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入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 象理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学术转型的背景下,马一浮的“六艺论”系统建构了“六经皆理”的思想体系。作为六艺论的整体纲领和根本原理,马一浮的易学思想直承伊川、朱子,同样具足了其六艺论的系统性特质,可以在“本体”“工夫”“境界”的理论框架中得到深切著明的呈现。他建构了理本体的易学本体论、以言行为中心的学易工夫论和易道十大的境界论。马氏易学彰显了易学在六艺之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会通了宋明理学和经学两大学术传统,并在儒佛会通的视域下理性、系统地统合且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性义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末高僧(?)益智旭,通过对《周易》经传文本的禅学解释,在理解易佛关系问题上勇于创新,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独特的禅易相通思想理论.本文以《周易禅解》文本内容为依据,结合《灵峰宗论》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从“易即易理贯彻始终”、“易理即自心之易理”、“易理即无住之佛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出“易理与佛理本无二致”是智旭的一大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4.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四库馆臣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经学为解释方式,将历代易学派别划分为“《易》之根本”与“《易》之一端”。费直、郑玄一脉的易学和儒理易及“参证史事”派,合于儒家经学的治《易》理路,被馆臣视为“《易》之根本”;孟、京之学入于禨祥,王弼易学“说以老庄”,易图学源于道教,心学易入于禅学,不合于儒家经学的解《易》方式,被馆臣视为“《易》之一端”。馆臣的这种区分及取向,目的在于使学者分清儒家经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边界和解释方式,同时又能为各家各派的易学思想预留一定的诠释空间。但这种本末、主次的区分,不仅加深了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使儒学内部的汉易与宋易之争走向了更为深入的分裂。  相似文献   

7.
辛翀 《周易研究》2006,(6):29-33
20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并导致中西文化之间空前交织和会通,处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丁超五试图会通易学与科学,收集了大量易学文献资料,追溯《易》之源头,探讨了《易》与卜筮、卜筮与科学的关系,提出易道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易学不是专为卜筮而作,易学起源“坤先乾后”等观点。虽然在易学起源问题上他有些提法值得商榷,但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易卦起源,揭示易学中的科学思想,解读《周易》中的刚柔关系,把握历史上易与道家互动关系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将精深的易学思想贯注到中五道场中,从而使得佛教建筑渗透着河洛精蕴。中五道场总体布局依照《洛书》,核心中五为坐落法王三身的大雄殿;金刚上师居西北乾位,以烹雪堂为参禅之最上乘;始终敦止为东北艮,以呼觉堂表人心之佛即净土;九宫旋八之五位,任何一室均是中五之现身,此为华严境界。总之,中五道场合佛教之宗、教、律而统一切法,暗合《洪范》九畴,体现了方以智易学思想统摄下的儒佛会通。  相似文献   

10.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久无传本,世所罕闻。自2008年文听阁图书公司出版林庆彰先生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以来,此书亦幸得以重见天日。此书所侧重者,不在象数易例的使用与义理思想的阐发,惟在考辨卦爻辞中的字义与史实,盖属易学与史学的会通。本文撰作上以《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为研究素材,分别论述其著述背景与体制,并从中探究刘钰易学渊源,尤其于此书稽古治《易》方式,更多着墨,分之为(一)考究史实,不论时位;(二)广引典籍,考订字义;(三)证明史实,不推演理论;(四)随文求解,不争门户;(五)原文考事,多闻阙疑等五大特点,一一加以阐述说明,最后则论及此书的价值与得失。由于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于民国史事易学,特别是其中的"史料易"易学一派,堪称集大成之作,故本文中亦兼论易学史上史料易学的发展梗概。大体而言,《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书中考掘之史事,虽未必尽属可信,惟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在出土文献尚未大量发现之20世纪初期,刘钰与当时古史辨派学者的研究,在中国易学史上仍有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吾人借以了解民国时期易学梗概,并藉资阐发前辈学者的潜德幽光。  相似文献   

