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其人自幼勤奋好学,为人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被后世仰慕,谥以"文正",其思想智慧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内圣曾国藩讲究修身律己,这是他的大智慧,他以出世之心入世,修身自省,"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了解"势不  相似文献   

2.
王红  李薇 《管子学刊》2005,(3):25-28
晏婴以极忠尽谏闻名,而其劝谏的主要内容便是要齐君效法古之贤君爱民、重民,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描述晏婴的谏诤形象和高超的进谏艺术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与"魂"。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不仅是古圣先贤倡导的做人立世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经》)忠者,德之正也。《说文解字·心部》:"忠,敬也。"本义为严肃认真,尽心尽力。《道德经》十六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相似文献   

4.
朱熹为儒家忠德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他在保持忠德原有内涵的同时,将忠德的内涵扩大为"正人"和"正己"两个方面,并将忠德的范畴拓展为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的个体之忠、家庭之忠、社会之忠、职业之忠和爱国之忠。其当代价值主要有:有利于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和道德智慧;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精神。朱熹的忠德思想对我国现代文化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文化传承中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是与现代性相连,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是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形成于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既非一种历史的简单延续,也非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现,而是社会公众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认同.这一情感认同的对象,便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许应该说是"忠"伦理的长期影响,所以中国民族主义从形成始便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正是意图从"忠"伦理原本意义着手,考察"忠"伦理的演变过程,寻找出中国近代产生的民族主义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颍考叔事迹仅见于《左传》。《左传》未称许颍考叔为"忠",颍考叔的"孝"显示出的"亲亲"之义,在后代经学话语体系里被"尊尊"之义压抑了。史传人物颍考叔在后世民间文学中逐步向"忠孝"两全形象发展。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设置"携鸮进谏"的情节,深化了颍考叔的"孝",而且肯定、褒扬了颍考叔的"忠",但受经学话语的影响,颍考叔的"忠"并不纯粹。现代戏曲《牛脾山》通过改编、虚构,摆脱了不利指责,完全肯定了颍考叔的"忠孝"。"忠孝"两全的颍考叔体现了民间价值观。引导颍考叔由史传人物形象向忠孝两全的民间崇拜偶像转变的关键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颍考叔在民间受到广泛推崇,祭祀不断,一定程度上帮助史传人物形象向民间传播。  相似文献   

7.
画谏的智慧     
正在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进行规劝,希望其改正错误,是所谓"进谏"。从"进谏"的方式上看,有"言谏""书谏""兵谏""尸谏""画谏"等多种形式。所谓"画谏",就是以绘图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故留下许多"画谏"趣闻。  相似文献   

8.
"憧憧往来"在《周易·象传》中的本义是顾往思来主意未定;《远游》、《七谏》等辞赋作品在其中生发出"感遇"情怀;陈子昂《幽州台歌》进一步加深了"往来"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古的文艺主张增添了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朱熹《楚辞集注》则将个人的身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对"往来"的理解。通过对"憧憧往来"的历史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文学的许多思想主题源于上古哲人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后世文学对于先哲思想的接受往往取决于思想本身的阐释空间、思想与时代文化的契合程度以及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哲学思想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力量会借助艺术的形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在后人的理解与阐释中获得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周级三是我的爷爷,他于1890年5月出生于成都,毕业于上海回语大学。他是一位"爱国,忠教,振族,兴学"的先驱。他为了振兴万县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独资创办了万  相似文献   

