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2.
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王志忠语有“龙门、临济半天下”,全真教龙门派自清初以来传播之广与徒众之多,实属罕见,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地位和影响。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有关史料加以科学的甄别和分析,探讨了关于龙门派的派名由来、创派人以及形成和兴盛的过...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茅山宫观管理,满足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尽快培养一批有道教常识,能进行宫观宗教活动和管理宫观事务的道教人材,经茅山道协理事会研究,决定招收十五名年龄在十八周岁至二十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信徒,在茅山“元符官”举办一期“道教知识培训班”。学习班主要学习道教知识和茅山道派的斋醮仪范,时间定为一年。正乙派仪范课由茅山道院老道长兼任,全真派仪范教师从外地聘请,道教知识课由从中国道协道教知识专修班毕业回来的学员讲授。学员学习期间要遵守培训班的“学员守则”和茅山道院的“规章制度”。现在“培训班”的  相似文献   

4.
天心正法派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对道教“天心正法派”及其支派作了考证 ,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如 :提出该派的创派时间是在两宋之交 ;该派与灵宝派、上清派皆有一定的关系 ;混元教派似不属于天心正法派 ,等等。文章还对“天心正法派”的教理教义作了考察和介绍 ,尤其是对其以“三符”“两印”为主要内容的天心正法 ,介绍颇详。相信本文对治道教史的读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清代龙门道教演派识略王志忠全真教龙门派萌生于明代中晚期,迄乎清初,在该派第七代律师昆阳子王常月的推动下走向鼎盛。王常月也因此被尊为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的传教活动和传戒语录为龙门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龙门派道教迅速发展,高道迭出...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久住北京的人们——“燕九”游人都知道它就是白云观。白云观是“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北七真中开创龙门派的丘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藏蜕之地,所以它还是极负盛名的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相似文献   

7.
陇县药王洞     
在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陇县城北一里多的北坡村后,有一座青竹翠柏掩映着幢幢殿宇的道观,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陇县药王洞。陇县药王洞始建于唐代,原名谷神观。“谷神”是“道”的形容之称,“谷”象征空虚,“神”有变化莫测之意。《老子》中即有“谷神不死”之说。宋、金时,名医马钰(1123—1183)曾隐居于此。马钰擅长针灸,于金大定七年(1167)师事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后开创道教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赐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马丹阳,谷神观随之改为丹阳洞。大定二十年(1180),道教龙门派鼻祖丘处机云游到陕西,初在宝鸡磻溪隐居,后栖居陇县龙门洞,发展道教龙门派。为扩大教派,发展道徒,丘真人又在与古陇  相似文献   

8.
江苏道教音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吸收了多方面营养后逐渐形成的。东汉时期,茅山修炼士周太宾善鼓琴,昔教孙登独弦,能弹成八音。晋时,茅山著名道士葛洪《抱扑子·内篇》中记载“撞金伐革,讴歌踊跃”,这说明在茅山的宗教仪式中已有边敲打。边唱歌、边舞蹈的音乐形式。其中的乐曲《华夏颂》和《步虚声》就是当时流行的名曲。南北朝时期,茅山道士陶弘景,在陆修静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创立了道教茅山派的科仪和音乐。隋唐时期,道教音乐受到帝室重视,江苏道教音乐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江苏道教主要有茅山上清道派和正一道派…  相似文献   

9.
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清静经直解》,是《清静经》诠释史上少有的分章注解本,其作者即被后世尊为全真龙门派分支——金山派祖师的孙玄清。孙玄清视《清静经》为丹经,故延续道教丹道文本传统,以“十六”为其分章之数。他对《清静经》经文的数处整理,体现了当时道教神仙信仰谱系的变化和他将《清静经》作为内丹经典进行注解的诠释取向。  相似文献   

10.
纯阳子吕洞宾生年考证玉溪道人吕纯阳是道教内丹派倡导者。“钟吕金丹道”为道教全真派所继承。其拯救苦难、普度众生的仙迹,为海内外广大信众所崇奉。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影响之大,无与伦比。然而,对他史无专传,有关他的生年记述,众说纷坛,故就有关记载加以考证。吕...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宗教,在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为所宗道术、经典和师传不同,出现群星灿烂的众多道派。据1926年北京白云观所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混元派以下大小宗派,就有86派之多。该《总簿》所列各派,多记有各派创始人简况及其传代谱系(即传承字辈),供考查来往游方道士之用,系当时白云观所能了解到的尚存之宗派。实际在中国广大土地上的道教派别,有如编纂《道教大辞典》的台湾道教学者李叔还所说:“恐不止此数”。历来道门内外,对道教宗派之研究与划分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2.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在福建道教中,有一个分支教派称闾山派,它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布于福建各地.这一历史悠久的教派与远在湖南的梅山教有许多渊源关系,它们不仅同属一个古巫系统,而且互相还有交流与影响迹象,为长江中下游之南方巫法闾山派的共生物.  相似文献   

14.
王常月是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道教教育思想。 公开传戒 因人施教 这是王常月道教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王常月《钵鉴》记述,全真龙门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微通,陈传周玄朴,传至王常月为龙门第七代律师,七代律师,代代都是“单传秘授”。这种师徒授受,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龙门派的发展。龙门派传至第四代律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16.
灵宝派为中国道教三山符箓之一,是道教史上传承绵远的道派,随着道教在台湾的发展演进,灵宝派也传入台湾并逐渐发展。本文梳理台湾灵宝道坛的兴起、分布与传承延续,通过灵宝道教会团体组织在台湾地区的创立与推广历程,道教灵宝派法脉在台湾社会的传承,说明道教有联系大陆、台湾民众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志鸿 《中国道教》2006,(6):28-31,60
道教法术是道教文化中最为神秘的部分,可以说是道教的“内秘世界”,是中国神秘主义的代表,它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符篆、咒术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符篆与咒术的研究是理解道教的法术、科仪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进而理解道教的宗教本质的关键所在。作为新出的符篆派,天心派的三光之说是法力的来源,而正法三符是其整个法术体系的基础。同时天心派三光之说、正法三符的出现也对  相似文献   

18.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影响甚大的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自觉继承和发扬了魏伯阳、陈抟、张伯端、王重阳、邱长春等人的道教思想传统,阐发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体系。在他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中,其方法论与境界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这里有较同时代其他道教养生学家更多的辩证法和修炼思想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较突出地体现出清代中期中国全真道教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人力胜天道”刘一明认为,人的形体是在虚无之“道”所派生出的“先天真一之气”的主宰之下而产生出来的。“所谓先天真一,祖气者是也。”人在母体而未生之前的胎儿状态,是最能体现“道”的至善至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20.
宋元明时期,道教对佛教、儒学的吸收已进入全面融会贯通的阶段,“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比比皆是,且出现了以倡“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新道派,表明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