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6,(1):201-205
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沿革,认为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崇尚法律的法治观念、制定彰显正义的法律制度、落实法律主治的治国方式。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文化发展的传承性、文化发展的开放性等四项原则;必须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与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虽已确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但在学界对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正当性仍有不同程度的分歧与存疑。因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正当性的证成,则是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转型亟需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从法律与道德价值的同源性与交叉性、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同宗性与交叠性、法律与道德功能的独特性与互补性,立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原则正当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工作不可避免的要与世俗社会产生交集,并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工作范畴中不容忽视的存在,成为国家依法对经济文化事业、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4.
晓恩 《天风》2014,(11):4-5
<正>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部好的《宪法》,能成为众法之首,维护人权、建立公义社会。但是,中国长达五千多年的传统和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个人或者一群人治理国家,而不是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治理国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国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全民族的法治精神。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精神元素:法天立道、忠诚法度、秉公执法、赏罚得当等都是对法治精神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应该处理好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吸取、发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夯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2,(12):28-2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突显出其特殊的重要意义,二者是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保障和促进。本文试图以法治为基足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一论述,以此探讨其间的内在联系。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含义及其必要性所谓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即是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性质、根本任务、内容和物质保障等,运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上升为国…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5)
正依法治国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及从事经济文化事业等,以保证国家各项工作规范进行。宗教事务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其予以正确认识、依法管理,是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重要理念,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实践,对于保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涛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04-104
目前我国的依法治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法律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能否顺利进行。本文阐述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分析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效果的对策,以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呈现出土地利用率低、密度低的特点。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更好地适应高校办学发展趋势,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有必要朝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高校校园规划通常是通过连廊、平台等将校园建筑连接在一起。这种集约化、巨构式的高校校园建筑设计虽然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是使校园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产生巨大差异。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建筑设计能够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建筑设计,就成为摆在建筑设计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阐释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出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并分析地域文化在高校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以此促进高校建筑设计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文化和媒介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会受到多方因素影响。通过探讨合理利用视觉语言和视觉传播方式,以及高校校园文化视觉传播方式的构建发展现状,逐步完善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视觉传播上,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具体的案例,介绍推行过程中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科学地规划好校园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2.
法律伦理的时代使命:为法治建设提供道德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云林 《道德与文明》2007,(4):45-48,5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律伦理担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这具体地表现在通过创制良法为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的开端,为司法活动提供道德保障,为公民的守法道德确定具体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赵烨烨 《天风》2007,(12):38-40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已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旋律,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目的,更是发展的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有机统一,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如何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做好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是摆在宗教工作者、宗教研究者乃至宗教界人士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其突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已成为影响高校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高校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切实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6.
李栗燕 《学海》2007,(6):140-143
无罪推定原则是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首次提出的.随着人类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发展,无罪推定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刑事诉讼制度的宝贵路径.作为一种关于正义的规范性命题,无罪推定原则具有内在的基本特征和诉讼程序规则,具有深厚的社会哲学基础和重要的政治法律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对无罪推定内涵的发展完善,成为当代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马英林 《中国宗教》2014,(11):31-31
"为主的缘故,服从人立的一切制度",这是圣经的教导。该教导体现了天主教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必将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根本准则是确立《宪法》的法律地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是国家法律的根本,是政府依法处理宗教问题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5年的历史进程,先后确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中国实现了民主制度化、法制现代化的深刻变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依法治国方略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吴朝国 《学海》2001,(5):175-177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骨干力量,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校园与社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目标与手段、领导与群众的若干关系,要加快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其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成为排头兵.  相似文献   

20.
法律和道德是规约人类社会行为的两大基本规范,二者虽同属上层建筑,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却呈现出多维差异和相互影响。这种哲学关联反映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上便表现为"法治"(依法治国)和"德治"(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然而,在我国贯彻治国方略的历程中,却生发出三个亟待厘清的时代论题:一是法律和道德是否构成一对矛盾?二是德治是法治的基础还是法治是德治的基础?三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无重点之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表明,只有坚持法治和德治的刚柔并济、交相为用,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协同推进"四个全面",从而达成"善治",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