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法音》2000,(9)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又方寸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不着问人。若一向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 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但举此话,忽然伎俩尽时,…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说到禅宗西天有多少祖师,东土又有多少个祖师,其间的继承关系究竟以什么为凭据呢?又说禅宗的传承本来是以心传心,以心证心,这里有没有经验的依据呢?有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若依禅说禅,禅宗千古一脉,佛门中的弟子是如何把握的?一棒一喝我们今天也可以用,但为什么没有见什么人是因此当下得悟的呢?  相似文献   

3.
你是不是常常感觉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你知道吗?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烦心的事情也会感觉不快乐?为什么有的人会为某些事情感到非常快乐,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就会毫无快乐的感觉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4.
释慧林 《佛教文化》2013,(1):118-120
有人来问我:什么是禅?这不难回答。禅就是真如妙心,禅就是诸法实相.禅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就是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解脱。但是,我又轻声地问自己,你真的懂禅吗?究竟什么是禅?说到中国佛教的禅,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六祖坛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当中,只有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记述的佛教典籍,被称之为“经”。作为这样一部珍贵的佛教文献,《六祖坛经》为我们展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禅宗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透过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北宗神秀、菏泽神会、青原行思等众多祖师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禅”的身影,或许可以从这样一部《六祖坛经》中,找到我们谜题的答案——究竟什么是禅。  相似文献   

5.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6.
《河北日报》的记者同志,要我谈谈有关民主作风和听取别人意见的体会。我这个人,好信不过自己,是个缺点。不过,我的确感觉到,民主好讲,意见难听。谁也知道办事情实行民主、走群众路线好,谁也知道一个人的意见通常是不如大家的意见对。知道是知道,就是碰上问题,常是对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结果,民主、群众路线都实行得不好。为什么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呢?细琢磨琢磨,都有一些“理由”跟着。有主观主义的人,不轻易承认自己不虚心,都是说这理由、那理由,“不是我不听取别人意见,是因为他……。”这些“理由”,实际就  相似文献   

7.
拜读《佛教文化》96年第6期法宏大文《狗子有佛性你无佛性?》后,受益良多,但也有不敢苟同之处,使我这个门外汉不能不言者。特撰文求教诸方大德及法宏师。文章开头说:“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法宏师得个“入处”是什么?“歇”的程度是怎样?值得仔细推敲。所谓的“入处”,如果是文章第三段所说的“真正修禅有证,‘欲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便是真实不虚之境界,我们不必想改命运,改造我们自身就是改造我们的命运。”请问此“心”是常?是无常?是既有常又无常?还是非…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祖师提示学人的言句不是像哲学命题或宗教教义那样含有什么意味或者规定、确定什么概念及结论的"实法",而是使学人消除思量分别的一种空荡荡、"没滋味"的随立随扫的"虚言"。尤其在看话禅,这种虚言性的公案及话头,是一边搅乱动摇衲僧的分别、一边又要将衲僧的分别反转为疑情的明眼宗师的手段。换言之,公案与话头就是要把衲子引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亡虑绝)的境界(疑情状态或顿悟见性)。为此,在作家宗师句下,衲僧如果当场不能顿悟,那么应当就其言句起疑情,用其疑情的火焰彻底烧掉一切妄情妄识(思量分别),不应把"虚言"误认作"实法"而进行理性的理解或追求逻辑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思竹随笔     
陈思竹 《天风》1995,(4):29-30
(一) 昨夜,与一个要好的同学在顶楼聊天。忽然,她问我:“思竹,你说你是不是我的好朋友?” 因为这问话来得太突然,我弄不清她究竟是什么意思,思忖片刻,说:“你下文是什么含意呢? 一定不会有好事找我!”  相似文献   

