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以下几种说法;吉姆·莱文认为:从战后到60年代,现代主义得到了发展但逐渐衰微,是后现代主义逐渐成长并日益显著的时期;70年代是后期现代主义(Late Modern)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并存的10年;而7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便居领先地位。丹尼尔·贝尔认为:那些还追求形式的有序、统一性的美学特征的革命,就是现代主义的,而把现代主义当作一种还在传统"艺术"概念屏幕上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正式使用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早出现在建筑界。“后现代主义”的提出是缘于设计领域对长期统摄设计思想的现代主义理性化思维的反叛。后现代主义在否定现代主义纯功能化思想造成的冷漠设计时,高举人文主义旗帜进行设计革命,倡导“文化设计”和“自由设计  相似文献   

5.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3):737-740
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两种对立倾向。本质论坚持了经验实证主义的传统,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现代主义取向;这一取向把病理心理作为行为问题的本质,从个体的内部寻找产生病理心理的原因。社会建构论挑战经验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病理心理并非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两种取向的对立短时间内难以消解,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开放和宽容,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7.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只是对现代主义的几何风格、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论的反叛,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选择。后现代设计风格所强调的重点就是设计的文化内涵,主张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注重人性化、风格化,并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展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和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中的社会治疗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掀起了一次社会科学的“后现代”转向。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治疗理论就是这种变化趋势的一个明显体现。以后现代的视角重塑了传统心理治疗理论 ,由以往对个体的过分关注转向了对广泛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关注。从而成为后现代思潮中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之一。1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 ,是对现代的主流科学认识观的怀疑 ,特别是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学是现代性与现代文化悖论的表征:一方面,以工具、目的及技术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精神极大地侵占着人文价值的存在空间;另一方面,以启蒙与自由为典型的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总是试图重新寻求并阐释人之意义与价值。后者可视为现代美学的化身,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性及文化悖论的钟摆平衡运动。赫勒从审美自律等方面,论证了现代美学存在的合法性和矛盾性;继而认为,作为现代美学的表意方式和内在运行结构,“历史哲学”与“艺术批评”相互对立制衡,有着不可改革的内部矛盾且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悖论。针对当代审美趣味价值与艺术品个体化、多元化及动态化的存在事实,赫勒主张用“艺术品的尊严”取代“艺术自律”,认为只有与人发生本质关联时,艺术才具备存在的合法性,艺术价值才可能彰显,艺术是人对意义的追寻。以上论调充分体现了赫勒美学思想的强烈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印顺 《中国宗教》2018,(9):18-20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N年。历史上的“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信仰之路。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曾经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宗教依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本期专题特别刊载相关文章,重点阐述如何发挥宗教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宗教文化在“民心相通”上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现代文化是一个包含理想主义哲学、科学传统与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整体,其主要来源是古代的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这两个部分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既有对立和冲突的一面,又有共存互补的一面。二者之间共存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世界的物质、道德以及精神需要,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本文特别提出:人类多维需要之被满足的广度、强度和平衡度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一、应研究自律与他律问题 基督教把道德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是神的赐予,否定道德是独立的范畴。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指出,这是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道德家认为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从批判宗教耶稣道德这种错误观点来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还是成立的,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写道,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体验……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米尔佐夫,第3页)米尔佐夫还认为:新的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视觉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图像本身,而在于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这一观点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也可以发…  相似文献   

16.
在 19世纪晚期和 2 0世纪早期 ,旧石器时代艺术领域是智力的发育和富有革新精神的解释的源泉。这与承认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绘画之后的最初4 0年形成直接的对照。在这个早期阶段 ,一切“艺术”———从 19世纪印象派风景画到阿尔塔米拉的更新世画———都被错误地看成是“为艺术而艺术”。[1] 惟一需要的解释是追求美学上的满足 ,所需要的一切是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艺术活动。那时美学被幼稚地看成是普遍的 ,在文化上是不变的 ,即天生的。当然 ,在非西方的文化中 ,那时几乎没有可得到的关于“艺术”活动和“艺术”环境的民族志观察资料。如果…  相似文献   

17.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4,36(2):212-218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1)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2)信奉经验主义;(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特征为:(1)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2)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尽管两种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方面,从而构成了超越两者的基础。两种取向的超越需要以科学实在论作为元理论的基础,并需要双方互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儒学宗教论中 ,由于学术动机和目的不同 ,也由于理论范式、思想进路、认定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人们对儒学或儒家何以为教 ,或者说是何种意义上的宗教 ,存在一些认识差异 ,有的甚至截然对立。这种差异和对立 ,概括起来可分为儒学“普通宗教”(或一般宗教 )论和“特殊宗教”论两种。任继愈认为儒学是普通或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牟宗三则认为儒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无论是儒学一般宗教论还是特殊宗教论 ,其中都不乏合理的、值得肯定的思想内容 ,但又都失之一偏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与尼采关于主体性的论断,无疑成为人们判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关系的节点。如果仅将二者的主体性思想聚焦于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则既有可能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还会使二者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脉络断裂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据理抗争的渊薮。但是,倘若将其置于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语境之下,以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理性范式转换为视角,便不难发现,首先,正是经由尼采基于体现生命主体性的酒神精神及其强力意志的形上赋义,而使这种主体性精神逐渐超越了历史主义、浪漫主义、悲观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原则,进而清晰地再现了二者之间的思想运动轨迹。其次,正是蕴涵于尼采生命形上学中的主体性精神及其身体理性范式,不但表征着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原则及其理性范式的转换与完成,而且在身体现象学对于意识现象学的反思与超越中,表征着现象学与方法论的转换与完成。最后,正是尼采这种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身体理性范式的身体现象学,既整合了西方哲学史上经验、理性与信仰的偏执与独断,又整合了传统、现代及后现代的分野与断裂,进而彰显了其消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始主义艺术意志论的启蒙者应该是德国著名艺术史论家沃林格。他的艺术意志不仅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艺术中,而且又与之后的诸多现代主义绘画相契合。其精神涵量和文化力度以及在哲学、美学、艺术史上的成就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