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为更好地推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活态传承,在研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概念与意义,并分析其现实困境,提出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三级"生产性保护路径,有助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良性发展,进而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是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以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探索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慢慢被人们忽略。分析沈阳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将沈阳市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社会、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改变使得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变异,有的甚至处于濒危的边缘状态。对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旨在分析当下社会环境中非遗保护的紧迫性,研究新媒体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进而思考当下新媒体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实际,真切地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特征,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后继乏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加快制定;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急需完善;等等。因此,抢救、保护和有效利用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振兴地域传统工艺产业等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南京盐水鸭在金陵美食菜单中,占有绝对的醒目地位。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却遗憾落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究其原因令人深思。文章将从南京盐水鸭申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利中寻找原因,分别从南京盐水鸭申遗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传承期间产生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推进几个方面分别来阐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板鸭盐水鸭的制作技艺。  相似文献   

7.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古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淮海路,这里仍然保护和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通过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原生态活态传承下来。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9)。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处传承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萌青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湖湘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优秀的湖湘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人。现有的传承人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传承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略微不均衡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传承人群体结构,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无人继承乃至消亡的窘境。而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与记录手段,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泰山皮影的纪实影像,有利于探究民俗摄影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的民族性回归,旨在传承、弘扬城市内特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更加直接地接触、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获得更为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代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相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形式各异,但是更多的表现在研究、展览层面,但是如果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就会让这些被展览的东西从展览馆里解放出来贴近人们的生活。本课题主要以常宁板桥剪纸为例,探究如何更好的将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常宁市步行街的景观中。  相似文献   

12.
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遇。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总结分析其在现今市场状态下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困难,并结合苏绣艺术家梁雪芳的成功实践案例,研究分析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途径,可以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手工技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的真假风波,让扬州绒花饱受争议,其实二者皆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的成果。如何提高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扬州绒花的关注度,找到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魅力,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织锦中的高档品种,南京云锦曾因工艺复杂、用材讲究而闻名天下,而随着南京云锦织造工艺被列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学界兴起了南京云锦的研究热潮。基于此,详细论述了南京云锦图案的传承、南京云锦图案的创新,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源丰富,尤其是装饰装饰艺术种类繁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高校艺术教育植根本土和民族,开设传统装饰临摹和传统工艺学习等课程,可以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起到人才保障、数据保存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艺术,目前已有多项服装、服饰、染织技艺入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路的尴尬局面。让江苏传统服饰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聋人艺术设计教育,在聋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创新传统手工艺,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二者的共同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失传的危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化及艺术多样性的重要性。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美术工艺,阳新布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阳新布贴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的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