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起源的三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起源问题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也是伦理学史上争议颇多的问题。目前 ,国内学术界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阐释的 ,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无庸置疑 ,这种观点抓住了人类道德起源的关键环节 ,揭示了人类道德起源最为根本的方面。但细究起来 ,这种阐释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其一 ,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物学考察 ,未看到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本能乃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 ;其二 ,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源的心理学考察 ,未揭示人类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所以 ,我们认为 ,要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人类道德的起源必…  相似文献   

2.
略论原始思维与道德起源孙树平意识是道德发生的主体前提。它在道德发生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意识(非道德意识)的产生早于道德的发生,无论从人类个体来看还是从人类整体来看都是如此。意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一经产生便不是消极地被动...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起源问题是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人类历史的第一章。最近发表的毛主席的词:《贺新郎·读史》的第一句就是“人猿相揖别”。这里我们就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由此提出的新问题,特别是有关哲学的问题,以及当前国外人类起源研究中的新动向,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完整性"开始成为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人们常常通过"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描述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那种无法借助原有伦理学概念进行充分说明的伤害。物种完整性是"完整性"概念最核心的含义,为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保护人类物种完整性与保护人权共同被视为尊重人的尊严的道德要求。人类物种完整性所具有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人权理论得到清楚论证。人类物种完整性的道德意义,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新技术可能持有的立场,也决定了我们对于权利、尊严和道德地位等重要概念的理解。我们能否为"所有人类物种成员平等拥有道德地位"这一观念作出成功论证,也取决于人类物种完整性能否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5.
普遍道德语法是当前在西方道德心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它将道德与语言类比,试图用类似于研究语言的概念和模式来描述道德知识的本质与起源,解答人类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问题.由于道德与语言不完全相似,普遍道德语法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但仍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研究道德能力的有效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模拟公共物品两难困境范式,以初中生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道德惩罚和关系惩罚对不同性别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惩罚条件下初中生的合作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惩罚条件,但当惩罚撤除后只有关系惩罚条件下的效应还存在;(2)初中女生在两种惩罚条件下的合作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惩罚条件,而男生只在关系惩罚条件下出现该情况;(3)亲社会取向与亲自我取向初中生在两种惩罚阶段均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水平,但在惩罚撤除后,只有亲社会取向者保持了高合作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关系惩罚的作用较为持久,且对男生的影响更为突出,不过两种惩罚在亲社会取向者身上均显现出延后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类起源有多种原因,无论是“劳动创造人”还是“突变创造了人”,都是片面的.人类起源一方面表现为作为人这个物种的特殊的形态生理机制的产生;另一方面在群体水平,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诞生。人类在其产生之初,主要受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羞"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羞"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从人类"羞"现象的起源来看,存在着惩罚论、先天论、立法论等不同看法,对于"羞"的起源看法不同,人们对"羞"的认识与判断就会截然不同。人类"羞"的情绪或情感并不总具有道德意涵,不同学说对"羞"的界定不同,因而"羞"的意义就不同。"羞"的面相与类型比较丰富,不具伦理价值的"羞"有时具有其他价值。"羞"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值得肯定,但人类并非所有的"羞"都具有积极价值,对人类尊严与权利的贬损而导致的负面之"羞"则需要杜绝。从起源论上讨论"羞"是为了打破"羞"仅与伦理相关的刻板印象,进而为真正具有伦理价值的"羞"提供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王海明 《现代哲学》2004,(1):105-110
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自身,不可能是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为了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是为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我们对犯罪问题所采取的人道主义方法是否行之有效?如果人性本善,就应使之恢复过来;但要是人性本恶,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惩罚。杰佛逊主张人性本善,汉密尔顿则持相反的观点。善与恶的对立可以归因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对于这一冲突的起源及性质,人们尚未给予科学的阐明。其实,世界上一切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无一不是发端于此。如果对这一根本冲突的起源及性质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想去改善社会,去作出政治决策,去对人类的各种问题作出道德裁决,那就无异于一个人不懂解剖学和生理学就去开  相似文献   

11.
一,恩格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劳动创造人”的思想? 长期以来,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因此,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从对恩格斯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从解决人类起源问题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这一论断能够而且已经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以前  相似文献   

12.
王甦  任仁眉 《心理学报》1961,6(2):11-23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在現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对存在的关系問題,它如何解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界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物貭长期发展的結果,是派生的。因此,研究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对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論,它涉及到广泛的科学领域,只有在馬克思主义指导下,心理学联合人类学、考古学、語言学、历史学以及其它許多学科,进行綜合性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现代科学对于这个問題已经积累了相当重要的資料和科学論据。  相似文献   

13.
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要点之一是“公正”是个体道德思维的唯一取向。吉利根对此提出责疑,指出其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并从对已有研究材料、伦理哲学文献的考察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指出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着“公正”和“关怀”两种道德取向及其与性别的关系。这是对已有理论的重大修正,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1):93-101
合作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具有与治理复杂公共事务相应的治理能力,而道德能力则是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后工业社会复杂性的日益增长以及服务关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在地要求唤醒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在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时,要有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及道德行动能力。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必须通过制度重构来实现,这即是说,通过道德的制度设置使得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及道德感得以唤醒,并成为其普遍的行动范式,这就要通过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而制度重构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是一个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同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主要有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特质取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和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社会认知取向以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揭示了个体内部动态的心理过程。未来的道德人格研究要强调两类取向的结合,加强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人们对人类和智能机器在个人\非个人道德困境下的道德判断。结果发现,(1)非个人道德困境下,人们对智能机器和人采用相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对其期望行为及实际行为的道德评价(责备度、许可度、正确性)完全相同。(2)个人道德困境下,人们对智能机器和人采用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相比于人类,有更多人希望智能机器做出功利主义取向行为,对其功利主义行为的道德评价也更高。  相似文献   

17.
刘华 《伦理学研究》2006,(2):107-108
胡潇教授的学术专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沃野里潜心耕耘多年,奉献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项丰硕成果。这本近46万字的煌煌大作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作者的思想经纬和学术建构:一是以“理性的滥觞”为篇名,全面勾勒了人类意识的起源及其理性智慧的发展流变;二是以“心灵索引”为篇名,展示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经历以及作者对此的评析与新见;三是以“意识形态的认知”为篇名,阐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诸方面及其生成的意识形态各门类反映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认识机理。全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从道德失调的观点出发探讨了目标取向、道德认同、道德推脱与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反社会行为的关系.198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了本研究并完成了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问卷、道德推脱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和运动中的反社会行为问卷.分析发现,任务取向减少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但是自我取向增加了他们的反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在自我取向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较低的道德认同增加了自我取向的运动员的道德推脱,并由此提高其反社会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刘丽,韩向明,辛志勇,陈素芳(山西大学教育系)1前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根(C.Giligan)提出,人类社会和个体一直存在着“公正”、“关怀”两种不同取向的道德价值’ITll公正取向的道德价值观重视的是:适应于客观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环境伦理学将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赋予动物与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这种扩展是否有效,能否具有实际的伦理意义,引起诸多争议。本文在分析"道德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尝试从人类的道德感出发来说明动物如何拥有道德地位,以及拥有何种道德地位;同时指出日常生活中三种不同镜像的道德要求,并阐释在道德共同体中人类应当履行基于严格而谨慎的镜像要求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