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权泰勋是韩国现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家、内丹理论家。他很早就学习儒家与道家的经典文献,19岁师承金一松先生修炼仙道。后来,他潜心研究内丹学,长期进行修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留下的《凤宇修丹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丹道著作。他的内丹理论,续《周易》与《参同契》之传统,得金丹派南宗之旨要。他理顺丹道与胎息之关系,强调"守规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以眼为旗帜"的闭炁技术进路,揭示了"正炁留则风邪自走"的丹道养生法理,强调了"诚"的态度对于内丹修炼的特别重要性,提供了内丹修炼的可操作模式与实践参照,为丹道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意思。 易道即《周易》原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①。 丹道,是指道家、道教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程序及其规律,“万物皆生死,元辰死复生,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② 内丹是相对于矿物所炼之外丹而言,指在“人体炼丹”的过程中,由所谓精、气、神凝结而成的融合物,南北朝慧恩《南岳慧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首次提及。 道教援《易》立说,始于东汉…  相似文献   

3.
王弼《周易注》以《老子》"观复"之"复"解释《复》卦,又借《系辞》"大衍之数"章的释义,重新诠释了《易》中的"道"与"太极"。通过对"天地之心"性质的重构,王弼以援《老》注《易》的方式,将崇变尚动的易道改造为一个虚静的本体,并把作为气体消长的"阴阳",变为"道"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显现,将汉儒构建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论,转变为"以无为本"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4.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元神"既与"道""太极""天地之性"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精""气""心"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永乐大典》被表述为"先天元神""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元神"所居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元神"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识神"说。在与"识神"的对比叙述中,"元神"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易学角度对周敦颐的《大极图》作了全面地检讨和评析。首先揭示了《太极图》的易学合义,即阐发了《系辞》太极生八卦说,提出《太极图》属象数易中的象学。其次,对《太极图》渊源加以考辨,以事实为依据,证明了《太极先天图》早于周子《太极图》。最后,分析了周子能成功地将道家修炼图改造为儒家图式的原因。指出周子《太极图》的意义在于复兴了象数易,开创了以义理治《易》之新风。  相似文献   

6.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7.
易境,即易学蕴含的境界精神。中国文人画从审美观念到技巧法度,无不以易境为追求。易境的核心是太极,太极落实在文人画中,即是画的整体气蕴;象是《周易》之本,意象为易境之本体,是文人画思想理论的精髓;绘画讲究"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与易学的三才之道不无相通之处。"神"是易境的目的,经历代文人拓展、引申,《易传》的"神"逐渐发展为蕴含自然之道与变化之理的至高美学境界。文人画以气韵风神为核心,"意"即神之方、易之体;"仰观俯察"不仅是圣人画卦的方法,也是文人画传达易境的基本途径。观卦的"大观""童观""窥观""观我""观国",深深影响了文人画的观物理念和审美取向。今天,深入发掘文人画的易境不但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亦对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早期全真道创立者"不倦写诗词"的根本动因是诗词的象征、隐喻、意象等与内丹修炼的宗教体验之间可以互相阐释说明,诗词创作在教化弟子、劝讽世俗方面也具有便于记诵、流传等各种方便。全真道诗词内容不能从"纯文学"立场划分,应结合全真道修行观念,从真功、真行两个层面切入。全真道描述劝讽世人、行善救济等外修"真行"类诗歌具有"俗文学"特质。王重阳对《乐章集》的接受是顺理成章的,对柳永的情色作品既不是刻意回避,也不是全盘认可,而是把这种描写内化在丹道修炼的宗教体验上,创造出大量异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富有象征意味和情感体验的丹道诗词。金元南宋时期,丹道诗歌突破固有格式,走向世俗,发生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9.
正明末清初,苏州道士李朴"善画工诗",不仅精于道教正一派斋醮法事,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还丹宗旨》等丹道修炼著作。此外,他还为康熙年间(1662-1722)刊刻的道教内丹学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写序,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问》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10.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  相似文献   

