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既已刊布,学者多有研讨,今就众说之未尽处,试作考索。所论有三,一曰六■,二曰■■,三曰八卦吉凶。《死生》章所谓"六■"者,学者或合观左右卦,以六爻之位皆有阳爻解之,然其说与"五■同弌■"相迕。疑之者以六甲孤虚解,然说类纳甲,去孤虚之法远。今检讨二说,详考筮例,排除以四位卦之卦数、爻题、经卦阴或阳画数定■之诸多可能,而立论以左右别卦合爻之含阳及纯阴者为■解之。《得》章所言"■■"者,或以为上兑下巽卦画相覆,或以为含倒数之兑卦,然皆不合筮例,今立论以"■■"为含恶爻之兑卦解之。"八卦吉凶"者,以乾坤二卦吉凶为难辨,或依《乾坤运转》章径定乾坤二卦除恒吉日外依巽艮之吉凶为吉凶,今据包山楚简所载筮例而驳其非。文章于其馀六卦吉凶筮例之解说,亦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3.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周易》认为,大至宇宙,小至一事一物,无不蕴含着阴性与阳性这一对普遍的矛盾;并由这对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故其所演的八经卦乃至六十四别卦,即以阴阳二爻之相互消长以明事物生生不已之理。其中“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二卦在易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故《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又曰:“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先生融<周易>乾坤二卦中<彖>辞为一体,演"乾坤一元"新论.乾代表生命、心灵,是宇宙大生之力用.坤代表物质、能力,是宇宙广生之力用.他认为"乾统坤,坤承乾"的"乾坤一元"思想是孔子易学的精髓,并以"乾坤一元"解说宇宙生命的演化形成过程.熊十力沿袭了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精神,其<乾坤衍>站在儒家本位,批判性地融合了儒道二家思想,揭示了儒家易学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首先,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其次,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的特点,与西汉易学的"经验性"性格迥然不同。汉末易学的天道观以"天地"和"阴阳"为核心原则,重视"乾坤"和"八卦"在卦爻符号系统和宇宙图景中的建构作用。"中正""中和""时中"是三种爻位论,同时是对"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它们综合起来均以"成既济定"为基本指向。"成既济定"是一种"天下和平"(普遍和谐)的理念在爻位论上的具体反映。在汉魏之际,汉易象数学在走向极致的同时走向了极端,并由王弼在方法论上完成了《周易》解释从象数到义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相似文献   

7.
"卦变说"是历代易学家常用的解易体例之一。张载作为义理派易学家在运用这一体例时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他以同时包含"乾""坤"两经卦的《否》《泰》两卦作为本卦,以其中的阴阳往来升降去诠释三阳三阴卦之经文与传文,透显出与其整体气化哲学的宇宙论、辩证观和社会历史观的连结和贯通。通过对此连结之深入发掘,对张子理学和《易》学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帛、今本<周易>的乾、坤两卦中,找出四个相关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包括:1)三才分位,不适用于<乾卦>;2)重新定位,有助于了解"朝乾、夕惕"义;3)<周易>申明坤须从阳,与帛书<衷>言阳之得阴,男下女不同;4)<周易>用"用",与帛书用"迵",是先贤用<易>从神权通向人文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自然哲学典籍,是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颗明珠,它对中医学影响深远,故素有“医易同源”之称。《易》学的六十四卦中,有半数表示“吉”,有半数表示“凶”,吉均是母卦与子卦能相交感者,凶则是不能交感的。如泰卦,母卦乾主天在下,子卦坤主地在上,天为阳,阳气本性升腾,地为阴,阴气下降,这样阳在下主升,而阴在上主降,使阴阳相  相似文献   

10.
古人喜取<周易>命名,这一现象一些学者曾加以注意,但未作深入研究.本文对<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采用穷尽式的数理统计,探求出<坤>、<乾>等16卦为常用卦,其卦彖辞、二五爻辞及<文言>等为常用爻,进而推索卦爻取舍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取向与哲理内涵,提出并考察援<易>取名之宋前少宋后多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观音在印度原是男身,汉文明"乾坤并建"的教化原则促使了观音形象女性化乃至美艳化。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了人有限与超越双重特性,即"中庸",其关键在于引入坤卦。而坤卦的实施在于对事相美恶贵贱高下,有一明确分判。明知为低,依然包容。而女性的容貌乃至音声,就美感原理而言,偏于感官快适,低等美感意味浓厚。唯其低等,才能吸引众生,这是教化完成的第一步。这里,存在一个"正反合"的辩证理路:世俗对悦目形象的追求(正)——学理角度却判之为低(反)——保有悦目形象,同时施以教化,又满足又弹压(合)。  相似文献   

12.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13.
吴澄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于其卦统说、卦主说和卦变说。吴澄"卦统说"反映了尚中、尚阳、尚礼的思想,可以比较理想地解释《周易》古经卦序和上、下分篇之由的象数依据,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澄"卦主"说,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乾、坤、否、泰四卦之外,先看是否有坎、离。有坎、离,则以坎、离定卦主; 无坎、离,再看震、巽、艮、兑。卦中有艮、兑,先看是否属十二消息卦。如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中爻为主; 如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上爻为主。震、巽、艮、兑自相重之卦,以上卦定卦主; 震、巽、艮、兑互相合之卦,除颐、大过、中孚、小过外,皆以下卦定卦主。吴澄"卦变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类比逻辑思维。与此前虞翻、朱熹等人的"卦变说"相比,吴澄"卦变说"的卦变来源更加整齐划一,能够更好地满足诠释卦爻辞的需要。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总体而言,足成一家之说。通过对吴澄《易》著的研读,可以认为,皮锡瑞等先生对元代《易》学的宏观评价有可商之余地。  相似文献   

