道教思想史上《参同契》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南宋时期的《参同契》的文献面貌和文献实态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本稿试图以曾慥《道枢》和南宋刊行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线索展开论考。考虑到刊物的篇幅,本稿拟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2.
东汉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素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前人在考证《参同契》作者生平事迹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着重试谈自《参同契》问世以来,有关注释阐幽《参同契》的版本情况,其目的是为从事《参同契》研究者及道教界养生炼丹者提供方便。因为,目前我们所见到《参同契》的注释版本达几十种,如果选好版本,无论对研究者或者养生家,都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与此同时,首先,我们还得从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说起。关于魏伯阳《参同契》作者的生平事迹,正史及《后汉史》等书,没有记载,五代彭晓《参同契解义序》中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  相似文献   

3.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运用西汉及东汉早期的象数易学 ,通过观象、立卦、“拟诸其形容” ,使无形的不易感触的微观的运动 ,摆脱感观的局限而诉诸于形容 ,将丹道与易道结合 ,以推阐还丹之理 ,使丹术得以升华 ,同时又引导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化。正是《参同契》的丹术对《周易》原理的精妙运用 ,使它通过神仙方术和炼丹术的形式 ,接续了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传统理念 ,承转了中国文化的慧命 ,故而使《周易参同契》在中国道教史、易学史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5.
《周易参同契》,世简称《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祖师所著。它是我国和世界上已被公认为现存炼丹术著作中最古的一部丹书。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养生家认为《参同契》的旨意是论内丹修炼的书;外丹家说《参同契》是论炉火烧炼的典籍;还有一种人认为《参同契》内、外丹兼并。本文所谈的炼丹术,专指外丹烧炼而言,试图从这一侧面来论述《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对我国和世界科技史的重要贡献。我国现代著名化学专家袁翰青在其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曾引证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普通化学教程”里的话说:“中国学者魏伯阳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笔者在为本刊审稿时写给投稿者的一封信。因信中触及了当前《参同契》研究和《参同契》注解的一些问题,拟予刊出,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俞琰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邵雍《先天图》,来阐发其丹道易学核心理论——"身中之易"的思想。其将《易》中"太极"演化之道引入人体丹道修炼中,提出丹道修炼亦有此道,赋予了"太极"新的内涵,认为丹道"太极"生化演绎之进程即人体丹道修炼之进程。  相似文献   

8.
朱熹删改《参同契》经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参同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同契>文本大量存在,<参同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同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参同契>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参同契>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参同契>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参同契>定本(<参同契考异>本).从南宋后期的<参同契>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参同契考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参同契>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所产生的影响,今后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谢正强 《宗教学研究》2003,2(3):100-104
钟吕内丹是五代宋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丹法系统 ,它以道教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而这一思想基础更直接的来源则是汉代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本文将《周易参同契》与钟吕内丹派经典《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相比较 ,并参以其它内丹经典 ,深入分析了《参同契》对钟吕内丹道理论建构的重要影响 ,包括天道观、药物论、火侯说等。  相似文献   

10.
一、《周易参同契》的内容问题书名《周易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撰。据后蜀彭晓解释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但也有人解释为:“谓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参同,以为本于大道。”明代的蒋一彪说得更简单一点。他只说:魏伯阳“约《周易》作《参同契》而己”。宋代朱熹在《赞》《参同契》之前,先  相似文献   

11.
一、参同契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字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按:虞翻释“易”字首见于《参同契》,可知其注《参同契》要早于注《周易》。且虞氏注《周易》,多受《参同  相似文献   

