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中的筮数八、五、九、四,是大衍筮法数,用大衍筮法"挂扐法"可以推演出清华简由一、六构成的卦。一、六卦参杂了筮数八、五、九、四,与战国楚地风俗习惯相关。清华简的筮法应该与《周易》大衍筮法是近亲。清华简虽然为战国简,但从其根源说,其筮法不可能是晚于《周易》的大衍筮法。清华简与之前出土的数字卦,有相似之处,保留了战国前流行的数字的特征,透过清华简可以看到数字卦数字过渡到一、六,再转化为阴阳符号是一个过程。清华简对于数字意义的解释和使用三位数字卦占,是由早期单数占过渡到三位数占,证明了早期数字卦起源于单数占和早期数字卦三位数占的存在,后世的八卦占与清华简数字占一脉相承。清华简与传世辑本和出土《归藏》关系密切,其筮具与筮法应与出土王家台秦简《归藏》一样,以蓍草为筮具的复杂筮法和以刻有数字的骰子为筮具的简化筮法并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是用简化的筮法。  相似文献   

2.
西周青铜器所见的一卦可以有多种写法的数字卦相当于后世以《周易》实占时用七八九六来记写的占筮记录而并非当时筮书上易卦的写法。陕西长安西仁村陶拍上所见与王家台秦简《归藏》、上博简《周易》等古本筮书写法大体一致的数字卦应是西周时期筮书上易卦的写法。如战国秦汉古本筮书上相当于用两个符号或数字记写的六十四卦体系当早已存在。  相似文献   

3.
贾连翔 《管子学刊》2016,(1):101-103
数字卦的记录形式是由一组数字纵向排列而成,属于古代筮占的一套记录符号,具有实占数字和卦画图形双重属性。数字卦代表了古代筮占的早期阶段,三《易》是筮占逐步走向学术的代表性成果,是筮占大范畴中的三条特殊支干。与《周易》中所蕴含的易学思维相参照,西周陶拍上已发现了覆卦的思维,两周之际的鼎卦戈上则出现了数字卦与单纯卦画并存的现象,再下延至战国时期上博简《周易》卦画、卦名、爻题和卦爻辞的齐备,在出土材料中我们大致能够勾勒出易学体系渐趋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来源于《周易》类的筮书,其筮数脱胎于阴阳爻画,其6卦 二二相耦,分为3对覆卦,可能是出于覆体为占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张毅 《孔子研究》2020,(1):129-139
《左传》中的十三则筮例是传世文献中最早且成系统的早期易学史资料,自古以来即受到周易研究者的重视。近几十年出土的竹书文献中包含数量可观的筮占记录和数字卦卦画,可以填补《左传》筮例与今本《周易》经传流行之间一段漫长的缺失环节。本文对近三四十年出土的竹书筮占材料详加梳理,胪列了其中对《左传》筮例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材料,并评介了它们当前的整理、考释、研究状况。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研究,认为新出土的竹书数字卦筮占资料对《左传》筮例研究可以有三方面启发意义:推求今本《周易》文辞的写定过程、搜集古卦象和总结观象玩辞的方法、探索运算成卦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数字卦"一名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1999年开始学界展开了对这一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反思。本文认为,"筮卦"专指实占之卦;凡以《三易》为本原,不论何种形式的卦都可称为"易卦";"爻画"从爻形言,"卦画"从卦形言,凡易卦均有其卦画。"数字卦"一名突出"数字"之义,凡易卦均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爻画组成,故皆可称为数字卦。"数字卦"等于"数字爻卦"或"数字爻画卦"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易卦其实不是数字。"数字卦"概念具有当代学术史的意义,但随着所谓"奇字"之谜的破解、易卦来源于筮数的证实及《周易》卦爻画之来源问题的解决,以"数字卦"为名义的所谓研究应当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左传》《国语》涉"八"筮例有三,前人论说甚多,然皆不能贯综其理。今详考旧说凡十余种,谨述诸家得失。至若本文所作新解,则假借出土材料而试为之也。持论以为,《春秋》内外传所见涉"八"筮例,筮法别于《周易》,解法不从变卦中求,盖自静卦卦旨、卦爻关系及筮数吉凶而作占断也。其中《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一例系四位卦占,战国楚地《筮法》一系筮术,可溯诸此。本文推断东周时有静卦、动卦二大占筮法。《周易》用动卦占;而《左传》《国语》涉"八"筮例及出土楚地筮例用静卦占,疑与《连山》《归藏》筮法有关。  相似文献   

