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在历史上进行的最成功的努力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这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具体表现为四个结构:道德哲学体系、伦理精神体系与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特殊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以"五伦"为原理的伦理世界的和谐;以"四德"为内核的道德世界的和谐;以"中庸"为境界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巴比伦有一个国王梦想拥有一个最美丽的大花园,于是他命令他的一个大臣说:"你去给我建造一个大花园,这个花园不要很多品种花卉,只要栽满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花就够了。"这个大臣领了命令后,边让人大兴土木建造花园,边派使者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选取花卉。花园很快建成了,大臣从上万种花卉里选来选去,他和很多人都  相似文献   

3.
从非价值中立观点看待工程,工程本身包含着复杂的价值和利益关系,因此政治、法律和伦理对工程有着相对的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方法论上,公共决策围绕工程表现为政治或资本权力运用、相关利益协调方法和意识形态导向;在法律方法论上,工程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须以工程质量为首要原则,其具体司法实践渗透法律适用、法律解释和法律风险评估等方法;在伦理方法论上,主要体现为工程因素与非工程因素、"工程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与工程相关的政治、法律和伦理方法各有分工,政治方法限于工程决策具有命令性,法律方法对工程活动起到强制性规范作用,伦理方法则在公共道德与公共决策之间扮演桥梁角色。在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方法在不同工程情境下表现为两种典型秩序——从政治方法到法律方法再到伦理方法的自顶向下秩序(适合大型工程项目决策)和从伦理方法到法律方法再到政治方法的自底向上秩序(适合新兴工程发展)。必须要强调,在多数情况下,面对与工程相关的社会冲突甚至政治冲突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治、法律和伦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伦理理解     
多元主义时代,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同主义、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当代世界,"伦理理解"的文化症候不断涌现,现实、历史与哲学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期待"伦理理解"。伦理理解,包括理解"伦理"与"伦理"理解,二者构成了伦理理解的基本范型。理解"伦理",以伦理学基本问题(义利、名实、群己)的辩证统一,完成对于生活世界、语言世界和实践世界的辩证循环理解;"伦理"理解,以"伦理"理解世界,试图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我们"与"他者"的相互理解。走向当下现实的"伦理理解",从主体性视角就是"类本质"意识的觉醒与自觉而生成的"类主体",从伦理共同体视角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与实践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公共生活领域是制度伦理立论的客观基础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以来,制度伦理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学者们在研究中基本上不去追问制度伦理的立论基础,他们或者认为这一立论基础是不言自明的,或者将其隐含在自己的论述之中;而是直接对制度进行伦理分析,甚至只就制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并提出了所谓制度的伦理化与伦理的制度化或者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孔孟儒家的“性”的理念及其话语权力膨胀的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孔孟儒家的终极伦理观念中,以天所赐之正命为人之性是立命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性”就是指对天所赐之正命进行认同性领悟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动词就是指人对终极伦理的领悟,就是指人自觉自愿地与天命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名词实际上是终极伦理的内在化和理念化。《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并不是说天所命令的某种东西就是性,而是说天命这件事本身就是性,天命这件事本身就被认同地领悟为性。孟子由心说性,但也清楚地领悟到性与天命之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因…  相似文献   

7.
从主观性维度看,有自我关注、自我—他者之间的关注和他者关注三种理解方式;以自我关注为中心,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敞开了试图决定如何生活的个人的主观性视野;介于自我—他者之间的关注,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涉及一个能够理解此主观性的"第三方"立场;以他者关注为重点,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凸显了他者面容的伦理意义及必须与他者"面对面"的伦理主观性视阈。依据关于道德探究的形态学预设,"道德与幸福"之一致性问题的探讨有三种形态分布上的趋向:指向"心灵秩序"的德性至善论;指向"行为法则"的道德自由论;指向"他者面容"的伦理责任论。它们构成了与"幸福"关联的道德探究的道德形态学分布的三条问题轴线:应当如何生活?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道家道教之德性义就人而言,指人先天内禀的本真品质;就社会层面而言,指社会共同体符合道家无为—公平理念而具有的制度德性。六朝道教伦理思想虽具有一般宗教伦理的形式,但性质上却并非神圣命令伦理,而是一种特殊的德性伦理学说,并有其宗教超越性向度。如老子之慈爱观至《度人经》传世时,便转为神学德性。与斯多葛学派类似,六朝道教亦以德性为真正的幸福。就德性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而言,六朝时期,道教与玄学道家呼应,主张无为—公平的制度德性,批判通过强制性的教化手段塑造百姓德性,强调自然本真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手段应当遵守的伦理法则。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在当旅长的时候,有一次在火车上和秘书何维汉谈“如何才能自立于不败之地”。冯玉祥说:多少年来我对这个问题是寝食不忘!但是,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如人的地方:幼年失学,学识不如人;感情用事,涵养不如人;我还有个坏脾气,一是不愿对上级卑躬屈节,二是不愿对下级装模作样,这样,不但使我这个旅长多年得不到升迁,而且我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还找不到一个老婆。不怕你笑话,不久前就发生一件这样的怪事:有一位大人物,派人来下达他的命令,说是他有意招我为乘龙快婿,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改变我  相似文献   

