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3个实验探讨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是否存在相互影响, 以及加工深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情绪面孔启动范式, 探讨较深的情绪概念加工层面对情绪概念与情绪面孔的关系的影响。实验2更改概念任务, 探讨较浅的概念加工层面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3缩短启动面孔呈现时间, 探讨较浅的面孔知觉层面对两者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确实存在相互影响; (2)概念加工深度影响两者关系的方向性, 在较深的概念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较浅的概念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3)知觉加工深度也影响两者关系的方向性, 在较深的知觉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较浅的知觉加工层面, 没有发现两者的相互影响。本研究为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 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 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 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 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相似文献
3.
时距知觉情绪效应指个体时距知觉因情绪影响而相对扭曲的现象。这一效应基于研究者所持“情绪观”的差异而被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论解释。情绪离身观主张情绪产生基于对情绪刺激本身维度的加工。离身观下的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单一唤醒机制、单一注意机制、单一工作记忆衰减机制、唤醒和注意共同受唤醒度调节机制以及唤醒、注意及工作记忆受目标时间长度动态调节机制等进行解释,情绪具身观主张情绪产生是身体和情绪信息共同参与的结果。具身观下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具身化调节内部时钟速率、内感受性强度以及神经能量高低等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其一,基于离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明确“唤醒”、“注意”在具体研究的含义,操纵并观测“唤醒”和“注意”等变量主效应及其他变量(机体或环境变量)的调节效应。同时,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的判定标准,并为情绪刺激时距知觉分段综合假说提供佐证;其二,基于具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澄清内感受性强度、神经能量在具体研究中的内涵,然后,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产生机制的因果链,并为情绪刺激具身化调节时距知觉假说提供佐证。其三,需要在解释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之前首先确立应该持何种情绪观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探索何种因素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5.
情绪极易影响时距知觉,致使主观时距偏离客观时距。新近研究者们结合日趋成熟的标量计时模型及神经学相关依据,并通过采用标准化情绪诱发材料的实验研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情绪的生理唤醒和注意唤醒两种成分各自对内部计时机制造成的干扰效应。研究发现,两种效应中前者会加长主观时距而后者会使其缩短,且分别有不同的发生特点。该文在介绍国内外关于时距知觉中的情绪效应的新近研究基础上,提出应从探索两种效应的分离方法、考虑记忆效应因素以及增加实验自变量的数目和取值水平三个方面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考察了42名大学生(中国21人,波兰21人)对男、女性用5种不同情绪声音(高兴、生气、害怕、难过和中性)表达的中性语义句子的情绪类型和强度判断,从而分析中国、波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基于声音线索的情绪知觉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被试对声音情绪类型判断的正确率以及情绪强度的评定上均高于波兰被试,说明在声音情绪知觉上存在组内优势;(2)所有被试对女性声音材料情绪类型识别的正确率以及情绪强度的评定均高于对男性声音材料;(3)在对情绪类型判断上,被试对害怕情绪识别的正确率高于对高兴、难过和中性情绪,对中性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最低;(4)在情绪强度评定上,被试对害怕情绪的评定强度高于对难过情绪,对高兴情绪的评定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7.
