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智慧语丝     
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喜欢以是否有趣来评价自己对一个人的印象。在整容风靡,美的价值观判断被颠覆之后,能恒久留存下来的,必定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写在脸上的气质和刻在骨子里的趣味。——sherry_chou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认同。当每做一件事都在考虑"别人怎么看"时,你其实已经在放弃自己了。总是活在别人眼神里的人,也等于从来不曾存在过。——苏芩  相似文献   

2.
正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从外地来我所在的城市发展,我知道消息的时候,她已经坐在了一家小饭馆里等我。我急匆匆地赶了过去,简单寒暄之后,我便责怪她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也能去接接站,帮她拿点东西。她笑着说不想给我添麻烦,我也不好再说什么。看着风尘仆仆的她,我忽然想起一件事: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总是有一种习惯,把自己眼中的幸福,定义为别人身上的幸福,于是以为别人不够幸福。可是,你不是她,又怎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抑或许,在你眼中的幸福,在她的眼中不过是一文不值而已。以前学习的时候,班上总有这样的同学,学习特别用功,成绩却总是平平。比如老幺。  相似文献   

4.
王梅 《佛教文化》1996,(3):43-43
我有个朋友,最近被别人劝诫接受佛教密宗信仰,这位朋友觉得有信仰固然是件好事,总比浑浑噩噩要好。但是我的朋友也有很多关于宗教的疑问,而这些问题别人无法回答她。她追问得紧了,人家就说:咳,反正你信就好,总之对你人生有好处。我的朋友生活比较苦闷,内心常有凄苦之感,所以更有很多的迷惑,但不理解透彻了,是让她难信的。更何况她不是目不识丁的村民野妇,从小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个知识分子是很难让她盲从的。她必须从理念上去接受佛法,才有可能笃信佛教,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她的自觉使然…  相似文献   

5.
正朋友在一家事业单位任职,工作顺风顺水,家庭和睦美满,孩子聪明可爱,和公婆也相处融洽,但她依然感觉不幸福。一阵子羡慕别人家拥有大奔,一阵子又羡慕别人家拥有豪宅,隔一阵子又羡慕起自由职业者的无拘无束,总之,她没有一天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是一个极其幸福与幸运的人。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她就是一个"幸福盲"。  相似文献   

6.
智慧语丝     
正有两种人需提防:一种是以为所有人都是笨蛋的聪明人,另一种是以为所有人都是聪明人的笨蛋。幸福应该是来得巧,而不是来得多。就像口渴时喝上一杯冰麦茶,而不是吃撑时再上满汉全席。当你很容易相信别人时,你就会经常被别人骗;当你经常被别人骗了之后,你就会不  相似文献   

7.
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内,小A却感到一片茫然,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上大学了却更怀念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刚进大学时的豪情壮志不知去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晚会,同学之间也是平平淡淡,各行其事,有时看着别人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她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有时又觉得自己像局外人。  相似文献   

8.
在我情感最空虚的时候,我邂逅了她。 我十分珍惜与她相处的每一寸时光,内心中却又十分害怕失去,毕竟在这之前我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而我也向她隐瞒了这件事,我不敢想象,当她知道我是一个离过婚的男人,又刻意隐瞒后,她对我会有着怎样的恨。  相似文献   

9.
如果你正在等待幸福,那么你已经错过它了。 在我作了关于幸福的讲座后,听众中的一位妇女站起来说,“我真希望我丈夫也来听你的讲座。”尽管她非常爱她的丈夫,她解释说,但和一个不快乐的人相处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位女人促使我把我一直探索的东西──认真对待幸福的理由──用笔写出来。我告诉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可能地在我们的配偶、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朋友面前表现得快乐。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那么问问孩子,有一位忧郁的父亲或母亲是什么滋味。或者问问父母,如果他们有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他们会遭受怎样的痛苦。我不是一…  相似文献   

10.
    
