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建设之风愈发蓬勃。但从创作层面而言,多数公众艺术作品却如“无根之水”,更有甚者仅是简单复制。通过从公共艺术的属性研究出发,提出了公共艺术应具有传播性、城市性、公众性三层具象属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个层面上的创作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贡献出一份切实的实践指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万炜 《美与时代》2013,(11):112-113
公共艺术在当代已逐渐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产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观念,观念在形式之前;然而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公共艺术作品需要有普遍的公共精神,需要有公众的接受与参与。因此,观念与形式的问题是公共艺术创作中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中公共图书馆形象需要突出人文关怀和精诚敬业精神,公共图书馆可从建筑形象、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技术应用、馆员服务五方面来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4.
潘明歌 《美与时代》2003,(10):15-16
形式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艺术品美的源泉和美的生长地,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过程既是内容追寻形式的过程,也是形式创造内容的过程,形式使内容得以物化和显现。  相似文献   

5.
尼采在《看,这个人》一书中指出,"对于一个本能上健康的人,疾病反而是生命有力的刺激。于是我便以这种态度来看我长时期的病痛:这似乎使我发现重新的生命,我的自我也包括在内。"弗里达·卡洛自18岁时的车祸后一共经历了大大小小32场手术,长期的病痛和治疗让她长年卧床,绘画不仅仅是她打发时间的良好消遣,更是她用来自我表达的途径。弗里达在绘画上的成就斐然,被誉为墨西哥国宝级画家,同时被女权主义运动奉为先锋人物,她在生理、心理上的抗争精神给后人以无限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内的科学方法论,是启发指导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创作思路。公共艺术不再是传统的装饰、壁画艺术、雕塑艺术,而是转向了一种有广泛社会内涵的公共性视角。文章论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介入给我们一个启迪,这种社会调查方法的使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再单一和平面化。  相似文献   

7.
梅康钧 《天风》2007,(3):24-25
教会在公共医疗服务中“拾遗补缺”式的服务和方式,就是为让更多的人群享受爱与帮扶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恰恰是除了公共政策外,社会各界从自身角度出发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信任:概念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一种与未知领域的行动相联系的信念,而公共信任是公共生活特有的一种信任。公共信任有两大特性:其一,公共信任是一种普遍信任,即对一般他人的信任,还包含了制度信任的内容;其二,公共信任是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利益博弈,具有策略价值,同时也是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品性。这两大特性是深刻认识并解决当前社会"信任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的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市进一步深入发展革新。经济与科技带来了历史化物质革新,只全力发展城市经济而不顾文化的发展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阶段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和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优势,紧密贴合魅力中国、文明中国的发展方向,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必须通过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将艺术充分融入城市生活,构建兼具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历史人文深厚积淀的城市精神。城市绿道、车站、城市书房、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地方均能够为公共艺术提供良好的生根发展土壤。提升城市文化元素的整体覆盖,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城市从公共艺术中逐步提升文化意识形态、审美生态化文化空间构建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城市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民间美术创作之中,存在着一个最基础的共性,即所有的主题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以及人类对一切美好的向往。民间美术艺人经过长期实践的总结,筛选出一些固定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寓意。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民间美术通常以原生态的形式来表达人们主观内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看法。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的题材越来越注重于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的润泽,因此,经常会借鉴民间美术的主题,利用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美好的寓意,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艺术已经逐渐成为涉及现代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美学等的综合学科,艺术不仅仅在于单纯以纪实艺术功能创作为主,而是渐渐地转向了以一种表现当代艺术家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念和思想观念的语言。因此,文章基于非常态心理审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产主要是指通过出版、创作、演出以及其它媒介进入消费领域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生产的价值取向中,是否应该追求交换价值,目前仍有分歧,表现为:一、文化生产者追求交换价值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性。文化生产的...  相似文献   

13.
油画人体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欧洲美术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章。人体作为世间完美的审美对象,一直是艺术家所表现的主角,因为人体的结构美、色彩美、造型美是所有美的集中体现。而油画的创作表现是充满积极性和劳动性的过程,是通过个人的艺术语言概括地表现出对生活对艺术的认识,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后工业社会到来之际,面对科技发展的新高潮,特别是电脑的冲击波,油画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视觉艺术将如何面对?本文论述了电脑美术与油画艺术的现今关系,强调电脑美术无须向哪个艺术门类靠拢或模仿,而油画艺术创作也将因电脑美术的参与而开辟一个新领域,电脑美术是油画艺术创作的一个完美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创新体系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孝清  张卫 《学海》2005,(3):152-155
先进文化发展之源在于创新,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本文从文化创新体系所包括的内涵入手,阐释了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体制及机制创新、文化政策创新等文化的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指出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6,(3):63-69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乡村秩序重建的重大议题。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带来村庄公共文化的圈层化发展,农村社区出现价值异化和底层个体化闲暇的新特征。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土生土长的内生文化被错误定位而难以发挥现代性活力,政府与市场推动的输入型文化则存在时空错位的矛盾冲突。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发生的结构基础与供给模式的双重考察,提出以纵向阶层互动式的多元组织为载体,村庄精英为承接主体,内在文化基因与外部输入资源相互联动的文化再造新模式,旨在以乡村本位的视角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乡村秩序重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过程中,我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西方国家存有差距。目前,制度是制约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制度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保障,文化则是公共艺术的灵魂。一套好的制度可以吸引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创作,催生出高质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制度与文化的并重,无疑是发展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公共雕塑是城市文化的显现,积聚了年代感、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与形象。公共雕塑不仅仅可以让公共区域内部的景观设计更加别致,也可以让城市规划更为规范,体现出城市精神人文气息,符合城市民众的审美需求,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因此文章以部分城市为案例对公共雕塑中的地域文化还有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分析研究,争取能够给相关学习者带去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兆琦 《管子学刊》2004,3(2):36-39
齐鲁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孔子与儒学产生于鲁,稷下学宫出现于齐。仅此而论,将齐鲁文化引入素质教育就有完全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了。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齐鲁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建立起一个齐鲁文化与德育,齐鲁文化与智育,齐鲁文化与体育,齐鲁文化与美育,齐鲁文化与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座标系出来。目前,齐鲁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各自研究均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将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进行一体化的研究,至目前为止尚无人深入地来做。如果把宝贵的齐鲁文化资源应用于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去,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