8.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是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证明。西仁村采集:2上的数字卦由纵线顺箭头方向环读,共有四组筮数,转化为《周易》卦爻,依次为师、比、小畜、履四卦。而采集:1上亦纵刻筮数两行,转化为《周易》卦爻,自右迄左依次为既济、未济二卦。由师至履、既济至未济两处局部卦序,不难推想当时所用《周易》的卦序大同于今传本卦序,而且可以看出当时已存在六十四卦“非覆即变”错综关系的概念。文章还分别对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一片有字卜骨上的文字与筮数、对北京房山镇江营出土的一片卜骨上的筮数进行了识读,并对它们所采用的揲蓍法进行了推测。在对房山镇江营卜骨进行识读后,还通过对镇江营和周原西周甲骨文字刻写特点的比较,否定了字迹刻写微小者出现早、疏大者出现晚的说法,同时又指出,镇江营与周原西周甲骨文字刻写特点的相似是西周与诸侯国燕在文化上密切相关的明显证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数字卦与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之形成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见于商周器物上的数字卦与传逝文献的有关记载结合起来分析,商周时期应已存在用两个符号记写的六十四卦体系;周初陶拍所见易卦与传本《周易》相同的非覆即反的排列方法,也表明当时的筮书应是用两个确定的符号记写的;六十四卦应如文献所记是由八卦重合而成的,而这种八卦形成的前提同样是将其记写符号确定为两个;构成八卦的阴阳爻应是按阴阳观念将偶数记成“一一”,将奇数记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纪要王新春由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筹备发起、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8月3日至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韩国的代表共90人。大会收到论文65篇,专著10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易卦的起源与《周易》的成书”王兴业、徐传武等众多学者指出,天文学,是古代发展最早的科学,《周易》的形成,即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在后世易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密切关系一直保持了下来。因此,深入开展对中国古天文学发生、发展问题的探讨,将是打开《周易》形成之谜的一把金钥匙。有的学者认为,从考古发掘来看,“数字卦(筮数)”未必早于通行的易卦,因为在“数字卦(筮数)”之前,已有较为完整的类似于通行的八卦卦符的出现、钱耕森、张增田断言,甲骨中的“筮数”,并不等于易卦。(美)成中英则不同意“数字卦”的说法,因为中国的数字,没有象西方那样高度抽象出来,而是“数”中有“象”,“象”中有“数”,故有“象数”、“数象”之称。另外,中国的数字,在其早期,很可能就是一种象形。成中英认为,在古中国,商属于“东方文化”,周属于“西方文化”,而夏则很可能属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本筮书时,人们要想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某些启示,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提取,使其显示出来,这就是卜筮。卜筮的方法多种多样,或简或繁。较有影响的是使用五十策蓍草卜筮成卦的方法,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中作了详细介绍。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成卦法”与“筮仪”介绍的大同小异,只是去掉了繁文缛节和“挂一以象三”的左右限制。以上方法,一是造成了阴爻和阳爻出现的概率不等,导致六十四卦出现的概率不等,即出现了阴阳失衡现象;二是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人为控制成卦,使卜筮变成筮师“参与决策”的过程,人的因素多于“神灵”的因素。明白了这些,就使《周易》的神秘色彩黯淡下来,  相似文献   

