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温饱,而开始更多地追求饮食文化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餐饮空间的设计也不应当仅仅考虑用餐本身的功能属性,还要在提高餐饮场所的主题性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文章基于此背景从餐饮空间主题性的涵义入手,进而分析主题性餐饮空间设计的内容和原则,旨在为餐饮空间主题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设计中,主题文化餐饮空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日式空间设计讲求自然、简约,崇尚"禅"文化,将这种文化融入餐饮空间的设计,可以增加设计文化的可识别性。在餐饮空间中融入日式设计文化,可以通过室内的采光与光照系统、室内空间材质的使用、造型和空间的划分方面来表达,最终实现日式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餐饮空间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需要提升氛围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要求,给予人们更多样的空间体验。餐饮空间设计中,可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来传递故事和情感,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从而达到吸引客流量的目的。探讨餐饮空间设计中叙事性表达的应用及其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如何根据餐厅主题通过对灯光色温、颜色、材质、声音等的巧妙安排进行叙事性表达,结合叙事性表达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分析,揭示叙事性表达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设设计是餐饮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餐饮空间的再创造。从家具样式到艺术品的风格为创造空间环境气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餐饮空间是体现文化的一种方式,而当那些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陈设品附属于这个空间时,就体现出餐饮空间的文化特征。餐饮空间的陈设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空间类型及其对环境功能的要求,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竞争和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生活及消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餐饮店尤其是品牌餐饮空间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就餐功能,还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及休闲娱乐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星巴克作为咖啡行业中的佼佼者,通过其室内装饰及陈设传达出北美家庭式咖啡馆的文化情感,营造出除家庭和工作外的"第三空间"。餐饮空间的舒适度和设计感、精神内涵和文化诉求也成为企业家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将绵竹年画元素应用于民宿设计中,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提升绵竹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影响力,满足现代人对于民宿空间环境的精神需求。以“耘·栖”民宿设计方案为例,从设计学角度出发,分析将绵竹年画元素运用于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途径与方法。绵竹年画题材、种类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绵竹年画进行分类、元素的提取设计,结合民宿的主题及现代工艺、材料,将其应用于民宿各个功能空间及产品设计中,能实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合理应用,使年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民宿增添人文气息,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相似文献   

7.
研究海洋文化所蕴含的设计美学特征,并应用于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对推广闽菜餐饮文化、打造地域餐饮文化形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对海洋主题文化符号及设计元素的梳理,从设计手法、设计要点及基本设计策略的角度出发,提出将海洋文化作为设计主题应用在闽菜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将地域文化与现代餐饮相结合的设计及创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餐饮空间设计是体现文化的一种方式,而当装饰附属于这个空间设计中时,就体现出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特征。软装饰设计是时下最流行的装修风格之一,它利用一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对室内进行修饰与布置,让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里感受轻松、舒适。软装饰依靠特殊的质感和形式以及与人天然的亲和力,充分协调环境的舒适性和品位性的平衡关系,以满足人们生活环境中所应有的生理和心理空间的需要。软装饰成为现今装修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9.
陈卓 《美与时代》2021,(2):46-47
文章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大众旅游兴起,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调研,介绍了巴蜀的地理与文化特点,详细梳理了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巴蜀地区餐饮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餐饮空间设计与巴蜀城市发展效应,概括了餐饮空间的设计原则,呈现了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旨在探究餐饮空间设计中巴蜀地域文化的表达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食"与文化就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饮食造就了文化,文化也同样成就了饮食。不同于古代的露天饮食,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餐饮环境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这就诞生了餐饮空间设计。当代餐饮空间在设计上不仅要符合大众的审美,也需要添加新的时代元素,做到与时俱进、别具一格,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也要融入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速食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饮食健康问题日益增多,这也催生了很多着眼于健康、绿色的主题餐厅。其中,主题性不仅是绿色餐厅生存和发展的资本,也让“食”更单纯、自然。不论在餐桌、椅的选材和造型上,还是在整体结构和空间划分上,采用新颖且布局合理的原生态化的手法,是绿色主题餐厅餐饮空间设计的创意所在,以营造一种自然、绿色、舒适的就餐氛围。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陈炉特色的建筑材料、构造的表现魅力,对其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挖掘整理,再现其历史风韵。地域元素是餐饮空间设计中运用的主题,赋予空间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方案力求融合陈炉特有的陶瓷文化要素在主题餐厅的设计中,通过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物质资源串联起来,使顾客在用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体验陈炉。  相似文献   

14.
地方传统纹饰的运用能够体现餐饮空间的地域特性,提高餐饮空间的档次。齐瓦当纹饰独树一帜,是齐文化的有力代表。齐瓦当纹饰以树木纹为母题,以自然、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这些纹饰运用现代审美法则加工后,运用于博山菜系的餐饮空间中,将产生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双赢的效果。结合餐饮空间功能定位对纹饰形态的影响,探究功能理论和形式审美下的齐瓦当纹饰形态,找到适宜的运用方式,以齐瓦当纹饰为代表,将齐文化渗透于餐饮空间,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元素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中国古典元素的应用,虽然能够表达别样的中国餐饮文化,但是使用不当,则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设计师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元素以及现代餐饮设计的基本需求。不仅表现在文字、色彩与图案三个方面,餐饮空间设计中所用的材料,亦是中国古典元素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设计师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面面俱到,才能创造完美的现代餐饮空间,体现完美的中国餐饮文化。  相似文献   

16.
徽州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徽州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餐饮建筑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设计风格,使餐饮建筑设计更加具有文化气息。针对徽州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当代餐饮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徽文化艺术元素在餐饮建筑设计中运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将纯粹地道的徽州文化精髓在主题餐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达到传统和现代的共生与结合,更好地展现出徽州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进行研究,将餐饮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江南文化融入到餐饮空间中去,以提升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就当前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分别对长安大排档、素心茶坊、醉长安餐饮空间进行调研,从餐饮空间的空间布局、家具陈设风格、照明与灯具及饮食习惯、民俗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地域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体现,用一种更直观的思路探讨餐饮空间中地域性设计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审美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周围生活空间,更多是想寻找多样化和多方位的空间。同时,餐饮空间已经不只是单一的就餐地方,更是人们开展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餐饮空间设计中,除了以调整空间布局、提升设施材料质感及改变实体物摆放等方式营造空间氛围之外,灯光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灯光的运用对于餐饮空间气氛的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梳理照明艺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照明艺术在餐饮空间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探讨照明艺术在餐饮空间不同地方的不同表现手段,以使照明艺术在餐饮空间中得到巧妙的应用,让餐饮空间的用餐氛围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丰富餐饮空间层次关系,营造优美的就餐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心理空间尺度对西餐厅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和意义为切入点,并从人的需求感受主体出发,提出了西餐厅空间氛围的创造和心理学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划分心理空间尺度来营造一个风味餐饮的空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探索出心理空间的尺度来增强餐饮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尺度,并将融入餐饮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更好地激发出来,最终对于塑造丰富而舒适的空间有着很大的实用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