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如何让中原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的意见,也就是说中原地区,将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主要发展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这成为了具有人才培养职能的中专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指导思想与课程设置,树立以区域经济为基础,以时尚文化为导向的观念,才能利用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河南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杨虹 《美与时代》2014,(3):16-16
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的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和创意相互结合,并依附于一定的产业载体,生产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4.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心所在,中原文化的发展对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着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名人潘岳不仅容貌俊美,被誉为中华第一美男,而且才华横溢,是西晋文人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作的开创之人。潘岳其名其人其文其貌其孝其官声政绩早已走入千家万户,具有多元价值的潘岳文化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潘岳文化的价值将能够进一步推进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延岩 《美与时代》2023,(12):74-76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艺术界的“热词”。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乡环境的景观艺术,也是彰显城市或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空间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播和再生功能。中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原灿烂的文化宝库,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介入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习俗、节日、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了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传更加有效,促进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文化滋养公共环境,分析中原民俗文化融入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可行路径,使中原民俗文化得到充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城乡建设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地拉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助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将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在农村振兴工作中的地位,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文章就从乡土文化的含义出发深入剖析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对当前我国乡土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乡土传承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化产物,在文明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新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审美观。大学校园的建设不单要实现办学功能,还担负着对校园文化进行传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原书风"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雄强拙厚的书风为共同旨趣的地域书风。文章主要从"中原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缘由、"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的优缺点以及"中原书风"在当代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琛 《美与时代》2023,(8):108-112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布局的加快,国际化发展为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新时代探索新发展的新维度提供了历史机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试分析探索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提出通过实施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国际传播系统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美术(包括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之硕果。文章通过对中国美术史料的分析得出,"中原画风"源自唐宋时期"南北二宗"(1)中的"北方画派",是中原画派或北宗画派的主要创作风格,认为"中原画派"即"北宗画派"的传承,"中原画风"即"北宗画风"的发展。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魏明云 《美与时代》2014,(7):116-117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厚重河南的一个浓缩,承载着河南乃至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坚实基础,更是河南生长、发展的源泉。了解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效用,缕出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系列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毛泽东从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培育农民的现代文化性格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农民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并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使农民文化在现代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既要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又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错误倾向;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心骨。  相似文献   

13.
农村无神论宣传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要策略,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乡风文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帮助农民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农村无神论宣传教育存在着主体性缺失、教育对象难以组织、缺乏有效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复杂等现实困境。因此,农村无神论宣传教育要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宣传教育机制,探索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优化宣传教育环境,力争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契机,把乡村建设和党基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增城乡野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文章主要以增城乡野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美食文化、人文情怀三大模块为代表,研究与探讨乡野文化对地区的影响,通过对增城乡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分析传承与发扬乡野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实施、落实党的十九大农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备战而展开的一场重大国防经济建设。湖北“三线建设”在湖北工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当地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湖北“三线”工业遗产是湖北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各个方面有重要价值。在保护“三线”工业遗产的同时,要坚持再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延续与传承“三线”建设精神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原书风是一种书法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文化方面分四块再谈中原书风。一是中原书风与中原文化。中原书风有广义狭义之分。"二王书风"与古代的中原书风是一脉相承的。二是从中原书风的形成看其特点。中原书风就是把帖派的人文精神和碑派的创造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它是站在古法的立场上,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传承意识。三是对中原书风的当下思考。近30多年来,在河南省书协主席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确立了书法大省地位,正在向书法强省迈进。真正需要我们关心重视的,是70后、 80后、 90后的书家。四是中原书风与文化自信。中原书风要讲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个书家准确把握历史、时代、个人三个方面的基点,从而体现出个性、气质和学养。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原书风,书法家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走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产业是河南省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我们应着力塑造并突出河南省旅游的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向世界推广河南,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将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相融合,在创新特色、保留记忆的视角下为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环境,传承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审美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思想价值、意义和功能。人类学的文化理解对审美教育的启示是:审美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系;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20.
于洋北 《美与时代》2022,(9):118-120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根源于乡村,几千年来,乡村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仅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孕育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文明兴起并兴盛,而农耕文明有萎缩之势。在新时代,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因此,从保护传统村落、重塑耕读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耕文明的传承,同时对城乡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时代意义、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