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随着高血压发病人数的增加,高血压所造成的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伤、功能衰竭日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证明,为减少由高血压造成的重要器官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将血压控制在所要求的达标范围内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心肌缺血患者的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临床工作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如何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心肌保护,防治或降低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一直是心脏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很多心脏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拟行心脏手术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对其研究的进展,其预处理可为临床预防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心肌缺血患者的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临床工作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如何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心肌保护,防治或降低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一直是心脏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很多心脏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拟行心脏手术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对其研究的进展,其预处理可为临床预防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因高血压造成的各种心血管事件,世界不同地区制定或修订了适合自己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通过对JNC7、ESH/ESC及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比较及分析,以便能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发展我国新的高血压指南,并将该指南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因高血压造成的各种心血管事件,世界不同地区制定或修订了适合自己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通过对JNC7、ESH/ESC及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比较及分析,以便能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发展我国新的高血压指南,并将该指南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达标率、最大程度地降低靶器官损伤,一方面应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量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应根据不同个体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及病因的差异,在指南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种类抗高血压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采用针对个体的优化治疗,才能更有效地使降压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9.
国外冠心病A型行为类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自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最大威协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冠心病(CHD)在许多国家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由冠心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都是难以估量的。数十年来,世界各国和医学界为防治冠心病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其中病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寻找,确定各种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目前一致公认的危险因素有:高血清胆固醇、高血压、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缺乏锻炼以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达标率、最大程度地降低靶器官损伤,一方面应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量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应根据不同个体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及病因的差异,在指南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种类抗高血压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采用针对个体的优化治疗,才能更有效地使降压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11.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的检出和针对病因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和控制率,有利于保护靶器官,还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基本的临床检查,如血、尿常规,血浆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血清肌酐,可以为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诸多因素,使得一些高血压患者对治疗产生抵抗,或表现为难治性,其中有疾病因素、对治疗的依从性、其他药物的干扰和生活方式等。研究已经证明,有效地控制血压,使之达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要靶器官受损的危险性。而规范、系统地控制血压、加强对抵抗性高血压的管理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途径,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血压的生物节律与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现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血压病更尤为如此。不同降压药物或不同时间用药对血压的昼夜节律产生不同的影响。高血压时间治疗学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投药时间及/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治疗学方法有助于以最小的医疗经济学及毒副反应代价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即使是经过了治疗,仍较正常人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其首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国内及国际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随着卒中预防领域内几项关键性的临床试验(ESPRIT、CHARISMA及WHS)的公布,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写作委员会对2006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新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对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适当地应用阿司匹林,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缺血事件,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高达1.6亿。高血压的严重后果是心脑血管血栓性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发生率的显著增高。大量的证据显示,每天100mg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性事件,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1/3,脑梗死发生率下降1/4,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下降1/6,国内外指南均明确规定有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用阿可匹林。本文就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应注意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可以导致多种靶器官功能损害,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何做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血压控制的现状,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指导,从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药物对个体的敏感性等诸多方面出发,阐述了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决定每一个个体综合控制策略的不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为每一个个体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高血压整体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7.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以睡眠过程中反复呼吸暂停进而引起慢性间歇性低氧、二氧化碳潴留为特征的常见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为一常见的特殊患病人群,多导睡眠图是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的“金标准”,其治疗在一般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ll but one of whom were on antihypertension medicatio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either to an 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 condition or a waiting-list control condition. At the time of a posttest assessment session, compared to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subjects in the 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 condition manifested a decrease in resting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 decrease i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following a stressful task. At the time of a follow-up assessment session, subjects in the 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 condition not only manifested good maintenance of reduced blood pressure but also exhibited a further decrease in rest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 decrease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uring the stressful task.  相似文献   

19.
Guilt is considered by many researchers to be the hallmark social emotion. Guilt theories perceive guilt to be a negative emotion with positive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has shown guilt to motivate prosocial behaviours aimed at rest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one's victims. The current research questions the relationship-oriented nature of this emotion. Five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when a person repairs the transgressor's damage caused to a victim, the transgressor's guilt feelings, reparative intention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decreas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t is not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ctim that is important in the regulation of guilt feelings, but rather the reparative actions that have been undertaken.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behavioural research on guil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