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湘西少数民族“农家乐”为背景,通过将“农家乐”的企业形象设计与当地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民风民情、建筑风格等融合,探索少数民族特色“农家乐”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品牌形象设计,从而提高湘西少数民族特色“农家乐”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乡村农家乐根植于农村,主要服务于城市人群,成为近年来乡村建设的热点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乡村农庄发展后劲不足,建设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现以四川成都三圣乡大榆农家乐为例,通过统筹消费者需求和当地具体情况,以使相关人员更好地通过艺术设计改造旧有建筑外貌及周边环境,并新建娱乐设施以建设新时代多功能的农家乐,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将艺术设计融入乡村民居建设,有利于农庄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苏南村庄领袖的权威是一种由基于为村庄共同体带来福利的报偿性权威、基于上级任命获得的法理权威和基于个人人格和道德威望的魅力型权威共同组成的"复合型权威"。这一权威的延续,必须基于村庄领袖作为"经济能人"对村庄发展作出的持续贡献和作为"道德楷模"对村庄福利的慷慨回报。在此基础上,村庄领袖的政治权威可以自然获得并不断巩固。相反,一旦失去这两种权威基础,村庄领袖的双重角色则会自然中断。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已成为“五级三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定位和编制内容也发生了较大转变。现阶段,村庄规划既要满足乡村振兴及“多规合一”的要求,又要切实满足村庄实际发展的需要。基于此,通过解析空间规划改革对村庄规划的影响,提出空间改革语境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以水牛赵村庄规划编制为案例,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对现阶段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人口流动对村级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雪峰 《学海》2002,(1):16-19
人口流动产生了人口流出的村庄和人口流入的村庄 ,这两类村庄因为人口流动的方向不同 ,而具有十分不同的特征。一般情况下 ,人口流入村庄较人口流出村庄更容易建立村庄共同体意识和对村庄未来生活的稳定预期 ,从而更容易建构起村庄的历史感。这就构成了人口流入村庄较人口流出村庄优越的村级治理基础 ,村民自治这一试图内生获得村庄秩序的制度安排也就更容易在人口流入村庄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景观迎来了建设的新时期。乡村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协调和建立统一的城乡体系,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沿袭现有的村庄肌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人性化景观布局的,结合村庄特色产业和现代生态打造环境节点,设计形式、色彩和空间符合乡村田园风光特征,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建设更美好的乡村。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时代大背景,通过对河南省一个村庄基督教有所发展但仍处边缘、并且由于基督徒的原因村庄不同群体产生隔阂的现状之描述,初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并通过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关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督教只是村庄多元文化体系中无足轻重的一环,基督教在内地农村的社会功能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呈现了浙西天主教村落中的一个主要村庄——麻蓬村的天主教信仰在历史中的来源,进入乡土社会之后与周围村庄发生的文化冲突,在嵌入过程中的传播方式与细节调整,以及目前的发展与变化。麻蓬天主教信仰在历史中的植入依托了传统的宗族组织,并在植入过程中形成了血缘性的情感认同。今日村庄中的宗教氛围正逐渐淡化,这既是由于教会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功能被逐渐替代,更是由于人口流动和经济分化过程中村民的日益理性化。  相似文献   

9.
贾大猛  张正河 《学海》2006,(5):28-33
通过对吉林省梨树县百信农民合作社的实地调查,笔者对农民合作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组织功能和组织文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以经济关系联合起来的农民在成为合作社的社员以后,并没有改变其村民的身份,这就出现了一个主体两种身份的局面,势必会把合作社和村庄治理挂起钩来;合作社的发展会对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村庄治理产生一些示范效应,并可能对村庄体制内组织功能产生一些替代。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伦理价值追求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的良性实施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实现和谐安定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村民自治应当依据自治的原则和规范,形成自身的伦理规范与约束机制,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最终达到维系乡村伦理秩序和谐之目的.顺利实现村民的自治伦理价值追求与乡村的稳定有序应正视多重现实困境.如,村民与村庄关系的不协调,村民与自由和秩序的冲突矛盾存在,最后导致村庄无法达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超越村民自治伦理价值追求困境的根本路径,在于从发展集体经济、依从基层法治、均衡分配利益、加快村民教育四个层面最终达到村民与村庄、自由与秩序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实现四者的彼此结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村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开。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她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从村庄东边掠过的凉风让母亲神清气爽,而道路两旁盛开的野菊花,则让年轻的母亲欢喜不已。但很快,贫穷而闭塞的村庄  相似文献   

