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的园林艺术各具特殊历史内涵,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西方园林刻意注重形式美,体现人工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东方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追求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含蓄、深沉、虚实共生。"西方形式美、中国意境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认识奠定了各自园林的基础。从人与自然、形式意境、哲学等角度,初步探讨东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普遍存在风格雷同、建筑雷同、缺乏审美情趣的问题。城市景观反映着城市的人文特征,本应是城市中最靓丽的风景,但我国的城市景观却普遍缺乏灵魂,难以给人美学享受。通过分析城市景观美应具备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即分别是自然元素、历史元素和文化元素,希望设计者们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共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葛洪的神仙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代道教学者葛烘将“仙”作为可学致的人生美学理想,将“真”和“朴”作为“仙”人的美学品格,认为“绝迹幽隐”于山林之中会有助于修养这种美学品格,更容易到达这种美学理想,这就将山水之自然美与修道之神秘美统一起来,构成他自成体系的神仙美学思想之核心。  相似文献   

4.
林超 《学海》2003,(5):207-208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2 77页  关于景观美学的研究 ,时人前贤多有论及 ,但多为局部或个案研究 ,缺乏系统或体系 ,王长俊教授的《景观美学》则将景观美学的设想付诸实践 ,构筑了景观美学的体系。纵观全书 ,文词隽美 ,资料丰富 ,结构严谨 ,体现了作者较高的理论建树水平。全书首先界定了“景观”等概念 ,回顾历史并有深入的辨析 ,突出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进而提出 :“景观 ,即价值风景” ,“景观是人的环境”等命题。说明景观是立体的多维的存在 ,要求审美主体从各个不同形象、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罗纳德·赫伯恩1966年发表的论文《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是环境美学兴起的标志,他在这篇论文及后续研究中提出的多个主题对环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别于用艺术同化自然的那种如画性景观欣赏旧范式,赫伯恩关于艺术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启发了"按自然所是"来阐发自然审美特征的原则,推动了20世纪中叶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的过渡;赫伯恩关于"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启发了环境美学中以卡尔松为代表的科学认知途径和以伯林特为代表的审美参与途径,但他自己更倾向于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赫伯恩提出的形而上想象概念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并引发了环境美学中关于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的讨论;赫伯恩对环境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倾向于达成某种多元的融合,这种主张也预示着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雨花石,色若霞、质若玉,中国人自古钟情,誉为"天赐国宝"。西方人也情同国人,赞为"东方明珠"。雨花石之美,不受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得到普遍的认同,应该有她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雨花石自然美的独特性、艺术美的创造性、人文美的传承性和科学美的现代性是它重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传统美学观以及分析美学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并把自然美置于美学之外。艺术品被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之中,"审美静观"成为审美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原则在阐释当代美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在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一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单一场域,将美学置于更广阔的场域之中;二是要力图突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束缚,为自然美提供必要的哲学美学基础;三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静观特质,从而在实践层面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协调发展为任务,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能使人满意和舒适的环境空间的行为活动。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品味的提升,将环境艺术设计与美学理念完美融合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此为基点,探讨美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设计美与自然美的统一,解决美学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应用和发展的问题。现代环境设计的美学理念在今天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理念,是本文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粗野和苍白是当代城市景观的病症,而开展当代城市批评需要以一种景观美学为尺度和方法。为这种美学的构建本文首先注意到了三种优质学术资源:佩茨沃德符号论的文化批判哲学、科纳等人推动下的正在城市中复兴的景观建筑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建筑师的设计关学。借助这三种资源将使我们有希望建构一个具有哲学基础、意义分析和景观批评三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美学视域。  相似文献   

10.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学,能赋予当下艺术与设计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价值。在禅宗美学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做到自我清净,心中有念,使主体(心灵)与客体(自然)处于同一、恰当的状态下。其自然本体论所强调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观到感,观中生感,感中生观,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来对自然美的和谐作出反应,从而展现出内在的生命之美,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诉求。在形态的设计上,禅宗美学注重"万物归一"的整体观照,即全面地知晓,完整地观察,更多是以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发现或创造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和谐,并以此作为欣赏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据,从而体验到特定"画面"背后生命韵动的和谐之美。只有如此,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的体验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关于社会美问题,他论述了社会制度美、生活美、人格美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美问题;关于自然美问题,他论述了绿化、大地园林化、生态平衡、城市布局问题;关于艺术美问题,他论述了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艺术美的多样性、艺术美的创造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艺术美的创造应该参考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他还论述了美的发展规律问题,美的阶级性与共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徽州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拥有着丰富的乡土景观和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也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古村落在修建之初,在整体规划布局、民居形态、水的处理手法和观念上都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体现出了艺术美、和谐美和自然美。文章通过对宏村景观美学的研究,提高人们对整个徽州村落的了解,从而使得那些不出名的一些古村落也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侘寂美学是日本审美意识中最具特色且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美学观念,随着《侘寂之美——写给产品经理、设计者、生活家的简约美学基础》一书的风靡,寂美学被认为是苹果、宜家、无印良品等产品哲学的灵感之源。侘寂美学根植于禅学思想,摒弃了事物的外在形态,注重事物本质。而无印良品产品设计中简约质朴的造型美、自然环保的材料美、纯净无色的素雅美和淡然舒心的信任美,向我们更清晰地诠释了侘寂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美无处不在,是天地造化,也是人类思想与力量的艺术结晶。目前,人们所共识的美学意识形态可大致分为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美等。体育之美学是这三种意识形态美学共生的产物。因此,就体育与美学三种意识形态下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不仅对开展体育和美育工作有极大的社会功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体育科学的知识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确 《哲学动态》2013,(1):83-88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无法回避美学是感性学,人的感性只发生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反应之中这样一个事实,美学的真正家园是现实、是生活世界、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日常  相似文献   

17.
苗海波 《美与时代》2014,(2):117-117
根雕作品的自然美是根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形状给人以美的感受。自然的树根本身具有外在形式美的因素,而美并非是自然界物的属性,自然只提供景物,并没有情思,而美总是情景交融的形象。自然界中各类树木的根也是美的一种载体。但仅有自然根材并不能构成自然美,必须依赖人的参与才有其自然美的创造;根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虽然有存在领域的差异,但其基本性质、基本形态则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对“美”的探讨呈现多元化特征,即“美”具有朦胧性与模糊性。每个美学流派或美学家其观点总是各执其说,莫衷一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美”也会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无以名状的困惑感。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等诸形式准确完美地呈现出来的。本文试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观点为统摄,从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关系的角度切入,探讨其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和美的特性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欣复 《美与时代》2006,(12):13-15
博学全才的梁启超也是首位现代美学的阐发者。他在美的本质、美感心理特征及功用、审美情感之地位、作用,以及地理、社会等政治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而造成的历史与个人美感差别等一系列重大美学问题的阐述论证,都足以说明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人,是启蒙主义与经验主义和文化趣味主义相结合的美学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工产品,是自然与社会的改造,它也有与一般产品不同的多层特征。它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和象征性。一方面,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人工的产品,还是人的权力对象性,并且还具有基础性。另一方面,由多层的性质决定,城市美学不仅是景观美学,还应该反映在实践和美学符号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