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植入式与非植入式广告比较为主线,探讨感觉通道和延时因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发现非植入式的和视觉+听觉通道的广告有更好的品牌记忆、植入式的听觉广告在品牌记忆与品牌偏好上优于视觉广告、延时条件下植入式广告的品牌偏好保持较好。以上结果与非植入式广告的信息印象优势、植入式广告的品牌较非植入广告与背景的结合度高以及听觉广告的情节整合度与材料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
葛小燕 《美与时代》2015,(1):111-112
植入式广告是将企业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视觉符号,甚至是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或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视觉符号在植入式广告中主要是以图像视觉符号、文字视觉符号和色彩视觉符号等具体形态出现的。只有将三者结合,才能使视觉符号在植入式广告中发挥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清初至乾嘉时期的学术走向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表明明清之际的学术实质一直存在着学术以"为道"这一本原性价值追求与以博文为形式的单纯"为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作者首先对明末清初学术之大势进行了概要性叙述,对梁启超关于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乾嘉"汉学"实不足以承续顾氏的学术精神,推顾氏为"清学"开山,也未足以推崇顾氏.文字训诂名物典制的考证之学,本质上是疏离于甚至逸出于"明道"的学术传统的,不仅未能上接顾氏学术的根本义旨,而且也为戴震学术的某种质变形式.而"宋学"的重新张扬与"今文学派"的重登舞台,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则表明学术以"明道"这一本原性价值取向在现实性上的重新挺立,所以将"汉宋之争"以及"今古文之争"仅视为"门户之争"并不恰当,是忽略了其思想史意义的."宋学"与"今文学"的合流,既导致以考证为特征的"汉学"衰微,也使"明道"再次成为学术主题,并由此而转向于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国学术正由此而进入于近代.  相似文献   

4.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比较广告是一种新异但颇具争议的广告形式。研究者们对比较广告的概念和传播效果已有较为统一的认识,新近研究的重点是比较广告传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因素。文章从比较广告的传播效果、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现有研究在机制探讨和影响因素控制上的一些不足,并展望了研究亚文化下比较广告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的商业中心,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输入国内的第一个"码头"。为了在本地宣传和推广好莱坞电影,各影院在广告设计上力求达到多样化,造就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广告形式。对民国时期上海的好莱坞电影广告设计形式梳理和分析,对当下的电影广告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丽野 《哲学研究》2012,(4):115-121
当代社会是"影像时代"。这里的"影像"是指包括影视剧、广告、网络视频、摄像头、手机拍照和监视器、电子游戏等在内的所有影视产品。影像无处不在,抬头触目皆是。影像全面渗透、参与和控制我们的生活,成为对人影响最大的影响源;影像扩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影视也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当今社会,在文化大融合、互联网及电影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影视作品给予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多种艺术元素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影视创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艺术元素呢?其他艺术种类和影视创作之间又是怎样的相互作用的呢?以部分影视作品为例,对艺术模仿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和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对艺术模仿在影视创作中有效运用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现代广告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波  彭彦琴 《心理科学》2004,27(1):212-213
中国广告要赶超西方广告有也只能先行于文化上的超越,但现代广告利用传统文化创意中出现了“庸俗”、“形式”和“隔阂”的趋势。从心理学角度看,传统文化心理主要表现意象相融的思维方式、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理欲并立的人格特征和灭人合一的集体无意识四个方面。现代广告只有精确把握其精神内核,才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创造出广告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心理研究领域中较先进的眼动追踪技术,对被试观看广告时的眼动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分析,考察图片与文字两种诉求形式在影响产品反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个体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注意力受诉求形式和广告扩散方式的共同影响;对于功能型产品,以文字为诉求形式的广告可以显著增加个体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提高产品的认知程度;对于享乐型产品,以图片为诉求形式的心理模拟式广告可以显著增加个体对广告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提高产品的好感度。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进行产品的广告策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彝族图腾崇拜是远古彝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缩影,其种类丰富、内涵独特,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虎崇拜和葫芦崇拜方面,刘尧汉和易谋远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学术论战,这场论战把彝学研究推向高潮;在竹崇拜方面,"彝族图腾分裂和流变"形式的发现和"西南竹崇拜文化圈"概念的提出,使彝族图腾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彝族图腾崇拜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新的方法论的挑战,未来的彝族图腾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田飞龙 《学海》2014,(1):120-133
阿克曼的二元民主理论构成了一种关于宪法的政治正当程序理论,其对美国宪政史关键时期的结构性解释及其概念/话语体系对中国宪法学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冲击。国内的政治宪法学以不同的形式接受着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的影响,在阿克曼的启发下试图对中国自身的宪政史提供一种"整全主义"解释,从而在学术品格上与所谓的宪法教义学颇有差异。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中关于宪法政治的程序理性、人民的政治价值、宪定机构的制度效用、司法审查的功能定位对我们更为"整全"地理解美国宪法及其运作体系提供了更接近"历史"因而更接近"真相"的宏观图景,回应了其自身建构美国特色宪法理论的总体学术意图。阿克曼的理论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拓展宪法时间观与政治类型,重构政治宪法学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汪振帆 《天风》2008,(18):6-7
从小就向往书的海洋,而如今,当市面上的各类书籍真的成了"海洋"时,却不无悲哀地发现,书本的海洋已悄悄地被污染.从此戒掉了为书"一掷千金"的祖传嗜好,即使遇到一些看似很有吸引力的书,也只用看广告的目光与其保持距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当我在图书馆里借到一本名为<智者>的书时,会如此高兴!这本书是一位主持人的访谈录, "智者"们都是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人物.当我拿着书走出图书馆时,心里洋溢着近乎"偷鸡也能不蚀米"的快感!  相似文献   

