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理"是二程尤其是程颐易学哲学的法眼所在,更是其易学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石;既是其易学高度哲学化与哲学高度易学化的核心标示,亦是整个宋明道学尤其是理学派的本旨要义。程颐对于天理这一本体范畴内涵的具有直觉思维特征的涵养体贴,无疑是以理性逻辑思维为标识的观念进学为前提与基础的。本文就程颐对天理这一本体范畴的简择与体贴的思想观念依据亦即观念进学,从七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程颐以毕生精力研究易学,著《伊川易传》,创宋代易学之义理学派。其易学的特点是以新儒家的义理解释《周易》,认为《易》是载道之书,天地之道便包含在《易》中,《易》与天理相通,即事尽天理,便是“易”。程颐以天理说...  相似文献   

3.
"位"与"时"都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为历朝历代的易学家、儒者们所诠释。程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将天理学说引入到易学诠释之中,将爻位与儒家时中的政治理念紧密结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将"时"、"中"视为天理在《周易》中的具体展现,希望所处不同之"位"的社会个体,尤其是君臣,在任何具体的情境中,都要遵循天理,时刻保持"中德"。程颐此解无疑强化了其易学的伦理政治性,为后代的易学诠释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程颐"天理"观念的内涵可以在易学哲学的视域下加以解读。在易学诠释中,程颐引入"所以"概念表述天理,揭示出其所蕴含的事物活动之法则与事物生成之根据两重意涵。此两重意涵的统一,意味着天理必须被把握为"所当然"之理,其作为对于事物活动之"所当然而不容已"的本质趋向的规定,构成了易道"生生"变化的普遍基础。程颐易学文本中出现的实然、必然含义的"理",或者规定应然之理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方式,或者追究现实之恶偏离应然之善的原因,均被应然性所主导,展现出程颐易学与理学"以应然统摄实然"的贯通性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北宋大儒程颐易学中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程颐最重要的著作是其<易传>一书.通过阐发<周易>的思想,程颐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历史价值和评判标准、历史本体与历史现象等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程颐的历史哲学是其整个易学思想体系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他以自己易学观为指导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考察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  相似文献   

7.
苏浚是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易学家。苏浚易学属于义理易学,具有心学易的色彩。苏浚易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圣人洗心而作《易》的观念,这为后世注经者以心论《易》提供了"合法"诠释的前提。在苏浚看来,学习《周易》,固然要学习《周易》所蕴含的各种人事及其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圣人之心。另外,苏浚采用人心涵具天理这一思路,既承认了天理的本体性地位,又突出了心的重要性,从而表现出调和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8.
程颐所作的易学著作《程氏易传》只注解了《周易》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的内容,对于《系辞》以下等传皆无所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程颐对于《系辞》不重视,相反,在《二程遗书》中,程颐与学生谈话的主要内容,多从《系辞》出发,程颐以易学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主要概念也是来自于《系辞》的,因此,重视程颐对于《系辞》的解释,对于程颐易学思想的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从程颐释易方法角度,勾勒出程颐易学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人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君道感通天下而治天下的惟一途径,做到绝对不欺亦是无妄。程颐基于《周易》从天道、人道两方面对“诚”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描述为“诚”,由此建构了关于“诚”的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是在经典的诠释中发展的,<周易>诠释学的转变直接促成了北宋理学的发生发展.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学的结构可以分为经典的诠释对象、经典诠释的主体和经典诠释三方面,而经典的诠释又可以分析为诠释模式、诠释内涵和诠释风格.对于北朱理学的易学诠释来说,其话语系统是重视义理,其内在理路是坚持"体用一源"的本体与现象的圆融,同时又开出独具特色的修养论与功夫论,其诠释内涵则坚持天道性命的贯通,而赋予本体以价值意义.北宋理学家正是由易学诠释学,从玄学中转出来,而能与佛、道抗衡.理学家对<周易>的解释也解决了会通<孟子>与<中庸>、<易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程氏《易传序》是程颐在完成对《周易》的注释之后所写的序文,是其对《周易》诠释的方法论和思想内容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可以看作是他整个易学思想体系的精华所在。此文虽仅短短三百多字,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十分广泛,在程颐看来,《周易》是一部教导后世之人如何随着境遇而改变自身行为以使其符合(天或圣人之)道的经典。从《周易》的传承上来看,历代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至孔子而后大成。而程颐自己则是要接续自孔子之后所丧失的易学传统,让易理重现于世。为此,程颐确立了以释"辞"为路径的解释基础,其特点是:在诠释文本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出孔子所作之《彖传》、《象传》等文本解释《周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宋代理学的易学维度,是中国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陆九渊虽然没有像程颐、朱熹那样系统地注释《周易》,但对九卦说的重视程度实远胜程、朱。陆九渊赋予了九卦丰富的心学内涵,而其中的某些内容与康德的实践哲学亦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陆九渊对于九卦之序的心学诠解,是其道德哲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自元代起,国家科举考试所列入的经典注本,除了几部古注释之外,清一色是程朱理学一派的经学著作。本文首先剖析二程理学的体系架构和主要命题,继以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例来探求理学家解经的特点,指出宋儒经典诠释的成功之道:一是在于他们有一套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他们对传统经典中"性与天道"问题的解释能做到得心应手;二是他们也并未抛弃传统的训诂学方法。这两点对我们今人创造性地诠释经典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从汉代经学式的文本传承转向了儒家之道的传承,知识的传承不再依靠师生和文本的传授,而是直承孔孟儒家之精神。《周易》作为宋代理学建立的根底,是儒家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献来源。朱震作为二程后学,精研《周易》,基于理学和易学发展的角度对易学传承谱系重新梳理,叙述了传自孔子的象数义理之儒家系统和宋代始自陈抟的图书系统,确立"北宋五子"在易学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程氏易传》为本,融合张载、邵雍,采取汉魏以降的易学观点,试图建立融象数、义理及图书为一体的庞大的易学体系,以弥缝易学天人之道。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理学与易学》向世陵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全书共231页,25万字。理学的理论创造与《周易》密不可分,《周易》是其重要的理论源泉。作者立足于此,对宋明清理学中与易学息息相关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了阐发。第一部分是关于宇宙的化生问题。首先阐述了邵雍以天地之数论天人生成演化的宇宙学说,  相似文献   

