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与唐传奇张松辉本文首先简要勾勒了从初、盛唐到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展现道教对整个唐代传奇兴衰的影响和推促。然后着重分析道教之所以对唐传奇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其原因一是统治者的重视,二是小说文体发展阶段性的必然,探讨了唐传道教题材作品的浪漫气...  相似文献   

2.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描写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历尽艰辛前往西天求取佛经的故事。但是,小说中也描写了大量的道教人物,介绍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特征,为读者了解道教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4.
苟波 《中国道教》2004,(3):19-21
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成仙”与“就俗”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来自于外在儒释二教的压力,同时又与道教的修仙观念直接相关。而这种冲突的结果又逐渐使三教互相融受,也最终影响了道教的成仙、修仙思想。明代小说中有关吕洞宾的诸种故事实质上反映了这种道教成仙观念的转化。一、明代小说中吕洞宾形象分析在明代以小说为主体的通俗文学中,吕洞宾无疑是最活跃的道教仙真形象。此期作品中的吕洞宾,已与传统自闭山林,修道而不理俗务的传统神仙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凡人情趣。另一方面,在他身上又有着宋元道教大…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文学同时臻于极盛,是唐代文化的一大特点,而道教与唐诗的关系遂成为研究热点。道观作为道教理念与活动的实物化长存空间,与以唐代诗人为主体的唐代知识分子群体关系十分密切:第一,道观为唐代诗人体认道家道教的思想理念提供了场所与途径;第二,道观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容身之地;第三,道观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习业之所;第四,道观成为唐代诗人的交游中心。道观在唐代诗人构建思想世界时,在其开展生存生活、应试科考、交际漫游等活动时,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道观与唐代诗人的关系,兼具宗教学、诗学、文化学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从志怪到传奇的嬗变 “传奇”这一名称始见于晚唐作家悲铏的《传奇》一书。宋代以后,文人们遂此以概称唐人小说。 在中国古代,向以“释经阐道”的诗文为正统文学,而“不本经传”的小说也就被排斥于大雅之堂门外。尽管如此,有唐一代积极从事传奇文学之创作者与日俱增。其中还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学家或诗人。尤其是到了中唐,传奇小说的创作更达到了繁荣的局面。从内容上看,中唐以后的传奇小说虽然涉及面极广,但基本上都与道教有一定的关联,具有浓厚的怪异色彩。之所以如此,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若追根  相似文献   

7.
明代传奇与南戏在民间的演出一直没有衰落,演出本大多是从元剧改编而得,所以演出的内容大多反映忠奸之争,落草之举,才女与才子的江湖恋情,创作是比较调敝的。这些文学史上写得清清楚楚,但反映道教传奇的没有提到,难道真是没有这方面的创作吗?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柢全在道教。明朝以前道教盛行,当时的社会生活必然会在作家、艺人的笔下得到表现。道教题材的作品还是很多的,文学史不载是文学史的事,中国戏曲史收了不少宣传道教义理的传奇。由于许多作品反映的思想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观众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说是歌颂爱情的,有的说是宣传…  相似文献   

8.
一、唐代的道教教团与后来的朝代相比,唐朝在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时期。就道教来说,没有一个单一的教团模式,因此也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来规定道教信徒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做"道士"可能意味着过修道的生活,在朝中做官或者做大学士,过着隐居的生活,写写关于神仙的诗歌、历史以及故事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10.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