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发展道路的理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盼联系,对这一理论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的进一步理解。一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直接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证实了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中所提出的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预想。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最早肯定东方社会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俄国的民粹派。从19世纪下半叶起,围绕着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在民粹派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这一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  相似文献   

4.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但我检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却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论者都以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一些书信(比如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祖国纪事》编辑的信)为研究对象,而把一部篇幅巨大、反映马克思晚年思想重要动向的《历史学笔记》排挤出研究视野。或许主要原因在于该书中译本问世较晚。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宗教思想与政策实践是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宗教思想的直接继承,同时借鉴了巴黎公社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它产生于俄国特定的政教关系与社会语境、对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切关注以及革命实践的迫切需要,是在俄国这一特定时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列宁在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宗教这一重大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光辉鲜明而又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思想,如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要把政治分野放在首位、做好统战联盟工作、从革命大局处理党员信教问题、要善于宣传无神论,避免加剧宗教狂热,特别是要与改造现实、提倡科学相结合,并把改造现实的革命任务放于主要位置等,并付诸于实践,值得我们今天大力借鉴。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可说是著述层出不尽,观点众说纷法。例如,马克思早期思想在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意义及其与现代某些思想流派的思想联系问题,就是争议已久的问题。从本专栏发表的如下两篇论文中可以看出,分歧仍然是很明显的。我们希望尽可能给各种有代表性的意见以发表的机会,通过正常的争鸣来解决这类分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在研究之后才谈论的”。然而,究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有学者对马克思晚年是否提出了“跨越”设想提出质疑,虽然这对深化有关研究是有益的,但这种观点及其论据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是持久而深入的,所得出的结论是他慎重思考的结果;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他早先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从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思想的比较来看,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看,“跨越”设想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关注,并非中国学者的理论虚构。  相似文献   

9.
文章说,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们总是喜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年时期的马克思加以割裂,并且以青年马克思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言论来歪曲马克思,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本质的异化现象。但青年马克思在谈人道主义时,总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人的生活状况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世界和人的学说为基础的。文章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言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当时提出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创举,表现了马克思的崭新的大胆精神。并说,列宁在后来发展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学说,俄国工人阶级首先把这种思想变成了现实。马克思谈过“异化”问题,但这个“异化”概念是他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概念。马克思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在有剥削的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丧失人的特性,人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愿活动,而是强迫劳动。劳动者所创造下的东西成了劳动者的对象化,劳动者的产品剥夺了劳动者的族类生活。文章说,人的异化现象的消除只能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时代人类的基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必须改变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人人皆兄弟”。文章接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是为创造一个新的人的制度而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具体的人道主义口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形成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信仰宗教向无神论的转变,一方面是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特别是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他们认识了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者是紧密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形式。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由思想观念等构成的上层建筑,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据此就能深刻地理解,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后学中,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将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并从这一角度,分析了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差异;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提出了强制性的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差别。他们的意识形态思想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理解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启示,也是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自由理论的突破性进展: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的一大贡献/胡振平∥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上海).1992,2.29~33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观/石路∥河北学刊(石家庄).1992,3.39~44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革命哲学/张奎良∥天津社会科学.1992,2.9~15也谈马克思晚年有关东方社会问题的思维成果: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胡欣∥哲学研究(北京).1992,5.16~24论人类受动性活动的本质意义/雨田∥山东社会科学(济南).1992,2.72~76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对象性活动”概念/吴晓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上海).1992.2.37~41列宁对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形式的探索/何小平∥东欧中亚研究(北京).1992,2.30~37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杨耕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社会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理论。它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一理论对社会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这一方法系列包括:1、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社会...  相似文献   

14.
俄国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冲击下,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和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民粹主义反映了俄国占主体地位的农民小生产者及其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利益、愿望和价值诉求,对于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是对以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东方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潮。对俄国民粹主义价值观及其思想遗产的批判性考察和清理,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及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时代与哲学关系的考察是其转向并提出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在动因。社会主义理念包括三个层面,即社会思想、批判哲学与"革命的科学",它是马克思把握和超越时代的哲学依据。第一,在反思黑格尔法哲学与卢格阐发的"政治时代"时,马克思在"社会思想"而非"政治理智"中把握德国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想成为他转向社会主义理念的哲学起点。第二,在批判以往共产主义者将私有财产与作为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截然分立的"粗陋观念"时,马克思在"批判哲学"视野中界划了"批判的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批判哲学成为他评判同时代共产主义者的哲学标尺。第三,在批判以往社会主义者从既定的经济范畴和原理出发超越"资产阶级时代"的做法只是"经济学上的空论"时,马克思在"革命的科学"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身潜在的社会主义倾向。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理念中对时代的把握、对同时代人的批判,不仅具有思想史意义,更是直面当下时代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维科与马克思论“创造”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诠释家在急于想发现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所受的思想影响以及在这些思想家之间所存在的理论联系时,他们常常把偶而的引证或相似点错当成真实无疑的事情。试图追溯马克思的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学者的情况显然就是这样。对一些陈腐的神话,例如,马克思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被认定为“实践唯物论”,对于这一认定,经过学界返“本”开新的深入研究,今天大概已无多少疑义。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人们在理解“实践唯物论”的哲学意蕴时,更多的是从形而上学即本体论方面着眼的,至于在人学的、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方面贯彻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区分了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实现了对之前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思想革命,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新的哲学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实现的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也有助于准确定位“手稿”的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7年11月7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当时俄国反动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疯狂地向苏维埃政权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列宁提出了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里的“建成社会主义”,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伦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也应当看到,现行的伦理学体系还是很不完备的,甚至忽视了对某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比如道德实践这一重要的概念就应当被引入伦理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马克思早就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人们的道德生活作为人们全部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或者说得更明白些,道德生活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恩格斯在其晚期著作中,具体地发挥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曾经使用了“爱情和友谊的实践”、“订立婚约的实践”等这样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