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问题属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探讨医患主体间性问题,是认识医患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医患主体间性问题的实质是主体之间的“可通达性”问题。主体间何以需要“通达”、是否能够“通达”以及如何实现“通达”,是需要理解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主体间“可通达性”的实现,医患的“前理解”是医患沟通的主体间性起点和先验性基础,医患差异与矛盾是医患主体间性的重要表达形式,医学叙事是医患主体可通达性形成的重要通道,同时,医患主体的可通达性有赖于医学世界中多个主体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采取主体间性的视角,对精神分析中以治疗关系为核心的工作实践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客体关系学派、拉康精神分析、人际精神分析以及主体间性精神分析在工作实践中的关注焦点与互动形式的差异,探讨患者主体与治疗师主体的主客关系的不同理念的演变,以及语言在主体间互动的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精神分析中的治疗关系与互动向着三个方面发展:治疗关系在根本上是超越的;治疗关系在实践上是双向开放的,是共同参与的;在工作实践中更关注语言诠释的主体以及非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当代人正在努力分析和理解威胁着我们二十世纪世界的冲突的主要根源。在这种努力中,对话和交往现在已经成为中心概念。构成全部对话尝试基础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即从本体论上说人们有可能彼此互相影响、互相进行有意义的交往。正是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和限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是医学的叙事属性之一,与叙事医学关系密切。首先阐述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和意义,肯定了主体间性在医学中的积极作用,接着分析了叙事医学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叙事医学如何通过关注、再现和归属以及共情和反思实现主体间性。可以说,实践叙事医学是实现主体间性的有效方式,更有利于达成医患双方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交往,弥合医患分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医患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医学的反思,是在身体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是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展现。当下医患关系中的各种问题的根脉深藏在医患身体主体间性之中。医患身体主体间性实然状态的体现是:医患身体主体间性维度的裂解、医患身体主体平等的相对性、医患身体主体差异的绝对性和医患诊疗活动涉身的选择性。医患身体主体间性应然状态希冀是:“双手共现”的医患身体主体间性、医患身体主体间性促进医患共同决策、导向医患共识和增强医患共情。

  相似文献   

6.
医学职业精神视域下的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医学生诚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从医学职业精神的专业视角分析了诚信的科学内涵及作用,并提出了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医学职业精神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开展医学生诚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从医学职业精神的专业视角分析了诚信的科学内涵及作用,并提出了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医学职业精神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考察了主体问性作为经验现象和哲学范畴在科学认识活动和近现代哲学中是怎样出现的,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由生产和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构的特殊类型,具体表现为实践一认识活动中的相互性、协同性和调节原则。这种社会性是实现认识、知识客观性的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必要条件和根据。由此也可以看到认知和评价的两种理性态度在起源和抽象形式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神经科学最新研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在对现象学理论主体间性的解释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G.Rizzolatti和V.Gallese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发现了一个位于大脑运动前区具有表征其它动物视觉编码的运动功能的神经元系统。这些镜像神经元可以表征与个体自身行为相似的动作图式。这些研究可能会延伸到关于人类其他认知与情感功能的研究。我将会分析这一神经科学发现是如何被"转译"成现象学意义上我们自身经验到的感知、情感和意志。  相似文献   

11.
译界有关主体间性的论著大都以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而对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却甚少提及,因而译界大多将主体间性简单地理解为主体间关系.本文在分析了"主体间性"的实质之后,从现象学角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了阐释,指出相关研究应以先验主体间性为本,并展望了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5,(5):19-23
现象学要求面向事情本身。从现象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本身是由国家、社会、公民等构成的时空境域,是人本真生存的家园,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研究生被异化为"常人","常人"被闲谈控制,科学价值观缺失。一些研究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劳动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研究生只有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本身,对其先行视见、先行掌握、先行领会,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才能找回本真自我,塑造成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编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对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的2003级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现状是:职业价值因子有发展、保健、工作单位声望和工作者声望四个因素;毕业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发展因素和保健因素,不看重工作单位声望因素和工作者声望因素;与女生相比,男生更看重“工作单位能解决住房问题或有住房补贴”;与男生相比,女生更看重“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强度或压力小”,更不看重“工作单位要在大城市”;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更希望到大城市找工作,来自其他地方的毕业生对是否到大城市工作不太看重;来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毕业生更希望通过工作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状况对毕业生择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感觉家庭收入越低,认为“工作单位能解决住房问题或有住房补贴”越重要。并将研究结果与凌文辁、方俐洛和白利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相对比,考察十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原因。深度访谈一名南京师范大学2003级大四女生,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4.
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定位主要是教师,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职业选择和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探索了转型期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了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若干对策: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培养高师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38,自引:0,他引:138  
考察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学生择业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同时,探讨了不同职业兴趣类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了环境的变化及职业兴趣类型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地区七所高校663名在校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选择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时所用的标准却有很高的一致性.(2)“高级职员”既是大学生理想中的首选职业,又是现实中的首选职业.(3)“收入”、“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4)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与其所在的学校、所学的专业科类、性别、是否临近毕业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影响下,唐代文人一方面固守着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上在思想领域引领风尚的群体,又积极有意识地试图用佛道思想调和儒家价值观念。初唐文人积极探索儒家理想人物品格的建构。盛唐文人气势高扬,在积极仕进、锐意闻达的过程中,不违己意,从容于达善之间,儒家不通,则寻求道、佛作为补充,悠游潇洒。安史之乱后,文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回归传统儒家的呼声随之而起。晚唐文人对科举取士的旁观更为冷静,批判更为深刻,在思索儒家传统出路方面更加矛盾和困惑,不得已在唐传奇中通过小说的形式,试图探索佛、道对儒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生命教育在认识论上对身体理解的偏差、在价值论上对身体的压制和贬低、在实践论上对技术医学的追求等,都显示出了弊端和不足。传统生命教育建基于意识哲学之上。意识哲学因为受制于二元论的认识框架、等级化的秩序建构等,而不能正确地揭示身体的存在状态。身体哲学通过身体的“去蔽”“身体意向性”、身体思维、身体主体、身体图式等,实现了对意识哲学的翻转,从而为传统生命教育的扬弃提供了新的路径依赖。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树立“整全人”的观念,确认身体的能动性,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增强身体关怀的意识,促进人文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可见”与“不可见”的裂痕。以白先勇的两部短篇小说为样本,对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做了具体的叙事医学阐释,说明其从对“不可见”的具身体验的言说走向肉灵跨越的身心救赎的丰富意蕴;同时指出过往疾病叙事中医者角色的缺席,提出利用文学文本疾病叙事建立医患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