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种负性肌力药物,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于近几十年中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由禁忌药转变为指南推荐的重要药.β受体阻滞剂引发了人们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重新思考,使人们对疾病及其治疗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这其中体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间的紧密联系,提示我们运用哲学原理可以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机制处于不断嬗变的过程,CHF的药物治疗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β-受体阻滞剂在CHF的治疗策略中,经历了从禁用到必用的过程,成为了CHF药物治疗的重大突破。大量临床试验表明,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能明显改善左室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β-受体阻滞剂在CHF治疗中地位的变化,体现了哲学发展观与疾病的治疗以及药物应用的紧密联系,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也体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联系。本文将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新旧观念进行阐述、比较,对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用药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空间进行展望。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有能力从长远的角度控制疾病。  相似文献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是大多器质性心脏病进展的最终结局。近十年来 ,心力衰竭的治疗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目前的治疗主要侧重于逆转衰竭心肌的生物特性 ,β受体阻滞剂就是这种治疗模式的成功典范。在短期内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可能会加重心力衰竭 ,因此过去这类药物被长期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但目前的临床研究一致证实 ,合理使用 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而延长寿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 ,对立和统一始终贯穿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中。1 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前…  相似文献   

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次革命,它的应用标志着随着对CHF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段深入而引起CHF治疗的一次根本性转变.对CHF的治疗不仅要改善症状,还要改善CHF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CHF患者的寿命,降低死亡率.故对β受体阻滞剂应从系统、综合及长期治疗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各国对心力衰竭指南进行了更新.主要是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心衰学会公布的心力衰竭新指南、201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10年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09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实践指南工作组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及2010年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指南等.各国指南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乏亮点,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加重视血运重建的治疗作用、推荐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种新型β受体阻滞剂奈必洛尔等等.我们对以上几个指南做了浅要分析,以取长补短更规范的诊治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是收缩性心力衰竭进展的关键机制,针对上述机制的生物学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等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利尿剂、洋地黄等常规药物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应用奠定基础;近年来,从阻断心力衰竭发生机制方面研发了很多新药,但尚没有一种能对长期生存率有显著改善.器械治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心室再同步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降低特定心力衰竭患者病死风险,预防猝死发生,显著改善预后;心室辅助装置及干细胞治疗则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用于降低门静脉高压以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再出血的一线药物,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降低门脉血流量,从而降低门脉压力,然而,近年来有报道提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增加门脉高压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将对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及其在门静脉高压患者中临床运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三个层面:血管重建治疗解决局部狭窄;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全面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核心。而β受体阻滞剂又是重要的一线治疗药物,不仅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还能有效预防、缓解心绞痛发生,改善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心功能;降低心肌再梗死率,降低心性猝死和病死率。临床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时机和剂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小儿心力衰竭(心衰)主要病因之一。研究已证实神经内分泌紊乱与心衰之间有复杂的相关性。临床应用神经内分泌紊乱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此类患儿心衰的病死率。就此类型先心病出现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紊乱现象及治疗对策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三个层面:血管重建治疗解决局部狭窄;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全面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核心.而β受体阻滞剂又是重要的一线治疗药物,不仅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还能有效预防、缓解心绞痛发生,改善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心功能;降低心肌再梗死率,降低心性猝死和病死率.临床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时机和剂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小儿心力衰竭(心衰)主要病因之一.研究已证实神经内分泌紊乱与心衰之间有复杂的相关性.临床应用神经内分泌紊乱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此类患儿心衰的病死率.就此类型先心病出现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紊乱现象及治疗对策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有的治疗策略看似抱薪救火 ,与治疗目的背道而驰 ,实则曲径通幽 ,与其他方法殊途同归 ,类似于所谓的“以毒攻毒” ,暂且称之为“似非而是”的治疗策略。深入探讨这些治疗策略的机制 ,可以发现它蕴含深厚的哲学基础。1 几种常见的“似非而是”的治疗策略1 1 抑制心功能的药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β -受体阻滞剂是肾上腺素能 β -受体拮抗剂 ,可降低心率、抑制心脏收缩 ,从而减少心脏排血量 ,抑制心功能 ,因此曾经被视为心功能不全时的禁忌药物。其后首先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发现 ,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尽管在短期内有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1 β -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治疗量 β -受体阻滞剂具有 β -受体阻断作用 ,该类药物和儿茶酚胺竞争地与 β -受体结合 ,它降低了交感神经兴奋性 ,降低窦房结及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 ,减慢房室传导 ,延长有效不应期 ,减弱心肌收缩力 ,降低心肌氧耗 ,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 ,有部分药物具有内源性拟交感活性 ,即在儿茶酚胺被耗尽的情况下 ,某些 β -受体阻滞剂可兴奋 β -受体。由于它对于心脏具有负性传导、负性频率作用 ,而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因其可减少心输出量 ,降低血液中的肾素水平以及有扩张血管 ,故而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的…  相似文献   

14.