12.
王重阳的丹诗《四得颂》,揭示丹道的入手要诀和诸家丹法的基本修炼程序。《四得颂》诗云:得汞阴消尽,得铅阳自团,得命颠倒至,得性见金丹。首先讲"得汞阴消尽"一句,汞属离(),为火,乃心中阴精,又称木液、青龙髓,即人之元神。元神为先天之神,识神为后天之神;先天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与内丹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周易参同契》将《易》、黄老、炉火(炼丹)三者并列,没有讲《周易》中有丹道。宋代储华谷说:“黄老之学出于大易,炉火之说据于黄老,三者同出于《易》。”他第一次肯定炼丹源之于《易》。《文昌化书》说得更为明白:“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之丹。”在这里,作者以阴阳的体、化、用阐明了道、《易》、丹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周易》中的确有内丹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4.
朱子的《太极解义》是其太极本体论和太极本源论的建构之始。这一建构,不仅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正式作为哲学建构的主要依据和资源,开发了《太极图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意义,把太极动静阴阳论引向了理气哲学的开展;而且,谋求太极与人极的对应,太极与人性的一致,更以"全体太极"为成圣成贤的新的内涵,形成了以太极为中心,集理气、性情、道器、体用为一体的一套哲学体系。这不仅使朱子在其后期思想发展中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更为宏大的发展,也使得北宋以来的道学在理论上和体系上更加完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首位极力表彰周敦颐《太极图》的学者,提出《太极图》乃是周氏学说之纲领。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除了朱熹所说明的客观理由外,他欲为其心性学说探索宇宙形上学的根据,实现天道性命的贯通,则是其推重《太极图》的主观动因。通过对《太极图》意蕴的阐释,朱熹精妙地表达了他的太极阴阳学说,从"天命流行"和"神妙万物"的角度阐发了太极阴阳不离不杂的关系,建构起一体二分的理气观,集前贤之大成。在朱熹看来,太极阴阳之妙正是周、程授受之秘,而周、程是儒家道统的接续者,于是这就引出了以太极之妙为主旨、以伏羲为起始的大易道统论,并将《尚书》"十六字心传"涵摄其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本《大易象数钩深图》收录了宋代"图书"派易学家的多幅易图,郑东卿的六十一幅易图也隐于其中。郑氏之学统摄汉宋,以图示易,融理于图,自创图式,推明先天,象、数、理兼而有之。郑东卿以图解易,心理混融,与象、数、体、用合而为一。他讲伏羲至孔子所述作传授之易,既本于图书,又归于执中之道,体现了圣人相传之易道与道统思想的结合,并以圣人之道作为判断异端的标准。他主张六十四归一,由一悟太极,重视太极贯一,伏羲、文王、孔子相传授受的易道又皆备于我。受时代思潮的影响,郑东卿强调"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于吾之一心",将易学与理学相结合,体现了其易学的独特风貌;其理本于心,心与理的混融,预示着学术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在金丹品位、类型及服食效果等方面的考辨,认定此三种著作属外丹之列。其中阴注与彭注偏重约《易》以证丹道,而无名氏注则从可运作的思路注《契》,大致代表了唐五代外丹家注《契》的两大流派。此外,本文还就内外丹术所用名词往往相同的历史原因以及如何辨别内外丹著作的基本标志,作了必要的论叙。最后,在约《易》以证丹道方面,该文探讨了这三部著作的共同特征,并对其约《易》水平之高下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以心解《易》,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与其对《周易》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理论、三陈九卦之序、《艮》卦"艮背行庭"之旨、太极本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20.
出现于明中后期的内丹著作《性命圭旨》 ,主旨是论道教丹道 ,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 ,炼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四个阶段。书中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阐释 ,表明了它对道、儒、释三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 ,该书既具有此时期道教内丹著作的一般性特征 ,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