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版画进入综合性、多元化的时代,民族地域性版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发展变化着,它反映了版画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对本土民族的情感依托。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域性版画努力探索民族特征、地域文化与当代性的相互关系,挖掘本民族及自身地域的有效资源,汲取民族文化内涵发挥版画自身本质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物的名号直接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每一个人名都可以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象征,“小说是人类文化的‘衍生物’被誉为‘人学’”,其描写的人物虽然经过典型化的艺术加工,但仍然切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作者为小说人物选姓命名时总要虑及人物所生活时代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人物肖像画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在命题之下,通常传达着深刻的思想。而油画的象征意义也是各种时代下所有精神的总和与象征,其以写实的风格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变化,其不仅是艺术的象征,也是精神的总和。文章以人物肖像画"外向观"自"内向观"的转变为出发点,着重分析创作者心理因素与社会情感演变的微妙关系,让静止的颜色与形状传递出画外之音。作品中本质的真实表达,正是当下中国最鲜活的面貌与最具个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晶体,体现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伴随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陶瓷艺术是伴随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是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陶瓷艺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一部分,为现代家庭装饰增添特有的情调。  相似文献   

5.
齐国的陶瓷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先齐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特别是极具地域特征的齐国日常生活类陶器与各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建筑陶构件等,都充分体现出豪放与沉稳的双重造型特色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不仅构成了齐国独特的陶瓷文化体系,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后世陶瓷发展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6.
雷锋是一个具体人物,但雷锋事迹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雷锋是社会主义时期优秀人物的典型代表,由此提升出来的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雷锋的个人品质,在雷锋精神中,集蕴着可贵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成分,有社会主义理念和时代的反映,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色,当然也存有人类美德的印记.当今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重建中国社会道德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上下多方位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是中国陶瓷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景德镇陶瓷业收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生产模式由于时代的进步而出现变化,传统的手工艺优秀的因素将会消失殆尽,然而这些是我们优秀陶瓷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是应该被时代传承的。通过对高等教育背景下德镇制瓷手工艺的传承次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由于高等学校教育所引发的传统陶瓷手工艺传承的问题,解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手工艺技术在是中国制瓷文化中地位。  相似文献   

8.
服装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即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来综合反映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认知,现代婚纱作为服装的一种特殊样式,其外在形式在需符合婚礼这一特殊场合的审美需要的同时,其内在文化的显现也极为重要。同时相对应的,对禅宗美学文化在婚纱设计中的把握和欣赏,也需通过对婚纱设计的创新设计来赋予全新的精神内涵,以此来展现现代新娘的独特气韵。因此,此文先对婚纱的发展历程和禅宗美学进行探讨,探索现代婚纱这一融合了中西时尚和审美艺术的服装样式如何在禅宗文化的冲击下进行创新,最终达到样式审美和文化审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注重着装美。着装心态方面的变化,往往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程度,反映出一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趋向及审美心理也不尽相同,其中着装心理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研究和探讨着装心理,是服装设计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曹原 《美与时代》2004,(7):70-71
海报设计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视觉传达形式从产生之日起就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忠实地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反映着人们生活情趣和精神文化追求的品位与方向.我们回首那些优秀的海报作品,就会被其精美的艺术手法折服,被华丽的艺术形式所打动,会在海报记载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生活中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1.
汉魏文献中的“孔子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之际出现的"孔子歌",是我国歌谣文学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托名为孔子创作的歌辞作品,大多基于孔子一生颠簸流离的传道生涯而作。它们一方面表现出伪托者对孔子、儒家文化以及当时时代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反映了儒家精神理念对中古社会及其文化背景的历史影响。"孔子歌"对于认识我国古代歌谣的某些发展、变化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融合在北宋时期大致成型,而到了明代以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佛教而言,则表现为与世俗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这当然会改变对于佛教造像的审美意识。明代佛教陶瓷雕塑所呈现的美学特色就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影响,表现出这种审美意识的变化。陶瓷雕塑是我国最早的传统工艺之一。据考古发现,陶瓷雕塑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技术不断完善,陶瓷雕塑的审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到明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的生存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标准及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形成的因素与背景下,已不能满足于原来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把生活品质提高到追求艺术欣赏与文化的追随上。陶瓷壁画具有艺术与文化的双重感染力,它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文化特征,恰好符合了现代人崇尚艺术、文化的大众理念,从而得到了大众人群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以对原典的解释的方式展开的,但尽管如此,这种发展仍然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两点:其一是解释者所处时代的影响。虽然每个时代的解释者都以为自己的解释是符合原典的,但实质上是根于时代的。其二是解释者所处地方的影响。后者在浙江文化的发展中尤为明显,浙江文化正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代,浙江文化在思想的层  相似文献   

15.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的基石,因此为后世研究者特别关注,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识有很大差异。最典型的是汉代的赵岐、宋朝的朱熹以及日本江户时代学者伊藤仁斋。此三人虽有前后承继关系,却更突出地体现了不同背景下的三种解读方式。赵岐代表了经学思潮下的伦理解读,朱熹代表了理学思潮下的哲学思考,伊藤仁斋代表了异域文化视野下的政治教化期待。这三种解读方式反映了儒学在历史中的变化,也反映了其在不同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有基底的,它源于底层,底层人物所经历的悲与喜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其中也包含着深厚的艺术底蕴。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底层电影制作成本较低,不像传统电影那样过度包装人物角色,表现的是底层人群最真实的窘迫生活,揭露被遮蔽的社会一角。底层电影多采用纪实风格来拍摄,使画面充满真实感,带给观众逼真的生活视听感,这也成为了底层电影的一种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17.
人文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演变成为了文化,这使文化具有着较为深沉的审美意蕴与绵延不断的生命动力。随着当今时代科技与社会观念的提高与改变,我国传统的文字艺术---书法被归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象征。在新的发展时代中,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而开放的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书法艺术要想得以传承和发扬,就需要融入现代社会的节奏中去,并不断对自身结构进行更新,加快书法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在新的时代面前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园林艺术是财富积累的反映、社会文明的标志,还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映朝代的兴衰。园林艺术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不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差万别。带着浓郁东方特色的儒道文化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就建筑物场所的特质,探析儒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意境趣味。  相似文献   

19.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20.
高鸣 《学海》2007,(6):188-190
网络与文化艺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固有的文化发展形态,而且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网络文化对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文化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使校园文化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