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姚 《天风》2017,(5):20-21
<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的流通,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知名度和发展空间。今天,教会的文字事工不仅仅是一本本纸质的杂志、书刊,而是一整套不断发展着的教会信息传播系统,包括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多媒体的等一整套的立体信息传播体系。而且,网络化文字市场的影响力早已超过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在生产、传播、接受着成千上万条信息.图像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传播和接受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强势.图形设计师作为图像的发掘、创造和传播者,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接受强调体验和感悟,需要受众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进入现代,也即"机械复制"的时代,其呈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大众对作品的接受方式也随之由"凝神观照"转变为"消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看以及体验的方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被手机等信息终端彻底地撕裂成"碎片"。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状态,使大众的接受进一步简单化,节约了联想与思考的脑力,也节约了时间。所有内容都追求准确地"戳中一点",让受众产生直接、即刻而又相对具有冲击力的快感。  相似文献   

4.
微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词“微”,微小、细微、微不足道,汇集成为海量的高速信息,在及时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大量垃圾信息也充斥并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消磨大学生的意志。唯有成为微信息的掌控者,应对挑战,成为时代缔造者。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第二组会议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这组论文既有对邬焜教授创立的信息哲学的理论内涵和贡献的述评,也有对其信息哲学体系中的信息本体论、信息及其载体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的分析与  相似文献   

6.
陈娜 《美与时代》2013,(1):116-118
信息时代以来,人们在尽情享受丰富的信息服务的同时,又面临着信息超载的困扰。人们对以往传统的沉闷的阅读已经厌倦,希望看到尽可能生动、形象、精炼的信息。所以,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组织架构,使其更加有效地传播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强烈需求。信息图表化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并让他们轻松接受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贺雁翎 《美与时代》2013,(12):56-56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世界都逐渐步入了现代化“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网页设计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浪潮。网页设计是一种以互联网信息传播为载体的信息发布模式,它的发展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却融合艺术理念、平面设计的美学概念在其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周理乾博士和哥本哈根大学索伦·布赫尔(S覬ren Brier)教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认为邬焜的信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传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叛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邬焜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  相似文献   

9.
孙伟平著《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47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立足信息时代,通过分析信息和信息时代的时代精神,剖析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深刻影响。该书认为,由于信息(知识)的性质及其作用的突显、互联网的特性及  相似文献   

10.
以普适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正在催生一场新传播革命——普适传播。普适传播具有泛感知、泛网络、泛媒介、泛智能特征,其终极演进趋势是媒介的"无形无象"和传播的"自然而然"。普适传播突破传播主体、渠道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域、空域和场景,以适宜的媒介形式自由便捷地获取适宜的媒介信息和服务,实现与他人(组织)、智能设备和物品之间的智能交流。普适传播技术的"野蛮生长"重塑媒介生态、改写传播规则的同时也会引发或加剧一系列伦理风险。我们必须警惕媒介技术的异化,审慎对待技术的伦理风险,理性拥抱普适传播带来的美妙世界。  相似文献   

11.
媒介的形态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美"的媒介形态可以大大促进信息的传播,而不理想的媒介形态因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导致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从受众的审美体验层次出发,由浅入深分析受众审美需求,可以提升数据新闻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数据新闻的审美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题为"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2日到1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共录取学术论文20篇。其中包括法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布伦纳(Joseph E.Brenner)和丹麦著名学者索伦·布  相似文献   

13.
基于频发的医患危机现实,解决医患冲突已经成为医院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医患关系是医院组织公共关系最重要的部分,而医患冲突的日趋加剧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危机传播管理的缺失,危机公关的实质就是"危机传播管理",是危机过程中,医院对信息传播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目前,医患关系危机公关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不用"、"误用"和"错用"危机公关。而医患关系危机公关的目标可定为以信息传播管理为手段,通过构建并践行医院危机公关模型,最终实现医院组织与社会公众的"非零和"博弈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4.
<正>“网络视频情绪”为何重要情绪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应对是解决突发事件心理应急管理的重要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互联网也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量,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起到关键作用。视频信息的高速交换传播导致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相似文献   

15.
信息本体论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论",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论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论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论,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论,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6.
定义:行医要步步有根据,并且要向病家公开。即:“循证医学”+“透明医学”=透明行医。现代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很快,人们要求知情,事实上也不应保密,也很难保密。国家提出要透明政府,要透明行政,要求信息立法。80年代末韩国首先建信息法,日本紧跟建立,90年代初欧美各国相继立法。我国也正在筹备建立信息法。在医学方面,不一定形成信息法律,但社会上早有“公开医疗”的要求与实施。著名的christopher外科学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传播媒介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医药事业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也应自觉接受新媒体时代的检验。从中医药新媒体传播现状看,存在信息污染与"把关人"缺失、学界自身"失语危机"、人文文化遮蔽科学文化、传播分化造成数字鸿沟等伦理失范现象。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实践应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原则,符合传播伦理规范,在可信性、适用性和适度性原则的指导下,遵从"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从政府、行业、专家和受众四方面多管齐下,积极重构中医药新媒体传播伦理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宗教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媒介与形体。对于宗教学、神学和历史学而言,宗教文化传播的精神驱力和影响力主要源于传播者的"神爱"意识、普度众生的超凡精神以及接受者寻求救赎的心灵渴望,但这不完全是事实。宗教"真理"传播力的基质,还在于神圣传言的信息、形式以及媒体的审美形质,正是审美体验构成了宗教传播力的"内在精神力",并藉此升华人们追求真与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广告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和生命,是广告传播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有助于告知广告信息、说服消费者和塑造品牌形象,对于整体广告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告创意的探索空间也是无穷尽的,有待于广告人不断去发掘和创造。广告大师乔治·路易斯说过:"伟大的广告来自伟大的创意,创意是传播力的真正来源。"在广告界,创意已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公认为是广告的灵魂和生命,广告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20.
智能手机的出现,加速了移动终端的发展进程。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已成为维系和推进社会化关系网络发展的新纽带和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城市形象推广的主导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这一优势及时推送城市形象相关讯息,及时追踪城市现时的动态,也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引发城市人群之间的话题互动,创造文化事件,进而产生文化现象,并最终形成对城市的关注,把城市人无形中凝聚到传播和提升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将城市形象推广引入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