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佛教约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洱海区域,到公元9世纪中叶在南诏就已十分兴盛。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在白族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晚期。到明末清初,火葬风俗在白族地区日渐衰微,为土葬所代替。唐初洱海区域的白族先民多为土葬。唐贞观二十年(648)梁建方出兵西洱河,其《西洱河风土记》记载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时说"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又樊绰  相似文献   

2.
《南诏图传》"西洱河图"是反映南诏大理国洱海神信仰的图像,图中主要描绘了蛇、鱼、螺三种动物。图中的双蛇与西南地区原有的蛇崇拜有关,至南诏大理国时期,蛇逐渐变为可以依靠本主和佛教信仰来克制的对象。图中的洱海神主神为鱼、螺二神,鱼神的白头、顶轮特征显示了其与白氐、白蛮的尚白传统和月亮崇拜的密切联系;螺神的白海螺外型则是受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影响的结果。洱海神信仰在南诏大理国的持续兴盛与白蛮群体的影响力,以及洱海周边地区的重要地位等有关。杨干贞补续西洱河图的目的正在于利用洱海神信仰来凝聚白蛮大姓,增强政权核心统治区域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的大理是南诏、大理国等六个王朝和政权五百多年的京畿之地,是11世纪世界十四座大城市之一和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自汉代传人云南洱海地区的易学对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宗教教育、建筑规划、城市布局、艺术创作等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作者对南诏、大理国都城的系统研究,从王都的选址、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格式与风格等方面来论述易学运用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王朝都城建设和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理在云南省西部,东距昆明的四百余公里,为滇西交通孔道,也是著名的古战场。城西依点苍山,城东滨洱海,风光秀丽。作为“边地”,大理在汉代已经有名,赫然载于史书。当时为益州郡地,置叶榆县。唐代中叶,南诏蒙氏自立为南诏国,并建都大理。五代后晋时,段氏继蒙氏之后建大理国,亦建都于此。元时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建云南省,改大理为太和,属大理府。清咸丰六年(1856),以杜文秀为首  相似文献   

5.
大理——东方的日内瓦。这里风景如画,洱海风景名胜区的苍山丽景、洱海丽景、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高原明珠、洱海公园、天镜阁、金梭岛、感通大索道、观音塘、清碧溪、小普陀、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独具特色,风、花、雪、月四绝更是闻名于世。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有13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18万,其中白族有130万,是全国惟一的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内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纵横交错,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建筑为青一色的青瓦屋面,鹅卵石垒砌墙壁,十分的古朴、别致。全城清新湿润,一尘不…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白族地区后,对白族的民俗产生了巨深入、持久的影响,使白族吸收了佛教文化,加速本文拟从姓名、节日、葬俗及崇法 一、佛教密宗对白族命名制度的影响白族从无姓到有姓,从少数上层人物有姓到多数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唐代南诏初期起流行冠姓双一直到明末。所不同的是密宗传入前,人名中没如《南诏德化碑》上载的“大军将王琮罗铎”、“大总管段旋忙凑”等都没有佛号。但是,到了大理国以后,白族的姓名中大量的夹进了佛号。(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在记述大理国人到广西横山卖马换书时说:“乾道癸巳冬,忽有大理国人李观音得、董六斤…  相似文献   

7.
大理——东方的日内瓦。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有13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18万,其中白族有130万,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这里地形独特,具有高原湖泊盆地和横断山脉纵谷两大地貌,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气温十五摄氏度。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考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古为昆弥(昆明)国,秦为滇国地,西汉建有云南(祥云)、叶榆(今大理市)等县,唐宋时期的南诏国、大理国共500多年时间曾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康熙年间御赐大理为“文献名邦”。“南方丝绸之路”和“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交汇于此,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为一千年前全球十四大城市之一。“大理”一名就是“宋大理国”的沿袭,意为大治大理。  相似文献   

8.
南诏大理国时期梵僧的传教活动,予南诏大理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以深刻影响。论文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视野,对南诏大理国观音显化故事中的梵僧,云南地方志及石刻资料所见的梵僧,南诏大理国梵僧传教的社会记忆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云南地方史志梵僧行化的记载,是梵僧传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真实。南诏大理国梵僧阿吒力的种种神异事迹,折射反映梵僧的社会影响与民间的集体记忆,来自天竺的梵僧沿南方丝绸之路传教,促成了密宗色彩的阿吒力教的流行,书写了西南边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9.
大理佛教漫谈王锋位于我国云南省西部的大理,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主要聚居区。大理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尤其是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向来闻名海内外。1982年,大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  相似文献   