10.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11.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宗在表征生命体验、禅悟境界时 ,于“禅不可说”的无目的性中建构起一个严谨而闳大的禅悟思维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心性论、迷悟论、解脱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揭示并阐明禅宗诗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及这一话语体系所使用诗学喻象的独特意义 ,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心性论 :自性的澄明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关怀。表征自性澄明的意象有 :1 本来面目意象系列。参禅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 ,彻见本来面目。“本来面目” ,又叫“本地风光”、“本觉真心”、“本分田地”、“自己本分”等 ,人人本具 ,超越一切对立 ,不…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年,神会的思想资料由于胡适先生的发掘,引起了国人的注目。但是,人们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而对他思想体系本身的分析却着墨不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神会的佛学思想作一分析,以求教于佛学界的专家和学人。一、佛性论,神会学说的理论基础佛性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它是众生普遍具有的得以成佛的质因、根据和可能。神会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佛性不与众生分立,它就存在于众生之中,众生本自有之。就众生成佛的因素、成佛的可能来说,“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神会语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14.
焦虑与学习     
一、什么是焦虑“前些时候,学校举行时事知识测验,我不以为然,认定不会难倒我。……等我拿到试题,呀,课本上的知识在哪儿呢?怎么竟是些我不知道的?我这个平常连新闻都不听的人,一下子傻了眼,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轻松自如地答完了。我这儿还是白卷一张。”这是一位初中学生对一次测验的回顾,他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时事测验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这就是一种焦虑。  相似文献   

15.
一日,雪岩祖钦禅师于法堂上,对大众开示道:山僧五岁出家,在侍奉恩师时,听师父与宾客交谈,便知道有明心见性这件事,生大信心,从此开始学习坐禅。怎奈一生愚钝,吃尽千辛万苦。 我十六岁受具,十八岁开始行脚参方,锐志要体究明白这件事。起先,于双林寺远和尚处打十方(即严格的打七),从早到晚,只在僧堂中打坐、行香,足不出户。纵使是入寮房和厕所,也是袖手当胸,徐徐来往,眼前视线所至,绝不超过三尺的距离,更不用说左顾右盼了。 当时曹洞门下的前辈,叫后辈参看“狗子无佛性”(禅宗著名公案,详见《赵州禅师语录》)的话头…  相似文献   

16.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题为:《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操作中的盲点》,原文发表在苏州西园寺的佛教内部刊物《人世间》,该刊编者加了如下按语: 这篇文章在编辑部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意见的分歧主要是关于本文的一些观点,如: 1、无情有佛性,本文以此说明人类不仅要尊重有情的动物,同时还要尊重无情的植物。可这是否意味就意味着:草木也可以修行,草木也能成佛呢? 2、自我完善 自我提升,达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生命的融和。本文认为这就是净土的生活;但也有 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像《奥义书》的“梵我一如”思想,究竟孰是孰非? 3、社会提倡环保,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界提倡“心灵环保”,着重于内心的净化,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本文引用杨惠南先生的观点,以为这是不了解外界清净是达到内心解脱的前提。但佛教讲“心随境转”,也讲“境由心造”,心灵与外境是互为因缘的。我们提倡环保,是否只要停留在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应该深入到内心的净化,才能达到究竟意义上的环保效果?在心与物相互作用的世界中,究竟什么在起主导作用? 4、宗教提倡苦行、关心来世,从而使人们忽略了对现世的关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能对治人们的欲望,和对现世利益的追逐,是有利于环保的。您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关于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批评,也代表着  相似文献   

18.
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  相似文献   

19.
唐思鹏 《法音》2005,(11):14-20
禅法之说,是就中国佛教禅宗中的祖师大德,根据佛陀教法的真实思想,在对众生摄受度化时,以灵活善巧的接机方式、进行弘化开演时形成的。而作为禅宗祖师之一的马祖道一禅师就是根据《楞伽》、《华严》《、维摩》等一系列大乘佛典的真实义以及惠能、怀让等诸位宗师的禅法思想和接机方便,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进行导引和化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习禅者有较大影响的“马祖禅法”。本文就是根据有关马祖禅法中“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西来意、藏头白、海头黑、一口吸尽西江水”等主要禅法思想作了一些适当的梳理和相应的探讨。不足之处,敬请…  相似文献   

20.
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造点坏事害害人,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