11.
教堂幽默     
正只拿不给有一个人不小心掉进河里了,又不会游泳,就拼命呼救。岸上不远处的人听见呼救声,迅速赶到后,对这个人说:"快把手给我。"可无论怎么喊,他就是不把手给人。大家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这个人的邻居来了,对他大喊一句:"快拿住我的手!"这个人马上就伸出手抓住邻居。大家看傻了,这个人的邻居笑着说:"他啊,一辈子只喜欢'拿'而不爱'给',  相似文献   

12.
大家从小就被教导要有道德伦理观念,如: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诚信待人等美德。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之不成文的法则,依不同角色、个性、时空而应有不同的相处态度。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可能只有一种。例:一个人可能兼具有老子、老哥、朋友、主营等多元互动模式,如此不可避  相似文献   

13.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正做人要牢记底线。所谓底线,就是我们在做事、做人时的最低限度,一切言行都不能超过这个度。一个人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像一个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随时都会发生伤己伤人的事。当然,人最大的底线,就是人。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做人都必须在人的这个范围内,如果出了这个范围,那么他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我们活在世上,都想拥有种种美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  相似文献   

15.
<正>引子:人心深处惊雷动我曾经不无自信地用"顶天立地"的隐喻式修辞来定位道德伦理,意即:道德伦理上接宗教信仰(我所谓"天"者)、下接政治法律(我所谓"地"者)而立于政治—法律与宗教—信仰(信念)之间。更确切一些说,在现实的或经验的生活世界里,政治法律的管治效力无法企及之地,当是道德伦理的游刃之域,比如,个人心性美德、家庭伦理甚或诸如乡村社区和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社团之类的社群契约礼仪,等等;而在理想的精神生活世界里,当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传统政治伦理的致思取向和研究视域 对政治伦理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受到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关注.由于政治伦理这一问题涉及政治和伦理两个概念,因此,在政治与伦理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和伦理是对立的,二者互不相容,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认为,政治的内容就是"法"、"术"、"势",道德不仅无用,甚至有害,可以为了政治的目的不择手段;在西方,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马基雅维里是政治和理论"对立论"的典型代表,把他称为政治上的"非道德主义者"、"邪恶的导师",认为他向人们推荐了一种政治上"不道德的实践".[1]西方现代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应该是一门能对政治现象进行充分定量,像数学和逻辑学一样精确说明各种政治关系和规则,从而排除政治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喜好"的科学;还有一些政治家认为,在政治生活中,对伦理规范应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允许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采取一切非伦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当赤裸的人面对作为"他者"的动物时,应该如何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德里达与一只猫"偶然相遇"时所迸发的一个命题,但却由此引发了关于"人的自传"的哲学沉思。通过对《圣经》进行富有创造力的解读,德里达分析了人对动物之权力的由来与逻辑,揭示了命名对于这种权力的奠基性作用,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解构这种权力的要素:时间性与目光。通过"人与兽"的哲思,德里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示我们"人性"的内在野蛮。  相似文献   

18.
<正>唐代兴用"生境伦理学"这个概念来统摄他的多卷本伦理研究成果,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唐代兴所讲的生境伦理学,并不是生态伦理学的拓展,而是对伦理学的全新认识和当代重建。生境伦理学首先重新审查人性问题,区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重新建立以"生、利、爱"为基本框架的人性理论,其目的有二:即对伦理学展开生境探讨奠定人性基石并建立其"利益"逻辑起点。以人性为土壤、以利益为逻辑起点,必需考察伦理知识论问题。作者在卷三《生境伦理的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当人们不再满足于通过遗传所呈现的"自然"身体,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设想来创造一种"应该是"或"就是"的外在身体形象时,则会导致外在客观的身体形象与内在主观的审美需求之间的身心冲突与焦虑。这其中包括美与健康的伦理冲突,外在美与内在美的伦理冲突,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伦理冲突。医学美容整形技术虽然具有形而下的实际可操作性,但是这种外化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进行伦理规范与监督。需要在受术者个人、美容整形医务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其实践过程中坚守基本的伦理底线,才能防止身体的极度异化,才能使得美容整形行业能够沿着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蓬勃发展下去,使得美容整形增强技术的实践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