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诗的岁月     
正都说诗情画意,那么诗到底有什么情什么意?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吗?有诗的岁月,哪怕我的人生结束,画上的也不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了!"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王白居易描写的乡村儿童是多么地含有童趣啊!"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刻画了一个多么生动的儿童形象啊!有诗的岁月,我们欣赏着这些优美的风景,仿佛也身临其境。湖光秋月,两岸相和,潭面无风,铜镜未磨。刘禹锡观  相似文献   

2.
孙立业 《美与时代》2006,(10):45-46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无诗意则无情韵,诗无画意则如白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人和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品评标准。  相似文献   

3.
诗与画虽分属文学和艺术两个范畴,但二者的创作均运用形象思维,在描绘生活、构思立意上有相同之处。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中国的诗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从画里取,画从诗里悟。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与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中国诗画的结合,自汉代开始露出端倪,至唐代渐成一种风尚,及至宋代已达到亲密无间和互通共融的地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均是作者真诚的灵魂的颤动,它们各自通过语言情景和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染观者,引起观者的共鸣。 诗,是一种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诗人用浸透感情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09,(8):30-31
献天马与题画诗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奇葩,其方法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以抒发感情或画面的意境。画中题诗使得诗画互补,再加上印章,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对诗与画的关系,西方与中国有各自的看法,西方主要以莱辛为代表,强调诗与画的差异;中国以苏轼为代表,继承了中国一贯的诗画融合观,提出诗画一律说。不同的诗画观背后是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自诗画观的指引下,诗与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当下,谈到诗与画,都是限于"诗画一律"或是"诗画非一律"的关系来讨论,然后在诗与画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探寻,却鲜有人问及。这就可以看出,在古代,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并非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众多的研究者眼中,无不在文中一笔带过,或者是用西方的诗画美学关系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理论缺乏。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要正面对待,还应当去清晰地探寻于其中,人云亦云地一味谈论诗画的"共同性"可能会淹没了诗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小葱青青     
正春天的菜园里,是少不了一畦小葱的。我一直以为,葱的"少年时代"——小葱,是最惹人爱的。小葱就像人的青葱岁月一样,锦瑟年华,无限风光。小葱青青,是俗世烟火中一首生动的诗,一幅明媚的画。春天的暖风里,小葱茁壮地挺立着。一畦畦小葱,整齐地罗列开来,宛如一匹匹碧绿的绸缎,在春阳下闪着光泽。一棵棵小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常听人形容女孩子容颜娇嫩,说是像水葱一样,  相似文献   

9.
程然 《佛教文化》2018,(4):66-70
千佛寺在蒙山。蒙山又称蒙顶山,是著名的茶山。之前我也去过一次千佛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座殿的山门壁画,左侧画着一个抱着美女的人在堕落,右侧画着一个抓着麻将牌“九万”的人在堕落--壁画直指川人沉迷麻将的弊端,而这劝诫又是如此地幽默和接地气,真所谓一方水土出一幅画!  相似文献   

10.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放生的诗歌很多。最喜欢弘一大师为丰子恺的《护生画集》配的诗。画中,一个羊倌牵着羊,到锅里不停翻滚着骨头的羊肉汤铺卖。  相似文献   

12.
同类事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这是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特殊现象的出现,即意味着超出人类已有知识的新内容。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诗原通画”、“诗画一律”,是艺术理论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中,中国古代诗与画这两种姊妹艺术却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主流风格。何以会如此呢?一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南宗画风”的含义。因为就画坛而言,北宗画至明代已“微矣”,“南北宗论”出现后,清代…  相似文献   

13.
齐白石,世界文化名人,20世纪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白石有四绝,"诗,书,画,印"。其中,诗,清新,朴实,真挚,亦情亦感,不拘一格;画,下笔多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白石曾说:"吾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白石的诗,成就他的画。齐白石一生诗作约3000多首,那么,我接下来将摘取齐白石的画梅诗进行研究。齐白石的画梅诗与其绘画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将分别从齐白石生平、齐白石的画梅诗、齐白石的绘画、其画梅诗与绘画的关系四个大方面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诗僧贯休     
贯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僧。他不仅佛学造诣深,而且善诗善画,还工篆、隶、草书。  相似文献   

15.
画论两则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乃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芴漠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由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本有无限渊源,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古人认为,诗画本一律,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因此中国古代的诗画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诗论与画论也有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之处。试从诗画艺术的创作论,本体论,和审美特征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骏 《美与时代》2004,(7):18-19
中国画史上的文人画,追源溯流,并非由一种流派、一种风格所形成的.也不受某一地区,某一画种所局限.但却包含着各种流派、风格、画种的神韵.文人画作为中国画史上的一种艺术现象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她与中国美术史密不可分.文人画以其文、人、画三要素,构成了中国画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正林散之从小痴情于诗、书、画,取号"三痴生",终生未曾辍止。赵朴初、启功称其诗、书、画为"当代三绝"。林散之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沉思,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  相似文献   

19.
书签乡村     
层层叠叠的山是一部厚重无比的大书。一座山就是一个页码。乡村好似书签,是一首诗或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真有鬼的地方。这是一个真有佛的地方。一、海市蜃楼饭后之余,便喜欢独自一人在莫高窟的沙漠中撩步行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干枯而燥热的空气。在这一阵阵拂面而来的燥热空气的旋流中不时会莫名其妙地吹出一股阴冷透骨的风,令人一阵悚然。好象这枯热的空气中有一个妖怪从嘴里吹出来的阴风,而且是专门对着你的身体某一部位吹来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