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对齐文化的研究大都是侧重于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文化现象 ,对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齐文化的发生、发展、流变并最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作纵向研究的著作 ,此前尚未见到 ,最近宣兆琦教授的新著《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 ,无疑是这一领域内的披荆斩棘之作。文化虽不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 ,但离开历史也无从谈文化 ,相应的 ,文化史也同样不能远离社会发展史而独立存在。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 ,《齐文化发展史》将齐文化的发展放在齐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构筑它的框架。齐国由方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春秋首霸…  相似文献   

2.
关于齐文化和鲁文化“融合”问题,至今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汉代齐、鲁文化开始融合;二是战国开始融合;三是西周春秋已经奠定了融合的“基础”,称之为“早期交流融合”。这三种意见,学术界至今仍在讨论中,并无定论。既无定论,笔者也想就“融合”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齐国立国800余年,曾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与秦并称东西二帝,晚于其他诸侯国而亡,应该说历经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创立和形成的齐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人本文化则是齐文化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4.
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实践则更显突出.正因为齐国有为君臣注重爱民、重民、富民,注重民众的作用,才使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梳理与研究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可使齐国治国思想的研究深入,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诗歌中有几首写到齐国历史人物,或用作典故,或吟咏人物,或隐喻现实,其中复国英雄田单最受其推崇。顾炎武诗歌中的齐文化,有他作为明遗民的立场和视角,与他反清复明的平生壮志密切相关,古老齐文化的爱国精神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独到的阐发。也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代,以山东半岛为中心,产生的以因地制宜、务实、尚变、开放、兼容为特点的齐文化,一度使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八百年而不衰,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齐国的稷下学宫也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齐文化,曾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往日的齐国古部,今天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其陶瓷业足可与景慕镇相媲  相似文献   

7.
“召陵之盟”是先秦史上的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的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的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的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的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之政”的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的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的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概念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这个词,现在大家使用得很多,但如果问一句:“‘齐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牵涉到“齐文化”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我以为“齐文化”,可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是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太公封齐始到秦灭齐止,共约800余年;空间:古齐国领地。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文化,是指齐  相似文献   

9.
主要由先秦时期齐国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齐文化是一支开发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对我国早期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作出重大贡献的地方文化。在齐文化的发展史上,曾涌现出姜太公、管仲、晏婴、孙武、孙膑等照耀中国文化史的伟大人物,创造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郭沫若语)稷下学宫,留下了《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一大批宝贵文化典籍,开掘研究齐文化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齐、鲁同是酉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城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春秋初期,齐、鲁由两个城邦变成两个大国。相邻大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们既抗争又结盟的复杂关系。这里所说的“春秋初期”,指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春秋纪年始到齐桓七年始霸,即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这一历史阶段,计四十余年。此时期,齐历僖公、襄公、桓公三朝,鲁则经过隐公、桓公到庄公。此一阶段,齐由弱到强,终成诸侯霸主;而鲁由强变弱,逐渐失去了领袖诸侯的政治地位,理清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齐桓称霸的背景,以至了解整个春秋时期列国形势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仅就《左传》所见,把春秋初期的齐鲁文化关系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齐文化的地域范围内,从山东龙山文化发明了凿井技术以来,改变了人类的饮水水源,提高了饮水质量,促进了人类体质、智力的稳定提高,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水井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关系,春秋以前还不是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齐文化的三个主要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论齐文化的三个主要来源于嘉芳本文中所讨论的齐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考古学文化这个角度出发。组成齐文化的各要素,在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是一旦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齐文化,它们便有机地化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也就...  相似文献   

13.
齐赋     
王金铃 《管子学刊》2005,(3):128-128
[编者按]山东人民所创建的齐文化、鲁文化,同誉并称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就齐文化而言,史典繁博,古今所撰集的各类文献及汇编,更是多不胜计,除专业研究人员外,一般人很难概括或说清何为齐;更难寻到一篇文字不多,但能对齐文化的概念作出回答的文章.王金铃先生所著的“齐赋”,却是一篇比较精当全面齐文化的词赋.该赋居高临下,总揽几千年齐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全局,用了区区几百字,高度升华并概括地描述出了该文化的名称来源、所在地域、产生存在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史学、演化及衍化形态、承传及发展、所创物质与精神财富、发展水平及在历史与文明史中的地位等十大文化界定所应具备的要素.该赋顺畅古雅,气势恢宏,是一篇少见的今人用赋的形式阐述齐文化的文章.鉴此,特地录出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很有必要认真讨论一下齐文化旅游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正在向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方向前进,齐文化旅游走向产业化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国际环境来讲,中国即加入WTO组织,与世界交往的频率日趋加快,据联合国有关组织1999年底统计,中国的旅游业已进入世界排名第五位,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在全国的旅游业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下,齐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15.
华夏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齐国贤相管仲倾毕生之精力,内行富国强兵之大道,外建春秋首霸之伟业。本文从尊王攘夷、使华夏文化渡过一场行将中断的危机,接纳周文化、使齐文化最终融入华夏文化圈,管子学行世、华夏文化喜添奇葩三个方面,论述了管仲对华夏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管子》与《连山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子》与《连山易》王德敏《管子》是由管冲学派相继编撰、陆续完成的一部御民治国的经略全书,是齐文化的代表作。它的成书经历了自春秋桓、管霸业至战国末年约四百多年的时间。此期,也正是《易经》被广泛地运用并逐渐发挥为《易传》的时代。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源大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个大变局时期。在政治格局上,亲缘政治开始瓦解而地缘政治开始兴起。诸侯国兴起,春秋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争霸”这个主题展开的:制度改革、学术争鸣以及兼并战争。齐法家在春秋时期通过一系列主张帮助齐国在争霸中强大起来。笔者认为,其主张中已经包含接近现代国际法的国际法理念。齐法家思想中的国际法要素主要体现在齐国主持的历次会盟的盟约,以及齐法家的代表人物的外交活动中所遵循的原则中,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齐国在开国之初实行的治国之策,不仅推动了胶东地区的铜铁业、盐业、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齐国“开其国门”的开放之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胶东地区对其他诸侯国及朝鲜、日本的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胶东地区在学习和接受齐文化影响时,既注重学一习和引进齐文化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的改革内容,又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地继承。齐文化影响与提升了胶东莱文化。莱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齐文化。  相似文献   

19.
齐文化体育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体育中独树一帜.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齐文化体育的特点和产生基础.分析齐文化体育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于当今现代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汸是元末明初理学界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针对元儒学术之弊,提出了求“实理”的治经主张,深刻影响了当时乃至清初新安学术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和会朱陆”,其中所提出的朱、陆“始异而终同”等一系列的观点,成为元末明初“和会朱陆”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汸在学术上的另一项主要成就是系统地提出了《春秋》学说,其中包括求索《春秋》笔削之旨的“属辞比事法”、“先考鲁史遗法,再求圣人之法”的治学途径以及关于《春秋》中具体问题的看法等。赵氏的《春秋》学说,是我们今天研究《春秋》学史不可忽略的一派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