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至乐"是因合乎"道"和无为原则而获得的愉悦感,需要人运用"心"或人所固有的功能才可以享有。从获得"至乐"的途径来看,道德实践应该优先于审美体验,即只有在平等、无私地守护生命的基础上才能领悟生命活动的意义。而"至乐"虽然是评价"逍遥游"的基本尺度,也必然受到个体天性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忠斐 《天风》2011,(5):65-65
<正>西方人有句谚语很有意思:"问题的中心,是心的问题!"其实这与箴言中"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一样,都是强调"心"之重要。人有恶行必先因其先有恶念,法律只审判外在行为,难察人心之意念。故社会种种问题,尤其是媒体时常曝光之罪恶问题,皆因人"心的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明,诚信  相似文献   

4.
智慧境界     
一个能够把诗意般的智慧带进僻静之处的人,不是隐士就是渔翁。要么在默享无风自动的情致,要么是垂钓波心的惬意悠闲。  相似文献   

5.
心与境     
正我曾说过:享受的要诀,是"心"不要随着"境"去打转,心随着境的变化而打转,必然悲喜起伏,目瞀心乱,就享受不到人生。譬如"有钱人才能享受"这个观念就不一定正确。"有钱"是一种环境,只有享受的环境而没有享受的心,钱多了而心老觉得不够,依旧无缘享受。贫穷的人常存知足的心,觉得贫亦有味,  相似文献   

6.
私享生活     
“私享”这两个字,最近两年似乎特别热门和走红,翻开报纸杂志,很多媒体都开设了“私享”栏目和版块,供那些崇尚和热衷“私享”生活的“私享家”们分享经验和体会。走在街头,会看到“私享”菜馆,“私享”生活用品等等,挣那些推崇私享生活者的钱。打开网络,更是铺天盖地的关于“私享生活”的各种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7.
受西方哲学影响,我们往往从认识论角度来解释荀子的"心"概念及天人关系,"天"被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心"则被判定为具有道德能力的认知主体,从而截断了人"心"与"天道"之间可能的贯通途径。不止如此,我们还从道德形而上学角度来考察荀子的道德学说,认为它缺乏一个形而上学基础,认为自然的"天"根本无法充当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基础。荀子没有将道德的根基落在人"心"上,他要表明的是,道德主体无法依靠自身建构起道德大厦,而是需要一个外在的更高的价值作为依托,这个更高的价值就是"天道"。"天道"落到政治生活中,便是制度和礼法。"心"充当了"天"和"人"联结的纽带,同时也是制度和礼法"制作"的发动者,最根本之处在于,其完成了"人"向"天道"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风景     
正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发现身上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广大,天地就大了;人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切美德,若不在我们的内心扎根,就会流于虚伪;一切知识,若不能在我们的心里留下印记,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人终其一生,如果没有用心思考,就没有真正活过。  相似文献   

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独居田园,静享天籁之音,让妙响涤尘,月籁洗心,把心沉淀于浮尘之底,把时光隔在尘世之外!  相似文献   

10.
心论与命论是《心是谓中》的两大主题,但以心论为主,命论是心论统摄下的命论。作者强调身心关系、君民关系中"心"对"四相"、"君"对"民"予以统帅、主宰的重要性,可能暗含有五行意识。《心是谓中》既突出心君同构又强调认知功能的心论可能对《荀子》、马王堆帛书《五行》产生了影响,但《心是谓中》的心论并不具备伦理指向,又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因此可能也影响了后世突出君权的黄老道家与法家。《心是谓中》提出每个人都不能把命运完全交给鬼神与天,人也可以操纵自己的死生,这种改变命运的思想倾向与《命训》较为相近,并影响到《荀子》。此文的撰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到战国中期之间。作为一种没有特定学派倾向的政治思想,《心是谓中》对于促进战国中晚期君权的隆升、对于促进个人身心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志"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先哲中,王夫之堪称"志"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志"的系统论述,熔儒、释、道的相关观点于一炉,且为中国哲学输入近代气息。他认为人之志是道的体现,为性所自含,相当于佛家"八识"说的第七识。志既为心之所期,又是心之存主,可谓心之正者;志与气的相互作用集中反映出人与天相为有功。志本合于天又有事于天,是人的认识(包括体悟)和实践活动的枢纽,因此教育人当以正志为本。  相似文献   

12.
所谓成功,不是站在终点赢得喝彩,而是漫步人生旅途中,欣赏沿途的精彩风景。如果我们太在意结果,就会忽略行进中的点滴感悟。作家史铁生十分仰慕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刘易斯对史铁生说:"其实,跑的过程才是最大的享受,那比破世界纪录更重要。"这两个看似没有交际的人却对人生有着共同的理解,刘易斯在奔跑中享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一群热情的人,对朋友尤其是喜欢"两肋插刀"。"两肋插刀"姿态便是拍胸脯,标准语言便是:"行!哥们儿替你办!"在朋友面前,是没有事不行的,如果不行似乎就不尽心,不给面子,是"装X",谁也不肯掉这个价!  相似文献   

14.
《普陀山宣言》我们,同在一个星球,备享科技昌明之果,亦面临困境与挑战: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拉大。飓风海啸骤起,莫名疫病流行。冲突战乱不止,恐怖袭击又生。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之外,世有不谐,人有不和,心有不安。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是我国现有人口中比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为12.1万人.达斡尔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的一个独立语支,但没有民族文字,历史上曾用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蒙文和哈萨克文.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心"具有两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实践之心。在这一层境界中,人的心通过理性的认知能力来使得心中之"义"获得必要的道德知识,以此指导自己的伦理实践和教化"性"中的情感与欲望。第二层境界是"诚"心及"大清明"之心。这一层境界的达到需要人通过"虚壹而静"的工夫来达到完全自足、自在的心本体。从第一层境界到第二层境界的跨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正是在进行伦理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心的开放性和超越自我与他人对立的必要性,从而通过一系列工夫进入到第二层境界之中。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互联网营销的主要领域。本文通过阐述经营者应如何实现好的定位去吸引"粉丝",产生价值黏住"粉丝",并通过互动活动和微信营销黏住"粉丝"的心。  相似文献   

18.
"心"是理解儒家成德成人思想的关键概念.承接商周以来对人的身体和礼仪(社会性)的基本认识,早期儒者在认识"性"进而论辩"心"的思想进程中不断探求人的道德本质,逐渐形成了孟子以"心"论"性"以及荀子"心"以知"道"的成德进路.传统关于孟荀性善—恶之论与他们各自论"心"的立场关系密切,并且由于对心的功能的定位不同,带来二人理论主体中成德路径的不同.从"心"及其与"性""德"三者交互的视角观看早期儒家在人性理论及成德路径上的差异,对于更加系统地把握儒家早期伦理思想及其对于儒家后学发展路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保守“心”     
刘美纯 《天风》2016,(2):23-24
正人"心"这个字在圣经中出现了一千多次。"心"的希伯来文是lebab/leb;希腊文是καρδια。"心是人的身体和感情、智力、道德活动的中心。"圣经说:"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参撒上16:7)又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使徒保罗指出,人最根本的罪是贪婪。就像始祖被诱惑的时候一样,蛇勾引起的是人的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5)
正使内容可读、可听、可视,才能"入眼、入耳、入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些媒体逐渐销声匿迹,而一些媒体则向纵深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活跃在市场中,坚守传媒阵地。媒体融合已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抓手。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