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提出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与城市的差距也相对缩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文章在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的背景下,以现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农村"文化墙"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种文化现象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限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关于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中原经济发展的机遇。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在党的十八大中胡主席明确提出: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发展文化产业不只是经济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在今天的中原文化大发展的前提下,改进艺术教育方法和调整课程体系,更好的为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做出服务,教育是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原民间玩具是中原人民的智慧结晶,与中原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研究中原文化的重要依据。以中原民间玩具的保护和传承为出发点,研究其文化背景、造型特点、表现形式,运用现代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结合现代设计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探讨中原民间玩具扁平化图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加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环境,实现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文化符号,完成文化之间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中原佛教文化资源有效转换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如何让中原佛教文化发挥特有的号召力、说服力和吸引力,使之在"一带一路"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绽放光彩,通过对中原佛教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其佛教文化价值的深入调查研究,有利于将历史建筑风貌与当代人文景观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其整体重建、保护和利用开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的家族文化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了解近代农村家族文化的发展及变迁历程,以此来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打好基础。本文探讨了家族和家族文化的含义,分析了近代农村家族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农村家族文化,扬长避短,以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地铁站在设计时不仅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还借助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等更深层次地表现和传播了地铁站所承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理念。基于此,郑州地铁在文化主题的设定、空间界面的设计、公共艺术墙的设计等方面有意识地体现了一定的中原文化,但现仍处于学习、摸索和尝试阶段。中原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远影响,这些都是郑州地铁空间设计中的文化优势,因此从中原特色文化这一新角度去研究、探索郑州地铁交通的内部空间设计,对建设具有中原特色文化的地铁站内部空间、宣传中原历史文化、推动文化强省的战略实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河南新农村住宅普遍存在着建筑装饰元素贫乏、风格混乱、脱离功能需求等问题,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漠视和破坏了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事实上,河南民居建筑装饰受优越地理位置、便利交通、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商业活动繁荣的影响,呈现出装饰纹样丰富、华丽与朴实共存、灰塑的应用独特、重视门的装饰等特点。只有从传统民居中探索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使新农村住宅既能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能表现现代农村的"新"气象,为新农村住宅设计建设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景观设计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新农村景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传承并创新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文章以新农村发展为背景,探讨中国地域文化下的新农村景观设计,分析解读地域文化特色特征及其价值,并对其中的景观小品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将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相融合,在创新特色、保留记忆的视角下为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环境,传承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琛 《美与时代》2023,(8):108-112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布局的加快,国际化发展为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新时代探索新发展的新维度提供了历史机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试分析探索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提出通过实施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国际传播系统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原书风是一种书法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文化方面分四块再谈中原书风。一是中原书风与中原文化。中原书风有广义狭义之分。"二王书风"与古代的中原书风是一脉相承的。二是从中原书风的形成看其特点。中原书风就是把帖派的人文精神和碑派的创造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它是站在古法的立场上,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传承意识。三是对中原书风的当下思考。近30多年来,在河南省书协主席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确立了书法大省地位,正在向书法强省迈进。真正需要我们关心重视的,是70后、 80后、 90后的书家。四是中原书风与文化自信。中原书风要讲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个书家准确把握历史、时代、个人三个方面的基点,从而体现出个性、气质和学养。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原书风,书法家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走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06,(6)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突破罗雪中彭栋梁(2·5)文化传统与政治文明发展吴自斌(2·10)市场逻辑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建构张传平(2·15)建设新农村专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卞敏(4·5)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河南当代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很多小说在当代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长篇小说<羊的门>所描绘的呼家堡四十年的社会风貌,既是现代中原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中原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高度浓缩.在呼家堡这一世界里,极其鲜明地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质.一方面是专制文化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地施虐,一方面是受虐中毒而不自觉、个人意识泯灭、煮豆燃萁、人人自危.作品由此挖掘出孕育千载的中原传统文化骨髓,展现了作家对中原历史与文化,对中原民众性格刻骨铭心的反思.哀悯、愤懑、困惑、批判,组成了作家复杂而凝重的文化感情交响曲.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社会规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变迁的内涵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或行为动机问题,根本的还在于要努力创建以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政治生活规范,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生活规范,以道德文明、幸福和谐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规范,用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来支撑和引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现阶段黄山区庄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实现徽式建筑要素与现代建设要素的结合,在现代房屋建设中,突出传统建设文化的精华,这需要深入了解徽式建筑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实现徽式建筑特质的展现,这是现阶段黄山区庄里新农村建筑空间设计的关键点。下文以安徽市黄山区庄里新农村的建筑建设形势展开分析,旨在结合徽式建筑要素并应用新型的建设理念,推动黄山区庄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土植物景观营造是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乡土植物应用于新农村景观建设中,不仅保护了当地乡土景观文化,同时也推动了新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衡阳新农村植物景观营造应当基于当地地域特色,理性分析当地民族特色以及人文风俗。而乡土植物景观的重塑,不仅能使农村具有独特的乡土风貌、景观资源得以传承,同时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摆脱模仿城市景观营造模式,建立乡土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美术(包括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之硕果。文章通过对中国美术史料的分析得出,"中原画风"源自唐宋时期"南北二宗"(1)中的"北方画派",是中原画派或北宗画派的主要创作风格,认为"中原画派"即"北宗画派"的传承,"中原画风"即"北宗画风"的发展。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心所在,中原文化的发展对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着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名人潘岳不仅容貌俊美,被誉为中华第一美男,而且才华横溢,是西晋文人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作的开创之人。潘岳其名其人其文其貌其孝其官声政绩早已走入千家万户,具有多元价值的潘岳文化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潘岳文化的价值将能够进一步推进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指导思想与课程设置,树立以区域经济为基础,以时尚文化为导向的观念,才能利用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河南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延岩 《美与时代》2023,(12):74-76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艺术界的“热词”。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乡环境的景观艺术,也是彰显城市或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空间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播和再生功能。中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原灿烂的文化宝库,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介入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习俗、节日、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了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传更加有效,促进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文化滋养公共环境,分析中原民俗文化融入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可行路径,使中原民俗文化得到充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