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方的园林艺术各具特殊历史内涵,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西方园林刻意注重形式美,体现人工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东方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追求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含蓄、深沉、虚实共生。"西方形式美、中国意境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认识奠定了各自园林的基础。从人与自然、形式意境、哲学等角度,初步探讨东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水景是园林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富有可塑性和弹性的设计元素,它能形成不同的时空形态,给人们多变的空间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追求自然之美,而西方则追求规则人工之美。文章通过中国颐和园和法国凡尔赛宫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园林来简析中法古典园林理水之别,从而准确地揭示古典园林之理水对现代水景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承德避暑山庄中“天人合一”的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有第二政治中心之称,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自然山水式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引自然山水入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理念,展现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四大特征: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揉融、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的特征之所在,更是当下现代园林艺术、环境设计、景观营造等相关领域中我们应更去探究和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园林是人们向往自然、追求至美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游憩的环境和物质载体。它使人们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园林设计"曲与直"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概述中国现代园林对"曲与直"的应用,使得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园林设计的"曲与直"的特点,从而优化我国现代园林设计,让我国园林设计多方面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园林的本质在于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与人的差异与隔阂,而不是强化人为的因素。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今天,它可以为当下的宗教建筑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建筑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者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它是园林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主要是道教宫观园林和  相似文献   

6.
牛森  吴丹 《美与时代》2021,(3):70-71
由于中西方园林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园林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又同属世界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璀璨的瑰宝。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的历史演变、文化差异以及二者的共性,探究中西方园林交融的过程来展望未来世界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可以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两大阶段。西方自然美观念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西方美学思想的变革。纵观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自然"的解释中人本主义逐渐成形并凸显出来。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实质是一部关于西方人本主义完美蜕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个性,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式园林和阿拉伯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早在七八世纪已传到日本,18世纪又远传欧洲,引起英、荷、德、法等园林设计者的纷纷效仿。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入画",这也是因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西方的"如画"去评判中国的园林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如画","入画"更适合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掇山、理水,是《园冶》创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也正是通过山石、流泉的经营布局来彰显。掇山、理水之法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它对中国当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欧洲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是17世纪法国绝对君权制度的产物。它在继承欧洲造园传统,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组织得更统一、更宏伟,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成为风靡欧洲各国达100多年的一种造园样式,并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及各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修昔底德<战争志>所记述的"弥罗斯对话"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政治议题.本文详细阐释这场"对话"所呈现的正义诉求与公平、安全、利益、希望和羞耻的多重纠葛;认为弥罗斯人所代表的斯巴达式"神圣"信仰与雅典式"人的自然"信念之间的对峙达至一个最高点,而雅典人在国际政治中始终是"自然之必然"的践履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道"、"空白"的意境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近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虚空的空间,表达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境界。意境是情和景(意象)的结晶(宗白华语)。中国艺术诸如诗词、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这就是"道"、"空白"。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境界。中国园林艺术的这种"道"、"空白"的意境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近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虚空的空间。本文试就中国园林艺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这与西方文明所强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理念,完全不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整体的宇宙生态观对于当代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弥补西方文明所崇尚的科学主义之不足,从而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的本质在于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与人的差异与隔阂,而不是强化人为的因素。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今天,它可以为当下的宗教建筑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建筑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者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它是园林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  相似文献   

16.
莱布尼茨不允许主动的力参与到物质的创建中并成为其构成性的要素,这造成了其单子论体系的第一个逻辑中断;而从有机的自然直接跳跃到力学与几何学的自然,则构成了其体系的第二个逻辑中断。胡塞尔通过意向性理论和类型学概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莱布尼茨式的两次中断;但在讨论"原自我"和"原非我"间类似于呼吸的关系时,却依然陷入了逻辑中断。本文认为,通过现象学重建,朱熹的理气论可以很好地弥合以莱布尼兹和胡塞尔为代表的西方单子论体系中的逻辑中断;并由此提出,建立一门气的现象学,不仅在学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完全有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模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着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心理。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是中西方艺术活动乃至呈现的艺术作品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中西方绘画形态就居于中西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中国绘画形态表现为"心物交融"与"模仿自然"的美学原则;中国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则是追求"生动完美";中国更在绘画形态中着力体现含蓄的美感,西方则是力求突显奔放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是山水园林发展的奠定时期。在唐宋时期,我国园林的设计更是受到诗歌和绘画的影响,"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注重园林山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异常多样性,需要把不同的音体系区分清楚.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大小调音乐相比较.有着"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特点."异中之同"指的是两种体系的音乐共同使用"七声"、"十二律"、"三种体制".虽然在称谓上相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同中之异"指的是两种体系对于七音的使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重视五声,而西方大小调音乐七声平均.中国传统音乐重宫,而西方大小调音乐重调.  相似文献   

20.
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