12.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汉易学所主张的“易一名而含三义”义理出发,来考察《周易参同契》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从“易简”之义看,《参同契》突出了乾坤二卦法象着宇宙天地的生成变化法则及乾坤体性表现为“自然”而无人为的情态。从“变易”之义看,《参同契》主要是借鉴汉易学的“纳甲说”和“十二消息卦说”,来探讨天地判分之后阴阳之气的变通迭更过程。进而法象修仙之秩序或步骤。以及所应注意的火候进退或身体气息变化等。从“不易”之义看,《参同契》以乾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来比拟宇宙的张设布列之结构及相应变化过程。《参同契》已将《周易》之义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炼丹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在金丹品位、类型及服食效果等方面的考辨,认定此三种著作属外丹之列。其中阴注与彭注偏重约《易》以证丹道,而无名氏注则从可运作的思路注《契》,大致代表了唐五代外丹家注《契》的两大流派。此外,本文还就内外丹术所用名词往往相同的历史原因以及如何辨别内外丹著作的基本标志,作了必要的论叙。最后,在约《易》以证丹道方面,该文探讨了这三部著作的共同特征,并对其约《易》水平之高下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历代仙学家尊为《万古丹经王》,但能读懂的人微乎其微,各种注本也歧论百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本文考察了《参同契》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传仙术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参同契》之学的流派和学术影响。最后,作者揭示出《参同契》秘传的仙术就是男女合之术,即主张男女双修、阴阳栽接的人元大丹。《参同契》、《悟真篇》都是讲南派阴阳双修功夫的,在大量注本中以明代陆西星的注本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道藏》所收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如果根据刊本所附序文中的彭晓自署,可以认为是五代孟蜀广政十年(947)刊行的《参同契》文本.可是,这个现存最早的彭注本的刊本(《道藏》本),实际上是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刊行的文本.彭晓本本身,直到1151年被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之前,又几乎没有为任何道教文献、书志、书目所引用、提及和著录.也就说,关于彭晓本的受容实态,存在着二百年的空白.本节主要考察了到南宋初期为止的有关《参同契》彭晓注本的文献情况,并认为,除了上节所述的因素(唐宋时代《参同契》文本与《古文龙虎经》《金碧经》《潜通诀》等文献互相混同)之外,彭晓本的湮没无闻,也可能是曾慥《道枢》所反映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陷入不安定状态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如果要想深入考察和把握南宋以来《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同样,也必须正确地认清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这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教思想史领域的奠基之作,卿希泰先生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及《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确定了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构建了基本框架,对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卿先生的道教思想史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也都极具特色,对于道教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至今人们对曾被司马迁等史学家褒誉为“万事根本”的黄钟(《史记·律书》)以及由此推演的黄钟学说对于《参同契》的影响,尚缺乏应有的认识。本文探讨了黄钟、黄钟学说及其对《参同契》的影响。黄钟与黄钟学说黄钟最初为竹制的乐管。《吕氏春秋》、《太玄经》、《史记》、《淮南子》和《礼记集说》等多本文献中均有黄帝创制黄钟的记载。《太玄经》曰:“律吕之始自黄帝,使伶伦至大夏之西,取竹窍厚均者为十二管,……其后或以铜代竹,其空圜皆九分也。”书中还记载了十二管的名称,相生关系和长度。黄钟则为其中第一律…  相似文献   

19.
权泰勋是韩国现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家、内丹理论家。他很早就学习儒家与道家的经典文献,19岁师承金一松先生修炼仙道。后来,他潜心研究内丹学,长期进行修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留下的《凤宇修丹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丹道著作。他的内丹理论,续《周易》与《参同契》之传统,得金丹派南宗之旨要。他理顺丹道与胎息之关系,强调"守规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以眼为旗帜"的闭炁技术进路,揭示了"正炁留则风邪自走"的丹道养生法理,强调了"诚"的态度对于内丹修炼的特别重要性,提供了内丹修炼的可操作模式与实践参照,为丹道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曾任哈佛大学历史学、政治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理事会学术政策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外交政策史和思想史,专长于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其主要著作有:《陈独秀和对现代西方的认可》、《儒家思想的几种倾向》、《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等,其中《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是西方汉学界第一本有影响的专论先秦思想史的大部头专著。史华慈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世界文明具有普遍性,因为人类共有着同一个经验世界;文明与文明之间具有可交流性,而且正是在交流当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