10.
崔颖 《美与时代》2014,(4):17-17
大理处于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口,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大理所遗留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密集和杰出的一个区域。唐代中期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并成为南诏国的国教,佛教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自此成为大理地区盛行的宗教,佛教建筑盛行。大理佛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崇圣寺。以崇圣寺为例来介绍大理古城的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11.
何俊伟 《法音》2004,(4):27-30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译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传入大理地区。开元二年(714)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经各个时期的求经、赠经和购经,使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与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一、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体系形成的原因1、汉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大理自南诏始就推崇儒学。《全唐文》卷八十…  相似文献   

12.
大理白族地区的景观和中国传统的景观一致,是以建筑为主的传统景观模式。当地的景观是一种自发与半自发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的景观,这种没有设计师设计的景观,却很好地保存了一种淳朴的自然形态,与当地独特的人文艺术融为一体。这种自然天成的构成,不矫情不做作,充满了灵性,其丰富的内涵,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很多重要的启示作用。不管是在城市景观还是庭院景观,白族景观建筑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大理古城为例,大理古城呈南北对称棋盘式布局方式,南北城门在整个布局中起着重要地位,相互呼应成为了整个布局的中轴线。古城西靠苍山,东面洱海,北面三塔屹然挺立,现代大理古城的规模与布局仍保存原有的建造方式,南、北城门以复兴路为轴线的街道仍基本保持原有的风貌,成为繁华的商业街道。沿街茶楼及文物首饰店铺林立,古建筑点缀其中。整个城市景观以建筑为主,街道两旁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商店、作坊相连,一派古朴风貌。道路以青石铺路两旁的东西向由苍山上留下的泉水为古城提供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成为了整个城市的景观。大理地区传统的景观可以分为植物、石、水几个构成元素。白族人民喜好"植物",既有风水上的意义,也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石"在大理地区有独特的意义,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白族的历史及建筑;"水"可以分为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两部分,是贯穿大理景观的重要元素;通过"木"可以了解当地的建筑工艺及图案。  相似文献   

13.
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为“轨范师”、“导师”、“正行”。白族称之为“阿吒力轰”,直译为汉语就是阿吒力教的意思。阿吒力教是佛教密宗的一支,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元、明之后逐步衰落。阿吒力教的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据文献记载,阿吒力教是由印度高僧赞陀崛多直接到云南传播的。赞陀崛多在云南地方史乘中…  相似文献   

14.
<正> 大理国是继南诏之后的又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存在的时间为公元937~1254年,大略与宋王朝相始终。南诏晚期,权臣篡政,社会动荡。公元897年,郑买嗣杀南诏王隆舜,立隆舜之子舜化贞为王。公元902年,郑买嗣又废舜化贞,自立为王,号“大长和国”,南诏就此灭亡。公元927年,权臣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号“大天兴国”;十个月后,杨干贞又废掉赵善政,自立为王,号“大义宁国”。30年中,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导致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它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世界性与地方化、民族化的交织之中。流行于云南的阿叱力教派具有典型意义,在称谓、来源、演变、与地方传统的关系、研究依据的资料与理论工具等方面,学术界见仁见智,各有妙解。作者认为把"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作为阿叱力的正式称谓是比较合适的。阿叱力教派最初渊源于天竺密教,后期受到内地佛教的影响,它在南诏大理国500年历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元、明、清三代,禅宗渐盛,阿叱力教派逐渐从"官方宗教"演变为"乡土宗教"流传于民间,直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16.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17.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道友:我本来18号去了云南大理,到那里看一座有说是南诏王朝与唐王朝盟约时期的道教建筑,有说是大理王朝灭亡后明朝洪武年间建筑的七开间城隍大殿。据说南诏王朝的文化是与道教天师道的信仰有关,唐开元年间南诏王朝归附唐王朝据称也以“三官手书”方式与唐王朝订立盟约。  相似文献   

18.
学诚 《法音》2009,(3):6-6
(2009年2月22日)尊敬的有马赖底长老,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善信:苍山巍峨,洱海秀丽;妙香佛国,因缘殊胜。今天,中日两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诸善知识,齐聚千年佛都——大理崇圣寺,共同见证大理崇圣寺与日本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缔结"友好关系",我感到无比高兴!这是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一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密宗于南诏中晚期传入云南,并在大理国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元代开始,密宗的影响逐渐缩小,明清两代政府的限制与排斥使其走上衰落道路.佛教密宗兴衰变化和当时的政治形式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地域社会的文化结构紧密相连.佛教输入南诏可以放进其积极学习汉文化的整体架构内讨论.明清两代,儒家思想逐渐在大理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与其相抵触的密宗信仰注定要转入民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边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西南地区相继建立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本文通过对夜郎国、句町国、罗甸国、罗氏鬼国、自杞国、景龙金殿国、南诏国、大理国及其宗教的考察,认为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政权的方国内流行原始宗教、神学宗教,这反映出西南各族群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指出当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可以追溯至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时期,说明西南各族群宗教信仰源远流长,也反映出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