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兼语式与主谓词组充当宾语的句式,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因此有时难以辨认,有加以区分之必要。请看下例; a.我们希望他来作报告。b.我们请他来作报告。这两句话如果归纳为公式,都是: N_1+V_1+N_2+V_2 (N代表名词组,V代表动词组)但是,例a是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式(简称主谓作宾语),例b是兼语式。那么,如何辩认这两种句式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辨认。(1)从句中的停顿来辨认主谓作宾句中可以有两个停顿处。如例a就可以说成: 我们希望∨他来作报告。(∨表示可停顿处) 我们希望他∨来作报告。兼语式却只有一个可停顿处,如例b只可以说成:我们请他∨来作报告。  相似文献   

2.
求真 《天风》2001,(12):9
参孙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新约希伯来书11章32节将他列在信心的伟人中以资记念。今天我想从另一角度来看参孙和他那个时代,想从他的五件事中汲取对我们有一点帮助的东西。 一、约束(亭拿)之地行不羁(士14:1-20) 参孙的出身是神特别的恩典和应许,他是从母腹中就分别为圣作拿细耳人的,因此他母亲在怀孕后清酒浓酒都不喝——过分别为圣的生活。他父亲名叫玛挪亚(安息的意思)。因他的出身可以给同胞带来暂时的安息,而参孙名字的意思是像太阳,可以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可是这个人有个缺点,就  相似文献   

3.
保罗的神学     
我们研读保罗书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通过研读他的书信,可以确定保罗在早期教会史上的地位,可以研究第一世纪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可以研究第一世纪的人们在写作时所用的修辞方法,还可以从体裁和结构方面将保罗书信与希腊一罗马世界的其它书信拿来做对比研究。这些是否就是我们研读保罗书信的目的呢?以上这些理由(也许还有更多)当然都可以引起我们研究保罗书信的兴趣,而且每一种研究方法都能够丰富我们对使徒保罗和他书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这两个命  相似文献   

5.
光盐 《天风》1994,(8):39-39
一个基督徒口中所说的话,对于神,对于人,对于自己都有极大的关系。他的言语可以荣耀神,使别人得造就,但也可以羞辱神,伤害别人的心灵。 圣经上有许多话教导我们,如: (1)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1:26)  相似文献   

6.
孟德尔(G.Mendel,1822—1884)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他通过豌豆杂交的试验,得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所创立的实验遗传学是遗传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成就。此后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都是孟德尔学说的继续和发展。孟德尔的成就,关键在于他在科学认识的方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其是他紧紧地把握住简(纯)与繁(杂)、定量与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等若干重要问题,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他的研究工作。正如美国学者邓恩(L.C.Dunn)所说,“对于生物学思想的发展来说,  相似文献   

7.
所谓仁人,科学地看,不过是这样的人:他在利益不一致不能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并在自我生命与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或他人生命冲突时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在利益一致可以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为己利他或人己兼为,因而使为己利他超过他行为总和的一半而达到恒久,使无私利他与为己利他以及单纯利己(不损人己)三者之和接近他的行为总和;从而他极少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等恶的、不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斯马特(J.J.C.Smart)教授,在他那富有卓见和博学的《实在论与唯心论之比较》(Realism v.Idea-lism)的文章中,坚决地为形而上学实在论辩护。他认为,真可以超越可被验证的东西(what can bewarranted)。即,有些句子虽然不能被验证,但可以是真句子;而另一些句子虽然可以被验证,甚至被合乎理想地验证了,却是假句子。他在为形而上  相似文献   

9.
一1934年,萨特写出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论自我的超越性》,这是他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心得。萨特沉醉于现象学的思路,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巴黎高师同学阿兰·德龙在咖啡馆里对萨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是现象学家,你就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而且这就是哲学”。据波伏娃回忆,听到这话,萨特激动得脸色都发白了。(列维,第184页)从此,在现象学的道路上,萨特一发而不可收,1935年,写《论想象》;1937年,《论心理》;1939年,《情感现象学理论纲要》;1943年,《存在与虚无》。所有这些现象学性质的著作,在思路上是一脉相传的,都可以追溯到《论自我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波兰逻辑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的杰出人物是卢卡西维茨,他是特瓦多斯基的学生,后来继承和发展了皮尔士、耶芳斯(Jevons)、施罗德(Schr(?)der)、弗雷格、罗素和怀特海,维拉蒂(Vailati)、库蒂拉(Couturat)和西欧其他逻辑泰斗的成就。他首先研究、思考的是什么?他发现了什么?解释了什么?把所有这些问题归为一点,我们可以回答说,卢卡西维茨创造了一个可以进行命题演算的完整的公理系统系列;他第一个建立了多值逻辑系统;他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公理化;他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与斯多葛派的逻辑之间的真正关系;他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他一生的后期中,从事于历史、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表示与哲学分手,但他一刻也没有与哲学分离,无时不受哲学支配。什么哲学支配他呢?叔本华哲学。当王国维宣称他与哲学分手时,他就着手于美学问题的研究。除《红楼梦研究》是美学的著作外,他还写了多篇的美学论文,处处都流露出他对叔本华美学理论的惓惓之情。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年)、《文学小言十七则》(1906年)、《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1907年)、  相似文献   

