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三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如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其深层结构如价值、情感、审美等却不能轻易改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代表性构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土木结合的建筑体,更是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脉的直观表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统建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的兴起,斗拱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小,在建筑装饰上的应用却逐渐增多。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自信,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理念的改变,斗拱不仅不会消失,还将在未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泰国佛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两国社会文化的综合表现,也是人们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与泰国所呈现的建筑文化也有所不同,泰民族在吸收中华文化精华的同时,保留自己本土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国佛教建筑文化景观。由此可见,泰国佛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系,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各具本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是其民族文化实体化的表现,其所体现出的形式美、"因地制宜"的结构美、"和谐"的空间美中,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彰显着云南的地域文化和历史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与一定的传承价值。文章基于云南藏族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从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特点入手,探索其在形式上、结构上、功能空间上的建筑美学内涵,掌握其建筑特点与民族元素,从而为传统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更新以及在设计中多元素的融合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大物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江南水乡,人杰地灵,而临河而建的水乡建筑更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建筑形式与当地人文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蕴含其中的建筑元素更代表了江南的文化底蕴,苏菜和浙菜都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如何将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融入餐具当中,是当今文化创意设计所探究的方向。通过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素的分析基础上,对建筑元素在餐具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给出具体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结晶,某一时期倾力而建的建筑必然映射当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因而,若是要了解一座建筑,就需要探析构成建筑的内在本质——文化取向。文章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与"神本"不同的背景下,比较中西传统建筑,解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既要传承,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进行创新。文章就以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为基础,提出应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当代的建筑设计思想中来,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予以传承,实现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建筑文化技艺的传承与体现,再通过与当代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更好地起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唐宋以来,浙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明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生地,产生了众多江南大宅和园林建筑。到了清末民初受地缘优势和西学东渐的影响,浙北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中西合璧式的风格特征,即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衣下大胆而又巧妙地渗透和融入进一些西式风格的建筑形式及装饰。通过对南浔张氏旧建筑群"懿德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分析,能够为挖掘地方建筑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现存长沙近代基督教堂体现了基督教堂建筑文化在中国的适应性转变:在建筑形式上通常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横向三段式构图;在空间布局上淡化了西方教堂的建筑色彩;在建筑装饰上更多的融合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带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缩影,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包容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对东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背景基础上进行简述,提出应从乡土式洋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加强对东北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的载体。文章从藻井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藻井在现代建筑室内装饰中的延伸,探究藻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各地建造了很多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彩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与天主教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天主教堂建筑装饰艺术。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对梁枋、斗拱、柱等构件进行髹饰。建筑彩绘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使色彩更加丰富、建筑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具有实用目的,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与建筑形态虽然看似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但书法与建筑形态却有着诸多的同构联系。文章试图从书法"用笔之理""结体书势""章法之变"三个方向探析书法艺术与建筑形态之间存在的通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通感内容,将书法艺术中的精粹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上,从而颠覆传统的建筑形态规则,给予现代建筑设计崭新的思考及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拜占庭建筑艺术中,基柱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基柱通常包括三个:柱头、柱身和柱础。文章旨在探讨两种不同建筑文化中的柱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诉说了中国与西方在建筑理念、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建筑技术、不同的文化理念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系统。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建筑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俗特征,是中国建筑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珠海南门古村落是有着地域特色的岭南传统建筑环境,是人文形态与建筑文化的高度结合,其中的建筑装饰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南门古村落的调研,从古村落建筑现状、建筑装饰特色、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古村落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