14.
"形式"在巴迪欧那里是一个支柱性观念,也是其理论阐释的基本原则。巴迪欧对"形式"进行了创造性改变,建构宏阔。"形式"是理解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的关键。同时,"形式"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而含混的观念,这种含混性又与本体论难题紧密交织。本文通过阐释巴迪欧的"形式"哲学,试图对其数学本体论和哲学立场作出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现在时兴"音画",把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结合成新的传播形式。在这里,我们设立"影像动漫"栏目作为沟通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中介。而且影视与音乐,现在也是美化大众生活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在充分总结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有力探索,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前人之见并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该书论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有其哲学形上学方面的追求,且这种追求以"气化即道"的新道论为基础。与此相应,乾嘉学术内在地包含了一套哲学方法论即"人文实证主义"。"气化即道"以及"人文实证主义"的说法揭示出乾嘉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并展现出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价值和通向现代学术的可能性。在"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和话语的支配下,该书体现了宏阔的思想视野和知识视野,但其主题不够突出,这限制了讨论的力度以及深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其既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亦在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8.
广告诉求形式与消费者心理加工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怀明  陈毅文 《心理科学》1999,22(5):475-476
0引言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随着卖方币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竞争进一步加剧,广告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巨资大打广告战。但是,实践证明,有的广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消费者并不是任由广告主摆布、消极地接受广告刺激的客体,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对广告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的主体,因此,必须研究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告创意才能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1两种不同的广告诉求形式广告有两种基本的诉求形式,即形象诉求和理性诉求。前者认为.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如…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以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为表现本体,以爱情与喜剧融合的形式为表达载体的"新都市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屡获高票房和好口碑,愈发受到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稍加审视"新都市电影"中的影视形象,可以发现男女性别的界限愈发模糊。女性愈加刚强而男性愈发阴柔,女性愈主外而男性则愈主内,由此引出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新名词。  相似文献   

20.
就全球而言,在广告艺术领域,近二十多年来,以女性为主打目标群体的品牌纷纷选用男性代言人,纵观广告的发展,以身体、形象、着装、广告语等物质形式塑造出来的男性消费符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的大众文化从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沿着大众文化发展的脉络,以中国广告艺术中出现的男性代言为例,可以分析探讨"男色消费"中男性符号发生的变化背后的原因、社会机制和逻辑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