10.
李群 《管子学刊》2012,(1):104-107,126
靖难之役是明代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儒生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在此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靖难之役中,面对皇权,儒生做出了不同选择:他们或求荣祈贵,或明哲保身,或抗节不屈.方孝孺便是当时儒生抗节不屈的典型代表,他的死对后世儒生以及儒生与皇权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十分精彩传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非常高,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并对后世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曹操起伏跌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其心怀天下的性格特点对其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他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又对乐府诗有所发展。其诗语言质朴,注重反映现实表达自身情感,形成"悲凉沉雄""慷慨而多气"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2.
《说苑·正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吴王想攻打楚国,并宣布:“敢有谏者死。”有个青年侍卫欲谏不敢。最后他找到一个机会,对吴王发表了如下议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黄雀...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之死,不是“尸谏”说、国君赐死说、以自杀斗争说、返本寻根说和不肯同流合污说等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有待干从宗教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深入到屈原灵魂深处作进一步的挖掘。本文认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迷茫和悲愤之下,屈原绝望而死。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南朝士人重孝轻忠,而在鲍照的诗文中,却表现出忠孝并重的思想。鲍照出身低微,他把表现忠心作为建功扬名的手段,同时又包含着对士人传统忠贞品格的认同,以及对君主的责任感。鲍照对孝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生事孝养、死丧归葬等方面。"孝"与"忠"相比似乎略显单薄,这是因为他把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作为孝道的最高表现形式。总之,鲍照的忠孝思想,与他的功名追求有密切联系,同时也表现出对士人传统道德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王成  裴植 《管子学刊》2007,(3):14-18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忠"思想发展史上,《管子》的贡献就在于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为未来"忠=忠君"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据元代文献记载,传说双忠信仰传入广东潮州潮阳县后,暂寄于县城外东山麓东岳庙内,此庙可被视为该信仰的发源地。东岳庙可能创建于宋咸淳间(1265—1274),创建之初可能已在庙内奉祀张巡、许远,后双忠信仰以"玄旌"显灵为由,占据庙旁佛寺,额曰"灵威庙"。后世官绅则反复强调双忠信仰的"忠义"原型,凸显该庙与睢阳双庙的联系,以致其缘起历史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7.
涂可国 《现代哲学》2017,(5):127-134
围绕孟子的责善论,后世学者既有辩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有批评、责难。作为处理父子这一特殊人际关系的学说,孟子的责善论自古以来引起了长久而又广泛的争议和驳难,面临三种合理性挑战:一是己他关系向度的合理性挑战,孟子说的"古者易子而教"并不像他所担忧的那样一定会造成双方关系恶化;二是血亲伦理向度的合理性挑战,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的理念与儒家一贯主张的谏亲理念难以融洽,导致血缘亲情与道德理性难以统一、亲情伦理与社会伦理难以统一;三是孟子的"父子之间不责善"理念因担心直谏、义诤和厉言会损害父子仁爱亲情走向拒绝"父子责善",这与他的仁宅义路观念、与仁义礼智"四德"为人的类特质思想相冲突。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他不但在政治上官至礼部尚书,成为中国书画史上官阶最高者,他的文人画中更饱含禅宗思想,且首次在画论上提出"南北分宗"的见解,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杰出的艺术造诣使他成为晚明书画艺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更是"松江画派"的开创者。他生活的环境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绘画。文章将在结合一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将重点主观解析董其昌的书画艺术风格,以及略微提及其与晚明政治的辩证关系。同时阐述董其昌如何看待书画艺术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又如何运用书画艺术,以书画艺术为媒介去影响自己的仕途。  相似文献   

19.
柳下惠道德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他不仅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而且颇具儒家道德的理想形象。后人总结说:“孝恭慈仁,允德日义,约发亡想,益抑下惠之行也。”(《史记索隐》引《天戴礼记》)他的行为受到了孔子、孟子等的表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成了后人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学者刘逢禄甚至将他与孔子作比,说:“在鲁言鲁,前乎夫子而圣与仁,柳下惠一人而且。”(《论语述何》,见于《皇清经解》)柳下惠生活在春秋前期的鲁国,他的思想深深地打着鲁文化的烙印。欲研究作为儒家文化渊源的鲁文化,探讨…  相似文献   

20.
赵鑫 《天风》2015,(3):53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约公元260年-339年),生于巴勒斯坦。他的著作涉及基督教神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他在早期教会历史、护教、教义等方面的贡献,他也被称为基督教历史之父。优西比乌的希腊文意思是"虔诚之人",起初他在安提阿受教育,后来去了巴勒斯的凯撒利亚,在那里他与潘菲鲁斯相识。潘菲鲁斯是凯撒利亚的长老,后成为优西比乌的老师,对他的影响极大,以至后来有人称他为"潘菲鲁斯的优西比乌"。潘菲鲁斯在戴克里先大迫害时期被捕入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