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力 《天风》2015,(3):60
2015年2月4日,一架从台北飞往金门的台湾复兴航空班机在台北市南港失联并坠河。"失联"一词在人们的视野中,从2014年走进了2015年。"失联"年代,我们不得不思考:假如有一天我也"失联"了,会怎样见证那短暂的时刻呢?·作为一名基督徒,如果处在"失联"的时空里,或许会有瞬间的惊恐不安,但最终会在上帝的怜悯中回归平静,会在基督的爱中找回一个基督徒当有的样式。身处危险而临危不乱,唯有神所加力量能及,这也是历代信徒常做之事。正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在游轮即将沉没的时候,船上的基督徒聚  相似文献   

2.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还有"共和国脊梁"这样的桂冠,也敢戴,全不管那奖多么野鸡,多么山寨。于是冲突迭起,于是舆论哗然。不是"当惊世界殊",是"世界当惊殊"——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3.
一、生平事迹 李道纯的生平,由于史书上没有完整的记载,所以,一切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记述都说"不详",这给李道纯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题,一个时代并不算很久远、著述宏富、被称为"真人"的道教学者,为什么就没有他的生平与学术的完整记载?这甚至不如生活时代早于他的全真祖师们.我们可以看到重阳、丹阳、玉阳、长春等人的比较完整的生平记载,而号称全真道士的李道纯怎么反而没有类似的记载呢?同样,这种不知所从来、不知所终的行迹,也给所有想了解他的人们留下了更为神秘的印象,似乎历史上的道家及隐者都是如此.其实,这是一个难以自洽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悲与喜     
得而复失,让人痛苦。如果从来就没有"得"过呢?没有得,就没有"失"?我的意思是说,"得"是"失"的根源,要免除"失"的痛苦,我们要从源头入手,要消灭"得",消灭那种容易复失的"得"。不要去争那种容易失去的"得",超出我们的必须的"得",是容易失去的;不符合我们本性的"得",也是容易失去的,这些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4,(4):69
<正>"甘露计划"的小苗苗们,过得好不好?学习怎么样?生活上是否有人照顾?牵动着弟兄姊妹们的心。您是否也想为他们擦一回脸上的尘土.整理一下不太整齐的衣服.又或者是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们"我们爱你"呢?2012年,我们组织了河南商丘贫困学童三日探访活动;201 3年,组织了河南许昌孤儿院三日探访活动;今年,我们将继续搭建好这座连接弟兄姊妹与贫困学童间的爱心桥梁——组织江西南昌探访活动!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10)
<正>6月,贵州毕节四孩童在家中服食农药身亡的事件,震惊全国。媒体深入调查揭示出,这是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孩子们的母亲因不堪家暴虐待而离家出走,四孩童中的长子曾被父亲殴打致左臂骨折、右耳撕裂,一度跳水试图自杀,幸被当地民警救起。然而,学校及周遭亲友乡邻的援助仍没能阻止这个家庭走向崩溃,四个花儿一般的孩子就这样夭折了,而他们的父亲还在失联之中。听到这样的新闻,每个人都会感到痛心。但痛心之余,大家可  相似文献   

7.
我们视为真实的东西是我们感知到的现象世界的客体。我们将那些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看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那么什么是感知世界的心?对我们来说有可能认识到这个感知世界的心吗?本文讨论被心所感知到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讨论感知世界的心的存在以及心的可知性。现象世界是一个感知世界,是一个由我们的概念化语言系统构建的虚构世界。而这个虚构的现象世界的基底,即客体本身是空。空是指感知和构建世界的心是空的。因此,对于世界之空的意识就是心的自我意识。由于我的心的空与所有其他存在物的空是同一个空,因此心就是与整个世界产生共鸣的能力,即普遍的心、一心。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即一心。佛教的"空寂灵知"和"本觉"指的就是心的自我意识,即空。  相似文献   

