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震 《孔子研究》2011,(4):15-23
孔子与《周易》、特别是今本《易传》的形成之间究竟有着何种关系,历来是易学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近代古史辨派对此有所怀疑,甚至完全否定孔子与《周易》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出土文献的面世,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见解。然而,如何回应古史辨派的疑问,依然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解决的命题,故有必要从钱穆先生的疑问入手,就此问题再加探...  相似文献   

2.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者对《左传》筮例的"某卦之某卦"用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与传统说法以"之"当作动词,理解为"往","某卦之某卦"指筮法得出来的变卦不同,提出了"之"是一般所属虚词,意思相当于白话文的"的","某卦之某卦"只是指定第一个卦的某一爻。在2013年,《周易研究》发表了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原女士的文章,对新的筮法说法提出激烈抗议。本文针对高文所提出意见作回答,指出所提意见都围绕古人怎样理解与解释《周易》筮法所遇到的结果,而并不说明筮法本身怎样产出结果。本文又根据新出清华竹简《筮法》提出古代筮法不仅只有一种做法而已。中国先秦时代应该有几种不同的筮法,这些筮法之间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有的可能彼此矛盾。  相似文献   

4.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者对《左传》筮例的"某卦之某卦"用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与传统说法以"之"当作动词,理解为"往","某卦之某卦"指筮法得出来的变卦不同,提出了"之"是一般所属虚词,意思相当于白话文的"的","某卦之某卦"只是指定第一个卦的某一爻。在2013年,《周易研究》发表了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原女士的文章,对新的筮法说法提出激烈抗议。本文针对高文所提出意见作回答,指出所提意见都围绕古人怎样理解与解释《周易》筮法所遇到的结果,而并不说明筮法本身怎样产出结果。本文又根据新出清华竹简《筮法》提出古代筮法不仅只有一种做法而已。中国先秦时代应该有几种不同的筮法,这些筮法之间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有的可能彼此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时期有多种筮法并行是不争的事实。以清华简《筮法》为代表的楚地筮法不同于《周易》,且流布很广。在数字卦向符号卦过渡的过程中,《周易》筮法属于一个特定的转化系统,而楚地筮法则属于另一转化系统。这两个系统在具体过渡过程中依据的数字不同,但转化的具体时段却都定格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阴阳思想大规模传播的时代,在《筮法》当中,不但四时、五行等黄老因素有所展露,而且阴阳思想更是在筮例中明显体现了出来。在战国时代数字卦转化为符号卦的过程中,阴阳思想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筮法》中,阴阳符号卦思想虽已露端倪,但尚未取代数字卦,是以《筮法》的学术史意义在于其以实物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卦要向符号卦过渡的一般迹象。  相似文献   