11.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久无传本,世所罕闻。自2008年文听阁图书公司出版林庆彰先生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以来,此书亦幸得以重见天日。此书所侧重者,不在象数易例的使用与义理思想的阐发,惟在考辨卦爻辞中的字义与史实,盖属易学与史学的会通。本文撰作上以《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为研究素材,分别论述其著述背景与体制,并从中探究刘钰易学渊源,尤其于此书稽古治《易》方式,更多着墨,分之为(一)考究史实,不论时位;(二)广引典籍,考订字义;(三)证明史实,不推演理论;(四)随文求解,不争门户;(五)原文考事,多闻阙疑等五大特点,一一加以阐述说明,最后则论及此书的价值与得失。由于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于民国史事易学,特别是其中的"史料易"易学一派,堪称集大成之作,故本文中亦兼论易学史上史料易学的发展梗概。大体而言,《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书中考掘之史事,虽未必尽属可信,惟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在出土文献尚未大量发现之20世纪初期,刘钰与当时古史辨派学者的研究,在中国易学史上仍有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吾人借以了解民国时期易学梗概,并藉资阐发前辈学者的潜德幽光。  相似文献   

12.
正在学术史上,各种思潮的交融和互摄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某种立场和背景的思潮和思想,常常通过吸收和借鉴与自己有不同立场和背景的思想,使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宋元时期的高道李道纯融通《易》《老》,建构起颇具特色的会通《易》《老》之学的道教教义思想,其著述主要有:《道德会元》《三天易髓》《中和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清庵莹蟾子语录》等。  相似文献   

13.
由“理”和“象”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卜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14.
丹溪医学是在继承《内经》,吸收了刘、李、张之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理学的太极之理和道德修养思想而形成的。丹溪所参之太极之理,即太极动静之理。太极动静之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丹溪医学的宇宙论、疾病发生论和养德养生论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身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的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而且对于理(治)身与理(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作了深入地剖析。随着语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唐代,原道家语义被转换或开掘出新的内涵,故“理身治国”的实质内涵也在变化。“理身理国”观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王门以心解《易》的代表人物,明儒王畿的易学思想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心学解《易》传统之下的王畿易学,强调以儒家伦理观念来解释《周易》的义理,并借之以阐发心学家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出于对"本体工夫"的重视,王畿将复、姤六爻之辞纳入心学的复性说之中,从融汇了先天正心之学与后天诚意之学的当下一念出发,借助"天根""月窟"这一对颇具道教色彩的概念,对复、姤两卦进行重新诠释,建立了一个以改过迁善为中心的一念工夫论体系,使王门致良知学说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易》的传释以建构理学,这是理学的基础性著作《周易程氏传》的根本任务。本文从辞与意的关系入手,说明程颐以辞统变、象、占,形成他传释《易》的四维模式;进而分析程颐基于《序卦传》而建构的理是基于观察上的赋值,赋值是聚合抽象的过程,基础是客观观察,赋值却系于人;最后阐明程颐由辞的维度建构理的同时,为其他维度传释易学打开了思想空间,沿着这些维度展开,理的性质就会发生延异而呈现出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林丛 《周易研究》2022,(4):42-48
刘逢禄的学术贡献并不仅限于重述、张大公羊学,还在于以公羊学为核心阐释其他经典。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刘逢禄的公羊学思想,而对其易学的公羊学意蕴鲜有关注。刘逢禄深入探讨了《春秋》与《周易》的会通问题。在他看来,文王作《易》之初心在于忧患万世,孔子继承文王遗志并效法之而作《春秋》,两书都有彰显王心、微言改制的目的。以此为基础,刘逢禄援引《公羊》义来解释《周易》,并借《公羊传》之语佐证易理,从而将公羊学思想贯穿在易学诠释当中。刘逢禄虽然贯通了《春秋》与《周易》,但以公羊为宗的经学理念致使其易理阐发有失客观,甚至不免有穿凿比附之嫌。  相似文献   

19.
紫柏真可在晚明的儒释会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学说以"心"作为立论纲宗、融摄三教.就易学诠释而言,真可在承认"文字见道,心通三教"的基础上,以名异实同为解经原则,用一心统摄三家,以《易》之经传为诠释对象,用佛教独特的语言和思维,通过心的变现和转化把《易》的思想内容化用到佛家教义中,以《易》为方法,通过破《易》立佛的...  相似文献   

20.
萧汉明著,中国书店2 0 0 3年6月出版。全书17万字,313页。本书是朱伯主编“易学智慧丛书”之一。作者将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学说相结合,以专题形式阐述了易学与中医学的典型相关课题。全书共分六章。首章前有任继愈先生和朱伯先生为该丛书所撰写的总序和作者的引论。第一章“医《易》会通源流概要”,作者从萌芽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后医《易》会通的历史进程做了系统回顾。第二章“《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详细探讨了《易》对传统医学生理学的影响,指出深入发掘医《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