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易道拨乱》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太宰纯的著作,太宰纯(太宰春台)是信州(长野县)饭田人,生于1680年,卒于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号春台,又号紫芝园,是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的门人。著有《古文孝经孔安国传校正音注》一卷、《古文孝经正文》一卷、《古文孝经略解》一卷,太宰纯校刻、音注的《古文孝经孔氏传》被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还著有:《论语古训外  相似文献   

2.
正王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全书179页,计17.5万字。本书选取朱子学派、古义学派、徂徕学派(古文辞学派)、泊园学派及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在对文本进行详细调查、分疏的基础上,对江户时代的易学及易学与江户儒学之间的关联、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易学与神道——山崎闇斋的易学研究",通过考察《朱易衍义》《文会笔录》等著作,探讨了山崎闇斋的易学,提  相似文献   

3.
熊泽蕃山(1619-1691)是日本江户初期阳明学派的代表性思想家,其治《易》虽深,学界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考察蕃山的哲学著作《集义和书》、易学研究著作《易经小解》《系辞传》中的"心法",探析其不以"心学"而以"心法"解《易》的特色,从而可以发现其"心法"融合了朱子学思想中的"诚""敬"和阳明学思想中的"知""善",且有意识地融入日本的神道思想,体现了江户时代神儒合一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5.
易道渊深,包罗万象,诸家解《易》,各有所通。自汉以来,对《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进行笺注、解说、阐释的著作可谓数不胜数,本文拟通过例举和分析汉、唐、元、明、清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易学著作对《周易》中“性情”与“情伪”两个范畴的多义化诠解,充分展示《周易》文本中所蕴含的广阔诠解空间以及易学发展长河里所涌现出的多维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为"东亚易学研究"的一个契入点和着手处,主要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易学历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参稽中国明清易学的演变,揭示并梳理《周易》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和本土化发展,概括并诠释"江户易学"的精神特质及其价值意义,以反哺为我们拓深拓展中国现代易学研究的一种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东汉班固首开以《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围棋的先河,其后以"易"解"弈"者代有其人,形成了具有易学内涵的围棋义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哲学思想影响下围棋之道的剖析,揭示《周易》的现代价值及易学思想观照下的"围棋之道"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博士张其成主编、以一批青年博士为写作主体的《易学文化丛书》已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本丛书从多个独特的新视角揭示了易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我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渗透和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丛书共计十种,分别为:张其成教授著《易道主干》,《易图探秘》,《易学与中医》;王新春教授著《神妙的周易智慧》;曲黎敏、彭贤博士著《易道气功养生》;亢羽博士著《易学堪舆与建筑》;任俊华先生著《易学与儒学》;詹石窗教授著《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王仲尧博士著《易学与佛教》,《易学与中国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10.
张其成博士的新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于1999年由中国书店出版。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推陈出新、富有创见的易学论著,并拟从三个方面略作评述。一、汇集各家之说,精心考辨,扬榷是非《周易》经传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学术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经典。张其成先生“执迷”于易学研究,对易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条分缕析,精心考辨,尔后扼要地加以概括、评述。比如,关于《周易》的性质,作者分别对古往今来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周易》是卜筮书”、“《周易》是哲学书”、“《周易》是历史书”、“《周易》是万世经…  相似文献   

11.
正李守力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是密切相关的两部著作:前者以重建《周易》经学为宗旨,继承传统的经学注疏路径,融汇《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的易类著作以及近代名儒的易学著作共1500余种,逐卦逐爻、逐字逐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后者则是学习前者的辅助参考著作,主要内容是论证"观象系辞"体例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却有丰富的易学思想。他精通易道,不仅知易乐易,而且玩易占易,对《易》有着特殊的敏感、彻悟和信仰。王阳明写于不同时期的诗文、游记、奏疏、书信,处处蕴含并洋溢出易道哲理和人文精神。心即易,易即心,阳明心易贯通的"道"在其亦儒亦宦、亦文亦武、亦顺亦困、亦真亦幻、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中得以亲证。  相似文献   

14.
<正>谷继明著《王船山周易外传笺疏》一书于2016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对《周易外传》进行校刊、笺疏的成果。《周易外传》是船山易学的核心著作,也是其经学诠释的经典之作。《周易外传》中涉及诸多易学知识和历史背景,还有船山复杂的哲学思想和对时代的针砭,因而读来十分不易。为此,该书分为通说、笺疏两部分:通说部分勾勒了船山哲学和易学的全貌;笺疏则通过把握船山的哲学和易学来理解船山,所进行的工作主要有:校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2)
正既为华严宗祖师又宗菏泽禅的圭峰宗密"以有明玄",以易道圆相图式诠释佛教义理;马祖道一及南阳慧忠两位禅师亦将"圆相"作为说法工具。此后,"圆相"更被禅宗沩仰宗与曹洞宗二宗的禅僧广为传扬。沩仰宗传九十七种圆相,曹洞宗禅僧在阐释"五位君臣"时皆对圆相图式进行运用。禅宗以"圆相"作为接引、启发徒众的方式,是其深受易学思想影响的突出表现之一。目前学界对禅宗"圆相说"的研究甚少。皮朝纲先生著有《沩仰宗风、圆相意蕴与禅宗美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解读晚明高僧蒲益智旭《周易禅解》文本发现,智旭在解《易》过程中把易道与佛性相提并论,充分阐释了“易道即是乾道”、“佛性即名乾元”、“易道皆有佛性”的思想,为其禅易相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思想既开创了易佛思想沟通的新思路,也是对中国佛性论的继承和创新。 谢金良,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似文献   

17.
杨简视易为"己",又从"我"、"吾"、"一"、"心"等不同侧面对其进行描述,"己"实为"心",己易即为心易,易为心之易,易道为心之易道.通乎一己,明乎一心,才能深悟易道.杨简把易学和经学彻底纳入心学的范畴,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易学和经学,这是中国易学史和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在易学史上,王弼的《周易略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王弼在这部著作中对《周易》的编纂体例、卦爻结构及其哲学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猛烈抨击了汉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为义理派的新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易学史上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明显的分野就是以这部著作的出现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9.
南宋杨万里的易学"引史"以"证经",辟宋代易学发展之新路,于其中颇有历史哲学之精神。他认为《易》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确立起大中至正的形上之道,"史"则将此形上之道贯彻、落到实处;人们以"史"为鉴,就能更好地按《易》道所确立的精神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易》形天下无形之理、穷天下无穷之事"的观点,强调人们的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的性质;"易道之用存乎变",历史的变化是必然的过程;"易道之体存乎常",历史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法则、规律;"易道之行存乎人",人在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的地位,从而构成其独具特色的易学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大钧教授著,四川巴蜀书社1999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30万字,421页。该书曾于1986年初由齐鲁书社初版,旋于1988年元月再版,是年6月又予加印,是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象数易学并对其进行简要系统诠释的著作,对于人们了解易学的本来面目,恢复象数易学的学术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书中,作者以《〈周易〉泛说》和《关于〈周易大传〉》为题,对“周易”一词的内涵,《周易》一书的性质、结构,《易大传》的称谓、著作年代、学术思想归属以及六十四卦排列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与探析。在《关于<易>象》一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