6.
周易筮法的概率研究向传三一、大衍揲蓍歧见及概率分析周易卜筮的方法在先秦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左传》《国语》之中有不少筮例,然而对筮法只字未提。春秋时代,周王室和诸侯专设有太卜、筮人等官职。想来,筮法在世袭的筮人中间自有传承。唯一的文字记载,见于《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左传》《国语》涉"八"筮例有三,前人论说甚多,然皆不能贯综其理。今详考旧说凡十余种,谨述诸家得失。至若本文所作新解,则假借出土材料而试为之也。持论以为,《春秋》内外传所见涉"八"筮例,筮法别于《周易》,解法不从变卦中求,盖自静卦卦旨、卦爻关系及筮数吉凶而作占断也。其中《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一例系四位卦占,战国楚地《筮法》一系筮术,可溯诸此。本文推断东周时有静卦、动卦二大占筮法。《周易》用动卦占;而《左传》《国语》涉"八"筮例及出土楚地筮例用静卦占,疑与《连山》《归藏》筮法有关。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中的筮数八、五、九、四,是大衍筮法数,用大衍筮法"挂扐法"可以推演出清华简由一、六构成的卦。一、六卦参杂了筮数八、五、九、四,与战国楚地风俗习惯相关。清华简的筮法应该与《周易》大衍筮法是近亲。清华简虽然为战国简,但从其根源说,其筮法不可能是晚于《周易》的大衍筮法。清华简与之前出土的数字卦,有相似之处,保留了战国前流行的数字的特征,透过清华简可以看到数字卦数字过渡到一、六,再转化为阴阳符号是一个过程。清华简对于数字意义的解释和使用三位数字卦占,是由早期单数占过渡到三位数占,证明了早期数字卦起源于单数占和早期数字卦三位数占的存在,后世的八卦占与清华简数字占一脉相承。清华简与传世辑本和出土《归藏》关系密切,其筮具与筮法应与出土王家台秦简《归藏》一样,以蓍草为筮具的复杂筮法和以刻有数字的骰子为筮具的简化筮法并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是用简化的筮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易类出土文献,分析《左传》《国语》中的占筮例,推测古代易的实相。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丁若镛的"夏商之旧法"说,认为由于丁若镛未能看到今人所见之出土文献,他无法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三易"以外还有多种筮法存在。因此他只能循迹杜预、韦昭所说的《连山》《归藏》旧法。但丁若镛在讨论多爻变事例的同时,还指出其筮法不是《周易》之筮法,不得不说他是相当具有洞察力的。"夏商之旧法"说虽然不准确,但在儒者的立场,这是使用当时有限的资料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但由于仍未发现更多的资料,所以他设定为理解《周易》之重点的爻变说是否适用于先秦时期的《周易》解释,至今无法定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计算工具、符号系统、结构形式、推理模式、哲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探讨《周易》与中国古算机械化思想的渊源关系,剖析了《周易》筮法中的机械化程序及其影响,并讨论了《周易》对中国古算机械化的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数学与易学在宋代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学术界对两者关系已有深厚之研究,而秦九韶《数书九章》是各家研究此议题的重要文献。在秦书明钞本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分析是书首问"蓍卦发微"的结构,揭示出:秦氏通过创造数学问题将大衍之数与筮法纳入统一的数学解释,从而建构了大衍总数术与《周易》之紧密联系。本文进而通过考察邵雍与朱熹之解释,表明两家分开理解大衍之数与筮法,而朱熹对筮法的注解更注重蓍草实作。由于历代儒家对《周易》筮法之注解没有创造出提供数学发展之文本语境,导致朱熹对此之探讨与儒家之算学传统关系不大,并在晚年将数学纳入其礼学体系。但是,由于筮法与筹算实作有相似性、《周易》与数术亦有关联,使得宋代国家从制度化层面将天文、三式、历算与传统算学一道纳入国子监算学馆。在此背景之下,秦九韶建立了包含内算与外算的数术体系。魏景元四年(263)刘徽注《九章算术》所论算学与《周易》之关系可视为关于数学起源的一种理想化论述,宋代数学与易学的关系则主要体现为不同知识门类间的合并与重组,并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传统算学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著作。从某种意义说,中华古文明的诸多要素大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其渊源所自。因此,近年来的文化反思很自然地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周易》的关注,推动了《周易》研究的深入。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绍纲先生新著《周易阐微》(以下简称《阐微》),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阐微》以10章35万言的篇幅,对《周易》一书的性质,《周易》之筮占、象数、《周易》的历史学意义、《周易》的作者、《周易》与道家的关系、《周易》经传的哲学思想诸问题,探颐索隐、辨微勾玄,作了全面的、深湛的研究。《阐微》内容宏富,创获颇丰,以下仅能择其大要,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14.
张毅 《孔子研究》2020,(1):129-139
《左传》中的十三则筮例是传世文献中最早且成系统的早期易学史资料,自古以来即受到周易研究者的重视。近几十年出土的竹书文献中包含数量可观的筮占记录和数字卦卦画,可以填补《左传》筮例与今本《周易》经传流行之间一段漫长的缺失环节。本文对近三四十年出土的竹书筮占材料详加梳理,胪列了其中对《左传》筮例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材料,并评介了它们当前的整理、考释、研究状况。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研究,认为新出土的竹书数字卦筮占资料对《左传》筮例研究可以有三方面启发意义:推求今本《周易》文辞的写定过程、搜集古卦象和总结观象玩辞的方法、探索运算成卦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晏昌贵 《周易研究》2007,1(4):13-15
新蔡葛陵楚卜筮简中记录了战国时期楚人占筮时的卦画和繇辞,本文尝试利用卦象对繇辞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繇辞与卦象大体相符。这种解卦法,也见于《左传》和《国语》,可见战国楚地楚人的筮占是用《周易》,与春秋筮法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竹简繇辞不见今本《周易》,当是民间的另一种传本。  相似文献   

16.
老子作为一名史官,通晓《周易》,其思想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如其“贵柔”以及对“强”“壮”的警觉等思想与《周易》初爻、上爻的爻位爻象象征的意涵颇有内在的关联。其“人法地,地法天”的思想与《周易》的卦爻整体结构体现出来的思路颇有一致之处,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能就是在此一卦爻整体结构中演绎出来的。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思想可能与《易》类筮法体系的哲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思维枢纽在"数",它是《周易》卦爻辞形式化、理性化的内在根据;通过《易传》对《周易》本经的语义转换和理论提升,《易》"数"摆脱原始思维"象数互渗"的神秘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范式。从内因说,"数"助推了《周易》古经文本的形式化、理性化;从外因说,又离不开《易传》对《周易》"筮数"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周易》数物相生的思维方式实与现代"大数据"原理相通。  相似文献   

20.
茶山从易学文本出发,通过反思、批评以前易学家的观点与思想,详细地论述了太极演化与《周易》卦象符号(消息卦与衍卦)及大衍筮法的关系,提出太极是"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初""《周易》推移之法全俟太极造化""揲蓍之法,必又象之"十二消息卦推移的观点。从自然界的太极演化,推演出八卦、消息推移、从消息推移推演出揲蓍之法,阐明了《周易》卦象符号与大衍筮法的客观依据,建构了以太极为核心的易学哲学逻辑体系。其价值表现在理性批判精神、创新的观点和易学逻辑体系建构。虽然其许多论证不乏牵强,结论也未必完全符合易学文本,然而,茶山太极观,以其理性的批判精神、独特的易学见解和较为严密的易学体系,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同时期的易学家,不失为东亚易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