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发生抑郁及焦虑。而在严重精神症状(如抑郁或/和焦虑)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抑郁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预后。其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对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差、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其较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而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及焦虑的药物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定抑郁及焦虑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应更加关注焦虑对冠心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焦虑能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哲学思考何曼杰非线性最初是作为一个数学名词出现的,它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没有象正比那样的"直线"关系。这种非线性数学模型能够说明或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采用了非线性模型以后,可以说明为什么同一前提会导致几种不同的后果,可以说明什么时候两种效应不能"叠加",这两种现象会怎样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近年来,人of又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和非线性理论推广到生物和社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于是,非线性成了各门科学普遍使用的概念。非线性是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一切实际系统所固有的动态属性,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因而,非线性是各门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独立性;(2)均匀性;(3)对称性。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非独立的相干性;(2)在时空中的非均匀性;(3)多体间的不对称性。现代科学对系统非线性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研究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科学概念和范畴,必然要发生方法论的作用,促进科学和人类思维方式,认识图景的变革,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简单到复杂;(2)从机械决定论到辩证决定论;(3)从封闭、被动到开放、能动。(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即使是经过了治疗,仍较正常人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其首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国内及国际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随着卒中预防领域内几项关键性的临床试验(ESPRIT、CHARISMA及WHS)的公布,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写作委员会对2006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新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对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适当地应用阿司匹林,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缺血事件,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相似文献   

4.
周永恩 《美与时代》2013,(12):106-106
一、大众的审美观就是评价标准--兼谈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讲的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唯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情绪感情来评价和充实鉴赏的对象。同一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可能产生不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和反响;而同一读者(观众),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鉴赏的主观性,既表现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之间,也表现在同一读者(观众)思想感情、生活经历的发展,以及心境情绪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5.
健美的欢悦     
“没有一种财富,能胜过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过内心的喜悦”(德30:16)近些年来,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生活中、报刊上,都在议论这个问题。归纳议论现代人生病的起因,大致有两方面,一个是饮食,一个是心理。饮食导致的病因,一般好理解,即所谓“富贵病”,就是喜食肥甘,摄取无度,嗜好烟酒,缠绵情懒。另一个心理导致的病因,恐怕知之者甚少。其实现下成年人疾病的一大半起因,来自于心理,医学术语称为情志。圣经说:“不要使你的心灵深陷在忧愁里,也不要因无谓的思虑,而自寻苦恼……因为忧愁害死了许多人,忧愁对…  相似文献   

6.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