12.
汤士文 《天风》2002,(1):23-23
当主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3:7)时,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尼哥底母,这位当初耶稣和他谈话的宗教领袖,询问耶稣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变成一个婴孩(约3:4)。耶稣向他解释说,他是指灵性的再生,而不是指肉体的再生(约3:5-8)。我们需要重生,因为我们是灵性上死了的人。我们的罪已经使我们与赐生命的上帝断绝了关系。我们都已经由于违背上帝完美的道德标准而犯罪(罗3:23)。因此,我们都该受到责备和应该受到上帝的审判(约3:18-21)。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赦免和永生,耶稣通过他那无罪的生命,他在十字架上献祭般的受死和他的复活,已经使得赦免和永生成为可能。灵性的再  相似文献   

13.
双宾语三题     
一、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一个动词带上两个宾语,两个宾语间互不发生结构关系。形不成语言单位,这是一般双宾语的特征。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近宾指人,远宾指物;二是近宾、远宾都指物;三是近宾、远宾都指人。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在两个宾语都指人时,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结构关系,这就突破了“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要求,值得注意。如: ①大家叫她祥林嫂。②职工们都称他好管家。③我从小就唤她“芳妹子”。“她祥林嫂”、“他好管家”、“她芳妹子”都近似名词性主谓短语,“她”“与”“祥林嫂”、“他”与“好管家”、“她”与“芳妹子”可以分别发生直接陈述关系,主谓之间可以加逗号,也可以加“为”、“是”之类动词,构成主谓句。如果  相似文献   

14.
一、谢尔顿的生平和著作 w·H谢尔顿(wilCiam HSheLdonn)1899年生于罗马罗斯岛的瓦克拉郡的一个农场家庭。在他的早期生活中,他与他的父亲的关系特别密切,他的父亲又是一个博物学者和饲养员,这对他的理论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从他后来的许多著作,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动物界有着极大的兴趣。在童年对期,他的父亲就训练他对家畜作出适当的判断。他当时用一种量表——等第评定量表rating scate)来判断动物的体态,在长期的观察和评定活动中,他发现动物的体态和动物的脾性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5.
逻辑真理是可错的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真理是可错的,逻辑原则上是可修正的”(陈波,2000年,第217页;另参见1998年,第251、256、259页)①,这是陈波教授常常谈论的一个观点。在他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逻辑和逻辑真理可以被修正”(同上,2005年,第94页),并且强调认为,“一切知识都可以因为某种经验的理由而被修正,因而在原则上都是可错的”。(同上,第95页)我认为,陈波的这些表述虽然有些区别,比如前者是从逻辑真理的“可错”到逻辑的“可修正”,而后者是从逻辑和逻辑真理的“可修正”到“可错”,但是实质是一样的,即认为逻辑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因此,我把他的观点简…  相似文献   

16.
在《论意义和指称》(1892)一文的开头,弗雷格陈述了他在《概念文字》(1879)中的思想,即他认为同一是对象的名称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描述:1——(A≡B)的意思是:由于符号A与符号B具有相同的概念内容,因此A总是可以为B所替换,反之亦然。这一概念与莱布尼兹关于“同一法则”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与忠心侍主的仆人,和爱主的弟兄姊妹交通关于节制问题。 我们都愿意做一个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主交托我们的工作,愿意尽心竭力去作,如同保罗那样(西1:29)。保罗是一位极其忠心的好仆人,他为了主的福音是不顾自己性命的(徒20:22—24)。但他在哥林多前书9章25节中提醒我们说:“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按一般的理解,要赛跑取胜就要努力(腓3:13—14)。怎么反叫人“诸事都有节制”?其实“节制”是保罗多年为主工作的切身体会,他  相似文献   

18.
圣言的诠释     
《天风》2009,(7):66-66
<正>《圣言的诠释》是汪维藩教授多年来对圣经诠释学的研究成果,汪老师(大家喜欢这样称呼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牧者,与他接触的人,很难不被他对上帝的执着和对教会的深情所感动。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一睹他丰富的内心与学识。  相似文献   

19.
维果茨基(1896—1934)是苏联建国初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内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创造性的研究,奠定了苏联心理学后来发展的基础。他所提出的许多心理学思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联心理学今天的面貌,因此他“在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苏联心理学六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是受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启发与指导而取得的。例如对人的心理的历史观、活动观、内化观、系统观以及今天在我们教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蓉蓉  韩向明 《心理科学》2002,25(3):371-372
1 前言人际关系取向是个体在不同的交往场合中 ,表现出的一种相同的基本反应倾向。美国心理学家舒兹 (W·C·Schutz)认为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 ,因此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三类 ,形成了他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简称FIRO)。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是由包容、控制和情感这三大需求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和相应的行为表现来描述、解释和预测人际关系现象 ,还可以通过群体成员的人际需要模式的组合来解释和预测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试图探明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