16.
自王弼义理派易学崛起,汉代那些宏大的周易象数学体系便轰然倒塌。一位仅有二十四岁生命的青年学子,能创造这样一种学术奇迹,乃因其找到了经典诠释的正确方向。王弼所著《周易略例》,可以视为他进入易学殿宇"登堂入室"的简便路径。其中提出了一些《周易》诠释的重要方法,如(一)"得意忘象"论;(二)"卦者,时也"的时运论;(三)"主爻"说等。将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相比较,可以印证李鼎祚"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的判断,两家易学有天壤之别。将王弼《周易注》与宋儒义理派胡瑗、程颐、杨万里等易注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宋代义理派对王弼易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林忠军教授潜心研《易》三十年,《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一书主要是作者近年来易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结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出土易学文献蠡测、易学史管窥、易学方法论和易学哲学解释。全书阐述、论证了《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内涵,易学史的脉络和研究方法,以及易学解释学的形成与转向,将作者对于《周易》研究的思考与时代思潮的结合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与北宋的大多数易学家同样,程颐的《周易》注释也是在与王弼《周易注》的对话关系中展开的。对于伊川而言,要想真正超越王弼以老庄为根柢的易学解释、重建属于儒家的易学系统,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一套与王弼的释《易》体例有着本质区别的解《易》原则。在根本的解释学姿态上,程颐继承了王弼的立场。同王弼一样,他并不试图全无凭藉地解释《周易》,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解释学视野内置于一个由《彖》、《象》、《文言》和《序卦》构成的前视野。这种解释学态度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彖》、《象》等文本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易学解释学为起点来探究《程氏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中"的哲学内涵,本文的研究表明程颐在《程氏易传》中继承了王弼《周易注》中对《周易》文本所作的卦、彖、爻的结构性划分,并在对爻辞的注释中通过使用一些基础解释概念来建立统一的释爻体例。"中"就是作为基础解释概念"德"的内容出现的,在《程传》中程颐通过"中"与其他基础解释概念之间关系的建立,为"中"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笔者想通过探究"中"这一概念在《程传》释爻中的使用方式来彰显其哲学内涵,这也是本文在方法论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程颐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其理气思想对中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程颐认为,《素问》有关天之气运的理论是符合圣人常道之意。程颐提出的"阳常盈阴常亏"观点,直接促进了朱丹溪滋阴学派的创立。程颐的理气观成为黄元御道论及中气思想的理论来源。程颐理气视域下体用一源的思想所派生的药物法象思想被《圣济经》所吸收,从而使《圣济经》能够在医学之中率先提出药物法象的理论。尽管程颐对医学的影响很大,但医家对程颐思想的吸收基本是碎片化的,他们并没有以程颐的理气观为逻辑起点,对程颐的话语体系进行接着讲,从而开出一套医学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