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时的曾国荃可谓精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  相似文献   

2.
正人生一世,需要吃饭、穿衣、住房、乘车、赡老养幼,有得失之心本很正常。然而,除了适度的得失之心,也得有"分润之心",也就是有能力时,我们必须懂得分利给别人。曾国藩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个大家庭以祖父母为核心,包括曾国藩的父母、叔父母与其弟弟、弟媳、侄儿、侄女。曾家的经济来源除了土地上的收入,就是曾国藩不定期地从北京捎回的白银。这些白银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上千两。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家庭要和睦,那些有能力支撑家庭的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去除利己心。其次,他给母亲寄了五两银子的零花钱,马上觉得有点不对,因为没有给叔母零花钱,于是嘱咐家中的弟弟给叔母也送上一份。并且立下规矩:以后自己每年给母亲、叔母零花  相似文献   

3.
正老家有句俗话,叫"见好就收"。意思是说,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物质利益或荣誉之后,应该知足,不要再生贪心。我的老乡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威望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许多人劝他做皇帝,这些人中有他的部下、挚友甚至亲弟弟,但曾国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毫不犹豫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以换取慈禧太后的放心。他是懂得"见好就收"的。盈满则亏,懂得见好就收的  相似文献   

4.
做自己最好     
一对孪生兄弟因为逃难而失散,多年后重逢,个性活泼的哥哥在饥寒交迫下投身寺院当了和尚,个性安静的弟弟则在机缘巧合下娶了妻子生了儿女。兄弟俩过得都不快乐:哥哥羡慕弟弟娶妻生子,享尽家庭温馨;弟弟羡慕哥哥皈依佛门,远离尘世纷扰。一天,兄弟俩相约在半山腰的小凉亭闲谈。正要离开时,发生了山崩。他们慌乱中躲进一个小山洞,幸免于难。半夜,哥哥怕弟弟着凉,脱下僧衣给弟弟盖上;清晨,弟弟感激哥哥的照顾,脱下上衣给哥哥盖上。几天后,兄弟俩获救了。但哥哥被送回了弟弟家,弟弟被送回了寺院。他们将错就错,体会自己向往的生活。哥哥为了衣食拼…  相似文献   

5.
兄弟2人分父母留下的两间破草房,哥哥斤斤计较,破坛破罐都不放过,还千方百计霸占属于弟弟的那间破房子。弟弟一气之下,索性把家产都给了哥哥。独自去外面闯世界。多少年过去了,弟弟历尽艰辛终于发家,而在家的哥哥却依旧穷困潦倒,仍住在破草房里。弟弟衣锦还乡,哥哥满面羞愧,弟弟却淡然一  相似文献   

6.
看破不说破     
正清人笔记《道学贪诈》记载,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揽人才,一时称盛。有个叫杨长年的幕僚,写了篇《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曾国藩读完,置于案头。当时曾氏门下有一得意门生李鸿裔,看后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二八佳人侧,鸿胪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结果挨了曾国藩一顿狠批。曾说:"那些人以此为名,我就以此来要求、拘束他们。何必道破他们内心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王思豪 《学海》2024,(1):189-201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从祀。方苞是孔庙从祀的坚定信仰者,殁后,刘大櫆、昭梿、陆继辂、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有意奏请朝廷将其从祀孔庙。方苞堪称传道尤勤、卫道有功、明道为文、体道力行,接续道统却未能获得孔庙从祀身份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进行系统考察,属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奠基工作.首先扩大了文献材料的选择范围,将这些材料分类处理、概括,按曾国藩生平活动的时间顺序编制成"曾国藩治<易>活动年表".在此基础上,以曾国藩七次大规模或系统的读易活动为主线,系联曾氏相关学术活动或事件,将曾国藩治<易>活动归纳为五大阶段,并归纳概括出这五大阶段曾国藩治易的特点.通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的系统考察,认为易象问题是曾国藩易学思想的特质,它不同于一般易学的象数问题,而是曾国藩一生追求义理、文境、道义之间相融相生的栖息地.这是今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堂、李鸿章等名臣。他有着精明独到的判断力,常常能慧眼识英雄,为朝廷发掘了不少的人才。某次,李鸿章带了3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3000步的习惯,所以那3人就在一旁恭候。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3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3个人我都看过了,第1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2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3个人双目注视…  相似文献   