12.
正埃里克经常听顾客抱怨:自助餐厅提供的蔬菜倒是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蔬菜不够新鲜。餐厅购得的蔬菜,多是农场隔天采下来的。这时,就有顾客接腔:"要想吃新鲜蔬菜并不难,去乡下的农家乐就可以了!在那里,顾客在自采自摘中既可以品味到劳动的快乐又可以吃到放心的新鲜蔬菜。""这个主意好!但为吃一顿新鲜的饭菜,专程跑一趟乡下觉得不划算。"如果将自助餐的"便利"和农家乐的"新鲜"做一个"契合"——将菜园搬进餐厅,这或许是个好主意,埃里克想。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好莱坞,到哪里弄一块空园子呢?不能"横"向发展,埃里克开始寻找垂直花圃的种植法。  相似文献   

13.
一张壁虎皮     
我工作的地方在太行山东麓浊漳河的北岸,村庄建在山崖之上,背靠鹰嘴岩,脚临漳河水。村前一条笔直的马路,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汇地界。马路的外边,有一株千年古柏,枝繁叶茂,翠绿幽深,亭亭如盖。临河仰视,石岩古柏,云雾蒸腾,半天之上,村庄隐隐,车水马龙;倚树俯瞰,绿草如茵,漳河如黛,磐石如林,峰回路转,流水涓涓。村庄原是普通山庄,古柏给村庄带来了文化的意韵,这村庄便有了历史和来头,引来不少无病呻吟的文人墨客。2002年,上海一家采风杂志社刊登出千年古柏摇曳风姿,又配了一篇典故介绍,说古柏如何效法槐荫树,为村庄里的董永们牵线作媒;…  相似文献   

14.
正炊烟,是乡村生气的标志,也是乡村最原始最古朴的一道风景。它因村庄而诞生,村庄因它而美丽,它为村庄增添了生机和灵气,是一条富有感情的精灵,珍藏着村庄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它久久地飘散在岁月深处。我老家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庄,它沿河而建,傍河而居,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由燃料产生的炊  相似文献   

15.
刘昂 《道德与文明》2021,(1):137-14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乡村治理以村庄干部为主力,以政策法规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村民主体价值彰显不足,"地方性道德知识"难以凸显,伦理道德约束不断弱化.从"个体—社会—国家"三维视角分析,这些现象主要受小农伦理的延续、村庄伦理共同体的式微、现代国家建构的伦理诉求等因素影响.为此,要从主体、机制、目标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村庄公共道德平台、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追求村民美好生活,以此增强村庄内生动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村庄善治.  相似文献   

16.
辽西村庄     
辽西的丘陵苍苍莽莽,绵绵不绝。在群山的脚下,在山间的盆地上,生长着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村庄。村庄树多,夏天,远远望去,村庄就是一片树林,翠色浓郁,那里不时传出鸡鸣狗吠声,你才会认定那是一个村庄。  相似文献   

17.
村庄的性格     
正哪个村庄出来的人,必然有那个村庄的脾气和性格,这跟孩子和父母相像是一个道理。村庄是人造出来的,而且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工夫,天长日久,慢慢受了人的影响,随了人的脾性。这时,村庄是像人。待到脾气和性格定了型,又反过来影响了人,这时,是人像村庄。类似于锄头,人在制作锄头的时候,轻重,长短,头的大小,把的粗细,要不要弯度,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初用是不顺手的,得磨合,得调  相似文献   

18.
正小时候,炊烟是村庄的魂。我一直认为,炊烟升起的时候,那是一个村庄最温暖的季节。在乡野玩耍的孩子,在大杨树下扎堆的人们,在田里锄禾的父辈,下班的工人,他们踩着缕缕炊烟,唱着民间小曲,欣欣然地涌回村庄。此刻的村庄活在唐诗宋词的炊烟里,活在父亲的喇叭烟上,活在女人恬静的眸子中,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湿地环境有益于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帮助调节气候、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但随着人类营造活动的开展,更多的原生湿地与人类社会相互接壤,原有的生态循环断裂。面对人类社会的大面积扩展,原生湿地已然失去了竞争能力,被农田、堤坝、村庄、城市等取而代之。此时,不论是单方面依赖自然循环的原生湿地还是依靠人工设备运转的人工湿地都难以使湿地维持长期稳定的状态。针对湿地开发的需求,建立起保护机制的同时、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运用湿地资源,将对中国未来城市发展以及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1)
从人口、就业和经济的角度看,村庄、乡土在今天的中国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中国会不会步欧美后尘,走一条乡村消失的现代化之路?本文基于对东中西部三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刻画了"空心村""家属区"和"产业村"这三种变化中的村庄类型,并就乡土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