采取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高血压已成为近年来临床用药的总体趋势。临床用药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β受体阻断药的联合用药组合占有一定的使用率,分析两类药的降压作用以及对高血压常见并发症和对代谢、心率等的影响,可见这个组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达标心率对缺血型心肌病(I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预后的影响,所有入选ICM和DCM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β-b)治疗,使心率维持于55次/分~60次/分,观察随访1年时的病死率、再入院率、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来评估二者的预后。结果显示,随访结束时ICM患者较DCM患者再入院率低(P=0.037),LVEDd低(P=0.034),LVEF高(P=0.028),收缩压高(P=0.029);对于ICM患者,随访结束时较出院时LVEDd低(P=0.047),LVEF高(P=0.018),收缩压高(P=0.042)。因此,心率达标对ICM患者有助于改善预后,对DCM患者改善不明显,ICM患者心率达标时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智能衰退,伴有人格改变为主要特征.其发病过程涉及许多途径和靶点.现代医学认为脑内胆碱能递质功能紊乱、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磷酸化、炎症反应以及基因突变等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治疗方法从胆碱酯酶抑制剂、神经递质受体阻滞剂到补气活血、益精填髓、化痰开窍等中医药疗法不等.但抑制剂、阻滞剂等药物阻滞疗法,从单一环节阻断发病途径,忽略了AD发病的整体复杂性.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宏观上治疗AD,对AD的发病缺乏微观深入研究.AD治疗需要借助于“系统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中西医结合为AD的治疗提供了较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智能衰退,伴有人格改变为主要特征.其发病过程涉及许多途径和靶点.现代医学认为脑内胆碱能递质功能紊乱、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磷酸化、炎症反应以及基因突变等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治疗方法从胆碱酯酶抑制剂、神经递质受体阻滞剂到补气活血、益精填髓、化痰开窍等中医药疗法不等.但抑制剂、阻滞剂等药物阻滞疗法,从单一环节阻断发病途径,忽略了AD发病的整体复杂性.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宏观上治疗AD,对AD的发病缺乏微观深入研究.AD治疗需要借助于“系统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中西医结合为AD的治疗提供了较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9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上与最新指南的差距,找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我院的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存在较大差距,在强化抗栓,调脂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使用上均有待提高.今后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规范用药,以达到更好的预后和转归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使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也不断升高。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很大比例患者合并铁缺乏或贫血,且二者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与贫血及铁缺乏的相关性,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及铁缺乏的可能发生机制、治疗进展作一概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前额皮层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脑干蓝斑核。前额皮层存在不同类型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其中突触后α2及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提高工作记忆;α1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损害工作记忆。不同受体是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对工作记忆的调节作用。来自人类被试的研究结果与对动物的研究结果之间尚存在不一致。了解前额皮层不同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为开发治疗与前额皮层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