14.
茶山从易学文本出发,通过反思、批评以前易学家的观点与思想,详细地论述了太极演化与《周易》卦象符号(消息卦与衍卦)及大衍筮法的关系,提出太极是"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初""《周易》推移之法全俟太极造化""揲蓍之法,必又象之"十二消息卦推移的观点。从自然界的太极演化,推演出八卦、消息推移、从消息推移推演出揲蓍之法,阐明了《周易》卦象符号与大衍筮法的客观依据,建构了以太极为核心的易学哲学逻辑体系。其价值表现在理性批判精神、创新的观点和易学逻辑体系建构。虽然其许多论证不乏牵强,结论也未必完全符合易学文本,然而,茶山太极观,以其理性的批判精神、独特的易学见解和较为严密的易学体系,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同时期的易学家,不失为东亚易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5.
由相关内容来看,清华简《筮法》篇应是战国时代数术之士的作品,其中有些内容可以与《鹖冠子》等书相印证。该篇第二十二节和第三节所载内容,显示战国时代就有了以八卦纳甲言月亮晦朔盈亏的理论,汉人所讲的天体八卦纳甲确为先秦有传之说。简文第十二节的内容,证明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八卦互体之说战国时代早已有之,再结合第十一节、第八节的内容,可以看到《筮法》中的八卦取象与《说卦传》及汉易有同有异,且由其筮占之独特性来看,当属于今传本《周易》之外的筮占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出土材料上的卦爻符号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间及社会环境中,按照取爻定卦、图像记录、筮法推衍三个行为阶段进行分析研究。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将筮占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生活资料,从传授与习得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将卦爻筮占的图像分为阴阳爻画和数字爻画两类。并通过记录方式按符号类型进行分类,对符号图像组成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将筮法的发展分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详细论述,试图厘清数字卦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张政烺先生《易辨》一文中的三个问题,经考辨,我们认为商周器物所见四爻数字卦是六爻卦的简写,与互体说的含义不能等同;认为《周易》有据互体说写成之爻辞的说法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根据天星观等战国楚简之易卦皆两卦并列而不见只有单卦的情形,推断其所用当非卦变占法。西周易卦数字与相传《周易》所用筮数之不合,不能证明如《左传》所记遇某卦之某卦的占例不是卦变占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朋 《周易研究》2007,(4):7-12
本文通过讨论效字卦与《周易》的关系、数字卦与筮法的关系、作为占筮直接记录的数字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例变化、以"大衍之法"为代表的占筮方法的基本原则等相关问题,认为西周时候的两个并列的数字卦不是一次算卦的记录而是两次算卦的记录,是结果相近的两次占筮的记录。也就是说,根据"先卜而后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原则,西周时候就重大事情一般要进行三次占筮或占卜,以含义互相接近的两次卜筮作为最终结果;而这两个含义互相接近的占筮被直接记录下来,就是考古发现中的两个并列的效字卦。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者对《左传》筮例的"某卦之某卦"用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与传统说法以"之"当作动词,理解为"往","某卦之某卦"指筮法得出来的变卦不同,提出了"之"是一般所属虚词,意思相当于白话文的"的","某卦之某卦"只是指定第一个卦的某一爻。在2013年,《周易研究》发表了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原女士的文章,对新的筮法说法提出激烈抗议。本文针对高文所提出意见作回答,指出所提意见都围绕古人怎样理解与解释《周易》筮法所遇到的结果,而并不说明筮法本身怎样产出结果。本文又根据新出清华竹简《筮法》提出古代筮法不仅只有一种做法而已。中国先秦时代应该有几种不同的筮法,这些筮法之间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有的可能彼此矛盾。  相似文献   

20.
从楚地出土的多种易类文献来看,《周易》一书在形成与起源之初表现出了种种样态。至少形成了三种使用周易的方式,即“只用易卦”的方式、“实用筮书”的方式以及“经典文本”的方式。在《周易》经典文本的定型过程中,《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在占筮内容、文献编撰、易类体例以及卜筮关系等诸多方面得以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