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河南省博物馆事业的领头雁,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探索的过程。近些年来,河南博物院也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设计大赛,开展公益讲座、亲子活动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参观者近距离参与到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之中。河南博物院正以积极的姿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的博物馆在经历长久的发展之后,其社会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已被大众重新认识,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职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博物馆商店"以文养文"的作法被大众接受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粗糙雷同、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面对这种现状,博物馆如何革新其文化产品的开发理念,如何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出本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文创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国内设计界更加注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以盐城水浒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例,探讨地域文化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创新和价值体现。为我国文创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创新产品的概念,通过列举典型的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的成果来分析文创产品的开发对当代非营利性博物馆的必要性,并且就创新发展备受重视的趋势下对博物馆的经济与文化延伸意义进行了分析与设想。  相似文献   

4.
田荣 《美与时代》2020,(2):94-95
近年来,随着景区文创产品的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迅速走红。苏州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开创了文创产品研发之路。文章分析了苏州各大景区和博物馆文创纪念品的优势和劣势,让文创创作者对现今苏州的整个旅游产业现状有一定的认识。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对现阶段苏州文创产品的研发现状和销售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在未来的旅游产业文创设计研发中规避一些问题,使苏州的旅游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文章对苏州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引导创作者更好地创作。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从中央层面都在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动。另外一项国家也在大力支持的就是文化的传播。在这种背景下,文创产品合理地成为了大家的重点关注对象。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它承载传播着博物馆的文化,是创新与文化合作诞生的产物。以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实践为例来讨论对如何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内一流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上气势宏伟恢弘,是中国历史见证建筑之一,陈列设计上方法考究、引人入胜,文创产品实用、贴地气,且借助互联网技术,跟随设计潮流,使大众得以"贴近"文物,更加了解文物,充分起到了供人鉴赏、提供知识、多样教育的作用,是发展社会和服务公众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羊角兽面漆画》是根据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新干大洋洲商代"羊角铜兽面"所做的一件文创艺术品,通过设计师的构思用全新的技艺对文物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满足了自身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2011年4月13日,坐落于肥城市的"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开放。根据新华网的消息,博物馆的落成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专业的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是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博物馆位于肥城市市区的银泰隆商业广场内,北邻上海路,西邻泰西大街。银泰隆商业广场是2004年左右由肥城市万星房地产开发的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在肥城市属于次级商圈。它是肥城桃木工艺品商户最主要的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广州成为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唯一窗口,清代广作外销扇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美华丽的外销扇成为深受西方社会欢迎的商品。如今,随着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藏品通过设计手段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中就包括清代广作外销扇。清代广作外销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作用表现为:(一)增强文创产品的故事性;(二)增强文创产品的艺术性;(三)增强文创产品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6)
<正>本刊讯5月31日上午,"相法心源——夏吾角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隆重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青海省文化厅、北京艺术博物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宣传部联合主办,共展出夏吾角先生多年来创作的部分艺术精品,包括泥塑、唐卡、堆绣、木雕、铜雕等藏传佛教艺术作品120余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国内的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设计掀起一阵热潮,不断有优秀的文创设计案例涌现。风狮爷是闽台地区的特色民俗景观,作为传播闽台文化的有效工具,需要更多的创新性及时代性,但目前文创产品设计却较为单一古板,设计缺少时代感。针对风狮爷的文创产品设计,应先了解其历史及由来,再通过类比的研究方法学习博物馆文创和地域文创是怎么做的,最后再回到风狮爷的设计上,分析其艺术造型及功能定位,为之后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唯喜 《中国道教》2013,(1):56-58
2012年11月1日到2013年1月3日,为庆祝建馆60周年,上海市博物馆举办了"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展览筹划数年,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一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等4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为丰富的美国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60件传世极罕的中国古代书作画迹.  相似文献   

13.
在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弘扬南充丝绸文化中的美学精神为出发点,探究南充丝绸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法对南充丝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单梳理;运用图像特征提取法,从南充丝绸文化中提炼图案、色彩及纹样元素。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视角,重新解读南充丝绸文化的内在价值,在时代背景下赋予南充丝绸文化新的文化烙印,实现文创产品艺术性、人文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凝结。南充丝绸本身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能够为文创产品及文创产业提供新的灵感,进而为南充建设"世界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新形态。探讨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来源、传播方式和消费途径,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思考,以期取得更多的创意思想、传播方法和销售途径。以互联网+为背景,以解析关中地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范围,以秦俑形象为主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基础上,以视觉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文创产品的文化传承,借助互联网增加曝光率和销售率的有效途径,促进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是城市最忠诚的见证者,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座记述城市历史发展的博物馆。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成为其核心职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城市历史博物馆如何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更好地让观众认识历史十分重要。文章立足新博物馆学教育理论,分析柏林故事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及活动形式,给中国建立城市历史博物馆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乡愁之美的重塑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乡村价值彰显的必然。乡村文创是连接传统乡土价值守护与现代乡土时尚创生的桥梁,对于重塑乡愁之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创"理念对于乡村文创产业振兴而言,更具操作性、拓展性与包容性。在此理念下,乡土文化的价值跃升奠定了乡愁之美重塑的基础,乡村文创IP塑造的故事性,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具有生命倾向性的自我选择需求,同时,"新文创"的系统性思维,则强调依托乡愁故事内核完成多元的文创形态拓展,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的乡村文创景观,促使人们在体验中感受乡愁之美,在感动中达成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创产业逐渐成长并焕发出勃勃生机。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基于河南历史文化中"岳飞精忠报国"这一典故,结合文创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打造一系列兼具历史性、文化性与创意性的文创产品。在传承和发扬河南历史文化的同时,可以为文创产业在典故文化元素的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1922年,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来到中国,这位对艺术有着极大热情的枢机主教极力倡导天主教艺术的"本土化"。在他的影响下,当时出现了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广泛尝试。其中就包括天主教绘画艺术。今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梵蒂冈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充满中国审美情趣的天主教艺术品是一大亮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6月28日,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朱晓明应山东省社科联、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邀请,在第100期《齐鲁大讲坛》作题为"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精神——谈谈科学无神论的当代价值"的讲座。来自社会各界的300多名听众踊跃参加,并对讲座表示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20.
自2002年起由中国首都博物馆、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和韩国首尔历史博物馆共同发起举办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到200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加入后,三国四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模式延续了十余年,是国际博物馆馆际合作的典范。2018年,第十七界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在北京举办,其中"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是中日韩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从展览风格、展品的陈列、展陈设计等角度分析本次展览对于中外合作展览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