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艺术化与符号化是设计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符号样式,融入景观环境的服务设施设计中,可以提升和优化公共空间的品质,让人们在游憩中感受到景观片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创意。以贾鲁河滨水景观为例,重点讨论和展示在现代滨水景观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艺术化设计,为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对能够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审美的事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滨水景观不仅能够给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也能够通过景观的营造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精神进行很好的诠释。但是,当前大部分城市滨水景观均存在同质化严重、景观特色不明确的普遍性问题,无法唤起人们对滨水空间环境的记忆。而地域文化对彰显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提升民众对场所的归属感、传承与延续地方历史文化能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景观元素呈现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是景观设计师们要解决的难题。论述城市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普遍现象,对比分析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秀案例,探索地域文化在兰州水车博览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类"逐水草而居",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水与城市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滨水而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特色,滨水景观常常是借助于植物来表现的。滨水景观由植物组成,植物又作为滨水生态景观的决定因素,成功的滨水景观营造,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高生活品质,还可以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滨水环境中洪涝灾害、干旱缺水以及水质污染使得天然状态下水文机制和水文循环被不断破坏。海绵城市概念正是解决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城市滨水景观同样是影响城市生态体系改善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徐州吕梁风景区段黄河故道生态绿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武汉又名"江城",长江汉江穿越而过,形成武汉独具的"两江四岸"的城市景观。汉口滨水景观带可谓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但汉口滨水景观在武汉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景观规划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武汉滨水景观的概念与对城市的意义进行阐述。选取了武汉市汉口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功能、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评析,剖析了其景观连通、空间容纳、地域文化、旅游环境的问题,并结合文献法、访谈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收集,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滨水景观实例、结合汉口历史背景、实地考察汉口滨水景观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滨水区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底蕴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只有解决了汉口滨水景观规划的问题,才能使武汉市能正确高效地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海景观带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营造、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亲水性设计原则是城市滨海景观的核心和重点,城市滨水景设计观在尊崇亲水性原则下,通过对滨水景观带的道路、驳岸、亲水节点及植物配置的合理设计组合,形成更具有亲水研究性的滨海景观带。但现如今城市滨海景观的亲水性设计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型城市中,发展依然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是乡村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景观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乡村环境的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只有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滨水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充分发挥滨水景观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滨水景观在公共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滨水景观设计中,要以地域文化的应用作为出发点,形成特有的本土滨水景观设计,同时地域文化还要充分和景观小品进行有效协调,保障最终所设计的滨水景观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尚晶 《美与时代》2022,(4):75-77
城市中小河流的滨河绿道景观再塑目的在于促进绿道与城市的功能紧密结合,提供优良的滨水景观和多样性的滨水活动空间,构成城市中具有活力和生机的滨水区域。以石家庄市泊水公园滨河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滨河植物景观区的区域配置、与城市主色调相关的水生植物色彩配置,对滨河绿道进行植物景观改造设计,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和绿道空间改造,打造位于栾城中心的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滨河生态绿道。  相似文献   

10.
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以生态美学为理论基础,以环境景观设计为原则,丰富了滨水区域景观的建构思路,使城市有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合的增长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增长点、城市绿化改造增长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承德市应改变以往对市区滨水区域的单纯利用,逐渐过渡到深层次的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与改造中,从而使滨水自然生态景观建设更能适应承德市旅游、工业、经贸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从滨水自然景观定义的阐述出发,分析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现状,而后认真探讨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艺术表达的具体应用,以期能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游娟 《美与时代》2014,(6):23-24
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我们应通过滨水景观的绿化设计来提高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满足市民对户外活动的需求。同时将该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打造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如此既迎合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城市景观欣赏的眼光需求,达到城市发展的需求与景观规划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里人群活动的密集区,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滨水环境也给人类活动增添了丰富的意境和趣味性,因此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与开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引入AVC理论探究城市滨水公园AVC内涵,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筛选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从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三方面构建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桥梁是现代城市交通基础性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景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桥梁的设计要求日渐提高,而桥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外形除了需要符合城市历史文化、市民审美、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外,还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因此,对现代桥梁设计中的形式美问题进行研究是发挥现代桥梁设计在协调与促进城市景观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目前现代城市中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得到了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主要利用绿化有序、景观语言加强、植物配置合理且具美感的设计方法,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旨在打造适宜人类生活的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贯穿城市的河流为城市带来了宝贵的滨水绿地,为创造城市绿色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更注重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对于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而言,点、线、面是造型的关键要素。点状空间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线性空间则在形态构成里面体现出轴线特征。点和线的完美结合,可以给绿色开放空间点缀色彩,搭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城市绿色景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城市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和文化的体现,是在原有城市文化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体现着城市主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追求。城市景观包括园林绿地景观、道路景观、广场景观、居住景观、滨水景观、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城市综合环境景观等,与城市的地理地貌、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俗民风紧密相联。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意识到生态景观为城市带来的双赢影响,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愈发重视。在保留城市河道的基础上,对河道进行重塑,并加入了生态湿地、生态护坡等修复改造工程措施,结合周边需求,设置亲水广场、儿童游乐区、绿色健康跑道、自行车赛道等互动场所,加强景观与人的互动,丰富了河道自然形态的同时提高了滨河魅力。滨水空间是市民的公共财富,应该开放河道绿化系统,结合人文区域,充分发挥出每个区域的特性,展现出其个性的滨水景观空间,挖掘滨水空间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景观植物规划,沿河道的生态修复,展现出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激活滨水周边的环境,使滨水区域更加容易融入城市中,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伴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等都可以转化为滨水景观中的设计元素,用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创新来保持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区域,不仅承载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也是展示地域文脉特色的场所,其空间设计品质与城市文化发展和居民归属感紧密联系。从城市家具对地域文化传达的意义入手,结合相关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滨水公共空间为例,结合空间现状,提取地域文化特性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并提炼出一套针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流程,从而通过应用设计提升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及滨水空间的认同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