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引入21世纪初西方道德心理学的一种新理论--道德的五基准理论.道德判断的五种基准是道德情绪论的代表人Haidt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进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本文通过介绍道德五基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阐述理论特征并预测理论的潜在应用前景,深入探讨了该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休谟主义者的动机理论是当代道德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道德动机的产生离不开信念和欲望的结合,反对道德信念能单独、自在地激发道德动机。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与论证过程。其次,文章归纳了主要反对者的观点,即集中在对欲望和适应指向理论的质疑上。最后,文章利用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提出道德信念自身无法自在地产生道德动机,回应了反对者的质疑,并认为这一争论是开放而持续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 ,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 ,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友谊和道德具有一种潜在的对立性。最后提出了在友谊和道德领域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以穆尔(直觉主义伦理学代表)批判过去伦理学的“自然主义错误”为开端,开始转向具有形式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元伦理学。直觉主义和新实证主义采用严格科学的方祛,企图建立“科学的伦理学”,克服当时西方社会发生的道德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但是,结果却与他们的愿望相反,直觉主义和新实证主义伦理学理论使道德理论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和  相似文献   

5.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 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 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负面价值, 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丽 《心理科学》2001,24(3):378-379
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道德社会化,即个体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形成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社会心理学在谈到道德社会化研究时介绍的都是西方的理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超我”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相似文献   

7.
石伟 《心理学动态》2000,8(2):39-44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友谊和道德具有一种潜在的对立性。最后提出了在友谊和道德领域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9.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10.
曹洪军 《伦理学研究》2015,(1):72-78,133
道德基础理论的内涵包括先天道德心灵初稿论、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道德判断直觉论和道德基础多元论四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修正"论外,其他部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或批判,海特对此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回应。道德基础理论以"初稿"论和"修正"论为立论起点,精心制作了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式,用五项标准筛选出了六组道德基础,理论体系比较完备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向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拓展了道德研究的方法和视野;理论体系阐释略显简单而随意,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发展和应用空间也值得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