14.
"乾坤并建"说是王夫之易学之纲宗。"乾坤并建"即阴阳并建,阴阳不相胜、不相离,乾坤两卦合撰为阴阳之全体。十二位阴阳虽同时并存,但有隐显之分,并不能全体呈现,而是表现为一屈一伸、一隐一显的交互运动,当下所呈现之六位阴阳亦有上下往来之变化,这即是阴阳错综变化。乾坤两卦为阴阳之至足,是错综变化之体;六十二卦皆由十二位阴阳错综变化而成,是乾坤两卦的具体展开。立足于"乾坤并建"与"错综合一",王夫之对《序卦传》相因、相成、相反三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非圣人所作,而《杂卦传》之文以错综相比为序,方是《周易》之本然次第。  相似文献   

15.
"乾坤并建"说是王夫之易学之纲宗。"乾坤并建"即阴阳并建,阴阳不相胜、不相离,乾坤两卦合撰为阴阳之全体。十二位阴阳虽同时并存,但有隐显之分,并不能全体呈现,而是表现为一屈一伸、一隐一显的交互运动,当下所呈现之六位阴阳亦有上下往来之变化,这即是阴阳错综变化。乾坤两卦为阴阳之至足,是错综变化之体;六十二卦皆由十二位阴阳错综变化而成,是乾坤两卦的具体展开。立足于"乾坤并建"与"错综合一",王夫之对《序卦传》相因、相成、相反三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非圣人所作,而《杂卦传》之文以错综相比为序,方是《周易》之本然次第。  相似文献   

16.
帛书《易传》谈及阴阳概念集中在《二三子问》《衷》和《缪和》这三篇解《易》文献中,《二三子问》开篇言"龙之德",以"龙"之神能总述阴阳变易观,包含能阴能阳和变与不变两方面的内涵,以此突出由变化之极而衍生的宇宙万物化生之义。《衷》开篇即提出"《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将抽象的阴阳概念落实到阴卦与阳卦、刚爻与柔爻上,核心是刚柔之变化,由此引申出乾坤、刚柔、动静、天地、文武之大义。《缪和》篇则从天道处立言,其曰:"凡天之道,一阴一阳。""阴阳",诸家多以"四季"解,其实不然,"阴阳"当谓"日月",此乃古书常例。此言天道对立转换的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自然天道观,与荀子的天论有某些相同之处。综上,帛书《易传》以阴阳变易观总述事物发展的两重性特征,又以刚柔变化和自然天道观深化之,具体地阐发、运用了传世本《易传》的阴阳概念。  相似文献   

17.
《周易讲座》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又是哲学著作。卜筮产生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巫在卜筮中输入有知因素。筮已不可考,可考见的只有卦。《连山》《归藏》二易久亡,仅存《周易》。《归藏》又名《坤乾》,孔子用以观殷道,而《史记》云“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以《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反映殷周二代历史的不同思想基础。孔子著《易大传》,对《周易》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阐发,使卜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质变;并明确指出《周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的哲学著作。组成《周易》的四个要素是蓍、卦、爻、辞。《易大传》对这四个要素逐一作了详实的阐释。蓍的变化莫测,卦是蓍的记录,蓍与卦是形与影的关系。爻是对卦的进一步发挥。辞有卦辞(象)和爻辞(变)。在《易》的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乾坤二卦居于特殊地位,是一个最大的矛盾统一体,六十四卦的变化发展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之中。《易大传》的说明,可以看出六十四卦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前人对《周易》古经进行解读时,基本上都默认,泰卦就是讲"处泰虑否",否卦就是讲"处否求泰"。然泰卦并非就是处泰之时,否卦亦非就是处否之时,泰否是相互渗透与循环转化的。泰卦讲乱必有治终还乱,否卦讲治复还乱乱又治,以此警示人们要时时处处勿忘忧患。泰卦卦辞是对治世一般景象的描述;泰卦初爻讲要得到天下太平,先须铲除导致乱世的群小,与革、萃二卦相通;二爻进一步讲治乱要无远弗届,要使整个天下中道大行;三爻讲天下得治之初,往往尚能勤勉而谨于防患,并因此而保有天下太平;四爻讲天下太平还受国际因素的制约;五爻讲国际和平的最好状态就是天下一家亲;上爻讲治世终究会向乱世转化。否卦卦辞则是对乱世一般景象的描述;否卦初爻讲要守住天下太平,就要求君子要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天下正义;二、三爻讲包容阿谀奉承者、纵容无耻之徒,是致乱之源;四爻讲世道大乱之后,有能力、有担当者承担起治乱的重任;五爻讲由乱得治后,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此天下太平方得永固;上爻讲治世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出否乱之积弊,这时就要将否乱之积弊及时加以清除,其与涣、大过、剥、鼎等诸卦爻相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中的"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的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的健而动和变化不居的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的顺而静和贞固赋形的势用.由于乾、坤构成易道的核心,因此把握了易、简便可从根本上得天下之理.在熊十力、金岳霖和叔本华、尼采等中西方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内核中,均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宇宙与人生中包含的乾易、坤简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黄帝尚"乾坤"之象创制了在中国社会流传数千年的上衣下裳,结束了华夏先民着衣的自在自为的无序状态,使华夏先民的着衣进入了规范有序的时期,从而实现了天下治,史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黄帝垂衣裳是中国服装设计之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