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起天下第一有名的长联,世人都知晓是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而杜文秀起义建立大理政权所书挂大理钟鼓楼的长联,也是天下最好的长联,因革命失败被毁,鲜为人知。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好就好在完美地歌颂了咸阳王——赛典赤·贝詹思丁的丰功伟绩,才名扬四海,勘称近代长联中最佳品。杜文秀的钟鼓楼长联,更以精当的文字,流畅的笔触,匠心独运地把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融入团结十九个民族攻占58个县呈现出岁月升平。高度颂扬太平天国纵横十个省份对中国历史做出诸多丰功伟绩,也实可勘称近代长联中最佳品。孙、杜的长联,各有千秋。孙的长联,知者甚…  相似文献   

2.
楹联的格式特点之一是灵活不拘,可长可短。过去一般认为昆明大观楼联最长,共180字,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等。其实比大观楼联字数多的联很多,如李大钊挽孙中山联212字,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道观联394字,钟耘舫题四川江津县城楼联竟长达1612字。至于短联,一般则认为是四字、五字联,其实不然,也有短至三字、二字甚至一字的。  相似文献   

3.
一、从大观楼《长联》说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昆明大观楼上,有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它是清代当地的一位失意文人孙髯翁撰述的。作者在“上联”里生动地描绘了五百里滇池“空阔无边”、“翠羽丹霞”的湖光山色,“下联”形象地概括了二千年来云南与中原封建统治的历史,借古讽今,大抒其情:“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绩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法律法规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具有的价值,即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科学的。在庐剧艺术中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鲜活的历史发展的记忆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的折射;二是文化价值:独具特色的民族活化石,不断碰撞的文化原生态;三是艺术审美价值,艺术资源的核心地带,审美创造的不竭之源;四是科技价值,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良性互动,传承发展与科学利用相得益彰。庐剧艺术浸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和科学等多元价值和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段磊 《美与时代》2014,(1):32-32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文字”。这正是对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好的定位。正因为文字的缺席,苗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需求催生了其发达的服饰文化。其中,银饰更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王明新  王毅 《管子学刊》2014,(3):106-109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又通过该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在称谓方面,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依据跨文化比较和文化价值维度,比较汉英社会称谓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宗教等原因。同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两个价值维度,分析两种称谓系统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加深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黎族文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着黎族文化生活的演变,对研究黎族以及当地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文章论述黎族文身的起源、历史变迁、文身类型、审美价值意义,并结合油画艺术探讨创作构思,找寻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申莉 《宗教学研究》2022,(2):180-187
武陵民族走廊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汇聚流动之地,各少数民族既保留有长期传承的原始宗教信仰,又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呈现出丰富的宗教文化样态。本文从武陵民族走廊的宏观视角来考察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元素,将区域和文化两个概念相结合进行文化阐释,这是解析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对研究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对认识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开阔民族学的研究视野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誉美于世。轩辕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卓越的贡献,被尊崇为"五帝之首""百王之先""文明始祖"。黄帝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基,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多元一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人文特质,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可以运用文献史料、考古遗存、神话传说、民俗信俗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文化进行论证之。黄帝文化还是历史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精神文道。国运兴,则文运兴。伟大的时代需要创造伟大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更离不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讲清楚根源于中原的黄帝文化之厚重深邃意涵,对传续和弘扬黄帝始祖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4民族)。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是与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来受到民族学乃至各个社科领域的关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历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后,近几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随之变革,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保存之间的不同冲突。  相似文献   

12.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博工作领域,民族文物是指我国古代和现代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保存流传至今以及考古发掘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遗存和实物资料。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其间存在着一个价值高低问题,而这则对民族文物的保管、研究、展览使用等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根据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对博物馆的民族文物价值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5.
艾德莱斯作为新疆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织物,一直流传至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西部开发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艾德莱斯这一传统艺术的消亡也随之加快。研究艾德莱斯的艺术特征,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为新疆民族艺术传承寻找新的设计方向,提高其艺术价值,是当代设计师应该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8)
<正>引言世界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交融,使西藏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吸引着中外学者,催生出各种不同的关于西藏文化研究的门类,而这些都被认为是藏学研究的分支。在这其中,对藏族历史的研究更是人们在藏学研究中一直重视的领域。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不断发掘新的思想资源和寻找新的历史资料的重要性。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历史资料对于世界历史文化研究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可是,不同民族间交流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现代主义设计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削弱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差异。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需植根民族传统文化。江南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此为研究背景,追溯江南地区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历史,调研江南地区的传统历史街区,研究其对当代建筑审美与功能的影响,对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湖南的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南部,位于怀化最南边。侗家织锦以通道县保存最为完好且一直在生产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色彩丰富,图案繁多。侗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它不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信息。其图腾崇拜、繁衍意识的纹饰特征明显,侗族先民的历史、祖先、战争、迁徙等民族记忆均编织在经纬方寸中。通过对侗锦图腾纹样和背后的故事以及文化内涵解读分析,探索侗锦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主要从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价值偏差及其自身的局限性、民族自尊心与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及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要求三方面探讨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日渐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曦辉  阿列夫 《学海》2022,(4):155-16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化,要么全球经济不断多元化,这需要既往实践的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余下的就是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包容,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多元的文化实现互谅、共容、共存,进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关注价值文化的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旨在对民族过程的政治文化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经济视角阐释民族过程,实现民族文化从互谅、共容,走向融合共存,从而提升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