8.
郭为 《天风》2014,(3):56-57
<正>神学院是培养教会牧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传道人的大本营,而进入神学院的神学生们是一群肩负神圣使命和教会托付的特殊群体。神学院不仅是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个塑造灵性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正在神学院里装备的神学生来说,要如何在这几年的校园时光中操练我们的灵性呢?我想在此与弟兄姊妹分享三点。一、神学生要笃信笃信是什么意思呢?"笃"字有忠贞不渝、至死忠心、踏踏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是很漫长的。然而对于一个20岁的人,已经不太漫长。等到年过四十以后,一年就过得很快了,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时间加速得更快。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实上没人能知晓,但存在着几个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是在我们的头脑和身体中,我们对主观时间的判断是建立在某种体内时钟的基础上的,而这体内时钟是根据人体内器官的节奏来运行的:心跳、血流速、呼吸节奏等。当我们逐渐衰老的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摆脱痛苦?这是人们在痛苦吋总会思考的问题。痛苦是消极的情绪,没人喜欢痛苦。心理学家们曾认认真真地教给我们一系列摆脱痛苦、调节情绪的方法:升华、转移……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可是,今天的痛苦倒是升华了、转移了,明天的痛苦又该如何面对呢?而且,绞尽脑汁摆脱痛苦,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正宋代书法家苏轼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把笔真的无定法吗?当然不是,这句话的后半句"要使虚而宽"已经给出了答案。要做到"虚而宽",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科学的执笔、运笔方法。可以这样认为,苏轼所说的执笔、运笔是达到了心手畅达的高级阶段,即"无法"阶段,实际上是在"有法"的初级阶段上形成的。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有法"的初级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指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在摄影界,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拿着相机,拼着命在最危险、最没人敢去的地方,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社会焦点问题摆在公众面前。他就是被人们称为"东方唐吉诃德"的卢广。小时候的卢广生活很困苦,因为没有学历,他只能做木工、水泥工这些体力活。就在他以为自己的一生都要为生计奔波  相似文献   

13.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9,(8):16-16
<正>今天所谓的"e"时代,就是电子时代或网络时代,它带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的。身处"e"时代的基督徒将如何面对无远弗届的网络?网络是朋友还是敌人?是潮流还是工具?是牧场还是战场?这正是本期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冥国之忧     
甲申年清明前夕,退休后的我回到乡下,因与兄妹们谈及现在的幸福生活和父母在世时所遭受的艰难困苦,既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而高兴,又为老人们未享受到今天的幸福而惋惜。这时弟妹们说:村里许多人家都给已故亲人送别墅、汽车和家电呢,我们何不也买些上坟去烧?我说:那是迷信,没有用!他们说:我们做儿女的只为尽孝,花不了几个钱,了却一个心愿多好!  相似文献   

16.
面向 2 1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是近来哲学工作者关注的中心话题。我以为 ,发展的重点虽然应当放在马克思没有提出的问题上 ,即从新的时代出发提出新的问题 ,但同样不应忽视马克思已经提出而没有展开研究的问题 ,或现今看来仍可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问题。可是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由这么多人研究了这么多年 ,还有什么问题没被研究到呢 ?对此 ,我倒比较赞成解释学的一个观点 :历史思想的意义在于现代人作出什么样的解释。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也被研究了这么多年 ,但没有谁说它们已经没有当代意义 ,只有文献价值 ,相反 ,当代思想家们仍…  相似文献   

17.
正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这无疑是当面羞辱,但吕蒙正装作没听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和他一起的人为他抱不平,就要去问问那个人的姓名,什么官职,为何如此目中无人。吕蒙正制止他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被人当面羞辱,吕蒙正装作没听见,这看起来有些太软弱了。是不是他官还不够大?羽翼未丰,实力不够,不得不低头呢?  相似文献   

18.
<正>上帝是公义的,所以我们在教会中处事待人亦当有公义之原则,而不能借一个"爱"字以偏赅全近年来,笔者常听到有人说:"教会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在教会里只能讲爱,不能讲理。"果真如此吗?教会里是否需要由相应的纪律来维持秩序呢?若教会中有人犯了严重的错误,是否需要给予相应的管教和惩戒呢?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20.
我的心声     
最近接到长沙市天主教爱国会寄来一本《中国天主教》(Catholic Church in China)第三期。我手不释卷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读后,不胜雀跃。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广大的爱国神长,教友三十多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我们中国天主教终于走向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在殖民地时代,在解放后一个相当长的殖民地影响在教会尚未肃清的时代,你敢提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这几个字吗?谁提了,不就要被戴上对抗罗马教廷的异端邪说的帽子,遭到绝罚吗?绝罚不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