面孔知觉中, 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加工有不同的机制。Bruce和Young (1986)及Haxby, Hoffman和Gobbini (2000)的面孔知觉理论虽然对表情加工也较为关注, 但对面孔性别加工机制的解释却较少, 也未能明确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当前关于两者是否独立加工尚无明确结论, 但更多证据支持它们相互影响。我们认为, Garner范式下面孔性别与表情加工的研究可能忽略了面孔熟悉性因素。同时, 面孔适应范式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 文章对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研究发现对负性事件发生之前预先的心理准备, 即心理预期, 能有效降低负性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影响, 但预期过程本身却导致情绪相关神经环路的激活与主观焦虑体验。因此, 采用适应性认知调节方式克服预期过程本身的负面情绪效应, 以充分发挥事先预期的情绪调控优势, 成为情绪调节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 过度负性预期--对潜在负性事件不仅作负面心理预期同时以情绪化的认知方式应对该事件, 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因此, 对焦虑症患者进行适应性认知方式的训练以消除其情绪化应对方式, 最终减弱该人群对未知事件的过度负面预期, 可能是焦虑障碍干预的重要途径。因此, 有必要综合行为学, 多导外周生理记录与神经成像手段以揭示认知方式与心理预期对负面情绪的交互调节效应; 旨在探求发挥心理预期情绪调节优势, 减弱其情绪代价的方法; 并为焦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Cyberball任务和面孔-词Stroop任务探讨社会排斥和目标刺激的情绪是否交互影响情绪冲突控制。结果显示,社会排斥对情绪冲突控制的影响随着目标刺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当目标刺激为愤怒面孔时,排斥组被试与接纳组被试在反应时上表现出相似的情绪Stroop效应。然而,当目标刺激为高兴面孔时,排斥组被试比接纳组被试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更大的情绪Stroop效应。该结果提示,在面孔-词Stroop任务中判断高兴面孔时,社会排斥增强了被试对任务无关消极信息的注意。该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排斥增加个体罹患情绪障碍风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103名大学生为对象,在正性、负性两种情绪状态下,用句子整理任务引发被试抑制情绪或表达情绪两种情绪调节方式,采用信号检测论测得正、负性表情的表情知觉敏感性。结果表明:(1)表情知觉敏感性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对负性表情更敏感,差异显著(p=0.002);在正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对正性表情更敏感,虽然只是边缘显著(p=0.700)。(2)自动抑制情绪会降低人们的情绪体验,并且会影响表情知觉敏感性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自动抑制启动的状态下,人们对正、负性表情都不太敏感。 相似文献
11.
行为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消极情绪的辨别、注意和记忆都有所下降,而对积极情绪并未表现出类似的现象。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在情绪加工过程中边缘系统(尤其杏仁核)的激活强度低于年轻人,但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却有所增强。研究者对该结果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是功能代偿假说,另一种是策略改变假说。功能代偿假说认为老年人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增强是为了弥补边缘系统功能的下降,反映了大脑功能的代偿;策略改变假说认为老年人主动使用了不同于年轻人的策略,情绪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组人群大脑活动的差异。未来这方面研究可以从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等方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13.
强迫性是一种与不顾严重后果的固着行为密切相关的神经心理结构, 大脑神经系统对强迫性行为的调控机制崩溃是导致药物成瘾的直接原因。以往研究对于奖赏系统(中脑-皮层-边缘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已经具有丰富的了解, 但针对药物成瘾的强迫性特征本身以及前额叶-反奖赏系统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机制了解有限, 尤其是缺乏对药物成瘾强迫性特征的系统考察、缺少遗传学研究以及非兴奋剂类药物的汇聚证据。项目拟结合人类成瘾行为的遗传学视角(海洛因成瘾者与其无药物使用的兄弟姐妹对照), 结合神经认知、脑电生理、神经影像等不同层面的方法和技术, 对药物成瘾强迫性的外在表征、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与个体差异有关的遗传易感性进行探索, 期在进一步识别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标记, 为探寻潜在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靶点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情绪心理学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趋向。首先介绍了情绪实验研究中实验材料的标准化和成像技术应用的发展概况;其次讨论了情绪智力的构成成分和情绪调节研究的进展;再次分析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最后探讨了感情系统的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17.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mo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elf reports of induced mood and idiographic and nomothetic analyses. Subjects attended four experimental sessions during which an array of affective states was induced via auditory, visual, and imaginal channels. For each of 118 stimulus events, subjects self-rated their response. Factor analysis yielded the predicted bipolar factors of valence and arousal: these were obtained in group-aggregated analysis and subsequently confirmed as change dimensions at the intraindividual level. Controversy over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affective space was considered with respect to methodological issues such as factor rotation and sampling of data space. Valence and arousal are discussed as motivational, driving parameter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 and a dynamical systems conceptualization of emotion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19.
Ming-Hui Huang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1,16(2):239-247
To determine whether a theory of emotions in marketing is needed,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status of emotions in marketing.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major theories of emotions borrowed from psychology, as well as five marketing accounts for emotions are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s in marketing are specif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s as seen by psychology. The article ends with four theoretical proposals on direc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of emotions in marke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