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廖名春 《周易研究》2000,1(3):21-31
论文对上海博物馆书法馆新近公布的两支《周易》楚简作了逐字逐句的考释,并结合帛书《周易》经传,对《周易》豫、大畜等卦一些爻辞的意义作了新的阐发,还据以讨论了《周易》的作年与卦画、卦名、爻题产生的年代。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涉"八"筮例有三,前人论说甚多,然皆不能贯综其理。今详考旧说凡十余种,谨述诸家得失。至若本文所作新解,则假借出土材料而试为之也。持论以为,《春秋》内外传所见涉"八"筮例,筮法别于《周易》,解法不从变卦中求,盖自静卦卦旨、卦爻关系及筮数吉凶而作占断也。其中《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一例系四位卦占,战国楚地《筮法》一系筮术,可溯诸此。本文推断东周时有静卦、动卦二大占筮法。《周易》用动卦占;而《左传》《国语》涉"八"筮例及出土楚地筮例用静卦占,疑与《连山》《归藏》筮法有关。  相似文献   

3.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楚竹书《周易》首符、尾符所使用的方形结构,由内、中、外三层构成.依此三层结构进行分类,首、尾符号可以分为九种.将这九种符号和今本《周易》卦序非覆即变三十六卦图相对应,我们发现正好可以按四卦画一组,分为九组或九宫.假定楚竹书《周易》卦序确由九宫构成,则其与今本《周易》卦序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也有重要区别,其分宫法与一般以八经卦为基础的分宫法也不相同.楚竹书首、尾符号的设置,还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或意识,即一个卦,是由"卦画、卦名"和"卦辞、爻辞"两个部分构成的.  相似文献   

5.
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秦简“易占”与《周易》相应之卦存在的不同卦名来看 ,前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简单直观 ,后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则复杂抽象 ,故秦简“易占”之卦名当即先于《周易》之卦名而存在的殷易《归藏》之卦名。秦简“易占”之占辞中存有与殷易时代不合之数条 ,但其余占辞显然绝非后世所能编造 ,当即殷易《归藏》所收夏商旧有的占筮记录之辞。秦简“易占”虽非殷易《归藏》之原貌和全貌 ,但大体为殷易《归藏》之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易传》来研究解《易》方法,共分四个部分:一、认为卦名反映一卦之主旨,《杂卦传》《大象传》为探寻卦名意义作过若干努力。二、认为《大象传》反映《周易》之精髓,它揭示了《周易》以六十四卦为形式探讨在不同的境遇下,君子所应具备的境界。三、《说卦传》揭示了《周易》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四、《彖传》《系辞传》揭示了"当位"说、"得中"说、"正应"说、"贵贱"说等解卦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9.
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泰蓄》一卦排在《根》卦之前,《剥》卦之后,为第十卦;在今本《周易》中为第二十六卦。帛书是西汉初年的写本,通篇字体为早期隶书,持与今本相较,异文甚多。《泰蓄》一卦的全文为:泰蓄,利贞,不...  相似文献   

10.
试论十二辟卦王兴业《周易》别卦中,有十二个卦称为辟卦。“辟”即君,十二辟卦以十二个卦分主十二月。京房云:《复》,一阳子,十一月。《临》,二阳丑,十二月。《泰》,三阳寅,正月。《大壮》,四阳卯,二月。《》,五阳辰,三月。《乾》,六阳巳,四月。《》,一阴...  相似文献   

1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12.
从出土材料和世传文献相结合来看,“《说卦》三篇后得”说是不正确的。《说卦》、《序卦》、《杂卦》皆当出自先秦,而“河内女子得逸《易》一篇”,当即是《杂卦》。秦颁禁书令,《周易》经传当皆在未禁之列;所谓淮南缪生及帛书缪和未必就是申公同学穆生;《易大传》当别为一名,并非就是今本《系辞》或《易传》。西晋不准盗掘的汲郡墓,其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3世纪初年。根据墓葬《易》简,今传本《易经》的定本当早已流行于战国中期以前,而春秋战国之易学流派纷呈;《易繇阴阳卦》并不即是《连山》、《归藏》,但今传本《归藏》有许多材料来源颇为悠久古远;《卦下易经》似《说卦》而异,《说卦》当曾综合前人象例而成;师春可能与左丘明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师春》一书并非刘歆伪造《左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取自卦爻辞,包括"数字卦"在内的诸多证据说明传统的"重卦说"有其合理性,三画八经卦卦象早于六画八纯卦,但卦名却是袭自六画八纯卦;《周易古经》成书之前,作为符号系统的卦象与作为文字系统的卦爻辞各自经过了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由《周易古经》的编纂者加以整合。八卦卦义产生在卦名之后,是通过对卦名用字的训诂而来;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里写了一首《上下经卦变歌》,同时还画了《卦变图》。《上下经卦变歌》(以下简称“卦变歌”)和《卦变图》概括了《周易》六十四卦卦变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朱熹关于卦变的思想。现在略作诠释与评述,有不当之处尚祈批...  相似文献   

15.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基本骨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文章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周易》经传与古易,从象数的角度,对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所体现的主卦统属卦思想,作了一更为完备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元包》沿用《周易》的卦象、卦名,其卦序则是以《京氏易传》八宫卦为基础并结合"老少仲孟"的原则而形成。《元包》中的《传》,主要融合了《周易》的《彖传》与《大象传》。《元包》遵循"观象系辞"的言说方式,其取象所用之字虽生僻,但性质与《周易》无异。尽管漏洞颇多,《元包》仿照《周易》筮法也制定出一套自己的运蓍卜筮方法。《元包》的思想并未超出《周易》的范围,同时也融入了西汉以来许多流行的观念,如京氏《易》的五行八卦说、气思想等。另外,卫元嵩还通过宣扬公羊学的文质之说来表达他期盼政治统一、天下太平的愿望。《元包》在学术水准上虽远逊于《周易》,但它的存在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及了解南北朝学术思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从《左传》有关记载、《周易》有关传文和以往出土的有关战国竹书综合考究,推断《周易》爻题的形成是在公元前 500年后的孔子晚年或再稍晚一点的时间;《周易》与其前筮书的最大区别是有爻辞;爻题的从无到有,是由开始多用或沿用其他种类的筮书、筮占方法而走向独尊《周易》的发展特点决定的;爻题体现着蓍与爻、卦的联系,表示爻的时位与方位,提示如何积爻成卦,具有多种含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19.
"卦变"思想作为注解《周易》的重要体例之一,历来受到易学家们不同程度的关注。吴澄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卦变"说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十分完整严格的卦变体系,并将其全面运用于注释《周易》经传。特别是,吴澄全方位审视卦变涉及的两卦甚至多卦之间的动态、流转、互通关系,将其运用于注《易》当中,极大拓展了"卦变"思想在注解《周易》方面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20.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引言《周易·说卦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是颇值得注意的一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言《说卦》为孔子所“序”。但《隋书·经籍志》却记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