正除了上课,做些跟工作相关的零碎事情之外,一天里的很多时间她都泡在等待中。她不知道被她唤作母亲的那个人来不来,什么时候会来。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母亲没有手机,等于自动切断了跟别人的联系方式。也难怪,母亲都81岁了,在电话和手机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喝过了这世间数不清的盐水,并习惯接受一切自然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  相似文献   

11.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12.
兰兰在一家公司工作,在同事的眼中,她平日话语不多,不苟言笑,但待人真诚,善解人意,与人相处关系融洽。周围邻居说,兰兰待人宽厚,别人有什么难处,只要她知道了,总会竭力相助,倾囊接济也在所不惜。和她交往过的几个小伙子则说,她的头脑太复杂,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知想的是什么,和她不能做伴侣,连朋友也难相处。  相似文献   

13.
在德语中有一句谚语:幸福的事与别人分享,幸福加倍;痛苦的事与别人分享,痛苦减半。的确如此,自从1998年晋铎以来,无论是在牧灵工作或是在祈祷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想,从中也深刻的体验到了天主那无限而又深邃的爱。体验到爱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了幸福的事总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1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这次督导的主要议题是她不清楚为什么来访者看到的自己和她看到的形象不同。来访者的不同形象:情绪表达上被督:“来访者描述自己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她说自己是一个平静的人,处理事情非常冷静。在咨询中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如此,但她提到的几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她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她的情绪反应就不再是我熟悉的模式。”督导:“你能具体说一下吗?”被督:“比如之前她曾说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说到一个新闻事件,她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智慧语丝     
正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得到一些东西;有了一些之后,想得到更多;什么都有了之后,又希望和什么都没有时一样幸福。但走在这条路上,其实无能为力。——保罗·柯艾略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相似文献   

16.
幸福记事本     
小表妹阿梅跟我说起这个幸福记事本时,先开始以为又是她心血来潮的什么花样,后来被她煽乎得也有点动了心。阿梅说,这可是心理专家的权威建议,说我们从小都在学习各种能力,却很容易忽略一种感受的能力,比如感受幸福。如果能记录下每天让你感到幸福的五件事情,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怨天尤人的烦恼。  相似文献   

17.
朋友:你说我这是怎么了,每天心里都不痛快。照理说几十年的奋斗,如今已功成名就,别人都羡慕得眼红,以为我过的挺好,可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烦恼。我:这是怎么说的?朋友:我自己也说不出是为什么。如今不缺钱不缺名儿,儿女大了,吃不缺穿不愁,按理说应该很幸福了,可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我:是不是有什么秘密藏在心里,就是那种挺时髦的难言之隐?朋友:开什么玩笑,咱们都是多年的老同学了,有什么话不能告诉你。我:你还是有心事,一个人好好的怎么会每天都不愉快。朋友:也说不上是心事,就是有些事我看不惯,可又撇不…  相似文献   

18.
新年寄语     
高欣 《天风》2002,(1):18-18
历史的车轮总是年复一年、无声地向前滚动碾转,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炎寒后,人们会否突然醒悟到自己的幸福何在?生命的意义何在?对于幸福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雨果(法国)认为: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苏霍姆林斯基(俄国)认为: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金·哈伯德(美国)认为:很难说究竟什么东西会带来幸福——贫穷和富裕都不能。  相似文献   

19.
牧人 《天风》2009,(7):52-53
当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时候,踏着青草,沐浴着阳光,牵着心爱人的手,一块去郊游,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是的,恋爱中的人是幸福的,经历甜蜜的恋爱之后走入神圣的婚姻殿堂的人更是令人羡慕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恋爱都像童话书中所描述的:最后英俊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一凡是我最难忘的朋友,只是,在她28岁的时候,上天就把她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如果你认识她,或许会和我一样喜欢她。她是个既安静又开朗的姑娘,言语恰到好处,有她在,既不会觉得聒噪,也不会感到冷场。她周到地照顾着每个人的情绪,也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散发着温和的光彩,从不灼痛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么一个姑娘,28岁之前,她都是幸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