10.
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他的学生李鸿章推荐来的3个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很长时间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5)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理学修身,往往被认为奠定了他一生学术、事业的基础。但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手书日记的仔细分析,发现这一时期修身日课的最大特征在于对"心"的无限苛责,结果导致曾国藩在心理与身体上的极大压力并引发重病。病后,曾国藩改换了修身方式,才进入了学术与事功的新状态。同时,这一修身方式变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曾国藩个人,更开启了中国儒学传统在近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湘军是作为太平军的对立物而出现的。针对太平军毁佛寺等破坏中国传统宗教行为,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声称要"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湘军在和太平军的斗争过程中及取得胜利之后,举起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采取多种手段恢复传统文化及相应设施,在客观上也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创造了某些条件。这些条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近代佛教复兴的两个关键人物,即俗界的杨文会居士和教界的敬安法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二是捐资修建佛教寺庙和刻印佛经,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创造了一定物质和文化条件:曾国荃倡修的南京毗卢寺,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活动的重要中心,而他和曾纪泽支持和资助的长沙刻经处则是近代中国刻印佛经的重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3.
1854年,曾国藩率领水师进攻太平天国,本指望着一战全歼匪军,没想到,由于轻敌冒进,在靖港被太平军杀得七零八落,所率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曾国藩伤心至极,投水自尽,好在被部下及时救起。几天后,左宗棠听说了这件事,便来到了曾国藩设在水陆洲的帅帐见曾国藩。  相似文献   

14.
正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木云)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他劝导弟弟们不要怨天尤人,乱发牢骚,"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怨天尤人要不得。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与文人才子,一生  相似文献   

15.
晚清名人联     
正左宗棠字季高,他相当自负,觉得自己就是那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给别人写信,常常署名"今亮""老亮"。当然,他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不但目光敏锐,料事准确,与人辩论更是口若悬河,咄咄逼人。有一天,他不知为了什么事与曾国藩辩论不休,各不相让,曾国藩戏出一联:"季子敢鸣高,与予意见大相左。""季子"似指春秋时期吴国  相似文献   

16.
在1860年安庆战役之后,曾国藩进驻英王府,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湘军大将及与湘军有关系的政客、官僚不断往来安庆,议论激变的形势。不少湘军将领都有意在这清廷幼主即位、人心未定之际,请曾国藩取而代之。%湘军将领欲盛筵相贺克复安庆,曾国藩以皇帝刚刚殡天未许,只准各贺一联。李元度第一个撰成,其联为“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了李元度。%曾国藩终生服膺理学,一向以忠君爱国的卫道士自居,劝他做那犯上作乱、青史不容的“逆臣”,无疑是违背了他一生赖以立身的信仰和原则,他是无论如何难以接受的。而且,越是随…  相似文献   

17.
正她是恨全家人的。她在家中的地位也尴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老二。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还要生,结果,还是女儿,父亲就有些恼,动过送人的心思,是母亲拦下了。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亲重男轻女,很小给她的理念就是,我将来所有财产全是儿子的!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正曾国藩向来清廉节俭,不贪权亦不贪钱,尤反行贿受贿的不良作风。李鸿章新任官职时,曾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全家上下都非常高兴,可没过多久,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新"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一条新衣撑点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去伯母家,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小女儿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身安慰  相似文献   

20.
正这些日子经常失眠,晚上大概能睡两三个小时,失眠躺在床上是最难受的,于是起来翻书。昨晚,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这《茶余偶谈》大概就是曾国藩的日记,在这些偶谈当中,我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十月(1859年农历十月)这段时间,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曾国藩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