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与宗教的同源性,显示为如何从柏拉图哲学的神秘性过渡到基督教思想的神秘性.可以使宗教思考,即使得宗教中饱含着没有被想到的理性因素.在这种“宗教”思考中,由于缺少上帝目光与人的目光之间的交互性,因此上帝和人的灵魂不是被思考的或可以实现的对象,而是绝对的他者.只有做“非对象思考”时,灵魂才是高贵的.德里达所理解的责任,正是对这些“他者”的责任.没有神秘性,也就没有责任.“灵魂不灭”不可说,它属于这些无解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疑难问题,它不是被证明或证伪的,而是被体验的.灵魂的触角永远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广义的物活论者(Animist),与其他物活论者不一样,他不认为灵魂存在于万物中,而认为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活的事物中.他的灵魂概念与我们现在的观点也不一样,他认为植物是有灵魂的.灵魂(soul)在希腊语中是"psyche",即生命的原则或生命的原理,在拉丁语中被转译为"anima',它是使活的事物与非活的事物相区别的东西.他又把它叫做"生命的原理"(entelechy).  相似文献   

3.
通过美术史可以了解,中国画经历了历史的洗练,经历了多次变革。至今,中国画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际艺术主流的肯定,并一步步在成为历史的主流,对每个时期的人都产生了影响。正因为这样才使更多人对山水画的经典进行学习与借鉴,使中国画制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中国进入市场化阶级。在这过程中,大众消费对艺术的影响极其明显,工笔画被推至极高的位置,因为其对细节的描绘与工艺的复杂,很快受到大众的承认与推崇。而中国写意因为欣赏与知识体系难以受到大众的接受从而被冷落一旁,这使得中国写意艺术的传流在慢慢丢失。另一方面,西方强大的绘画系统的介入与中国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当下的艺术环境极其浮躁。重创新,轻传统,重工笔,轻写意,重人物,轻山水,传统作品具有震撼力的作品越来越少,国画传统的"笔墨""气韵"也渐渐淡化,我们慢慢在忘却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重视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流行不绝。和古人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风云变化,与人类个体的生命体验,写意精神对绘画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中国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与观念。  相似文献   

4.
裴延宇 《哲学分析》2024,(1):74-87+197
当代生命哲学要求重新理解生命自身的目的性与统一性,它们都指向了亚里士多德这一共同源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营养灵魂是一种基础性的灵魂能力,它又有(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分。理解它的关键在于论证两种能力的统一性并揭示其形而上学意蕴。(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间构成了一种“不一不异”的关系,二者形成一种闭合循环,保证了生命体的“生生不息”。同时,对于今天的生命哲学而言,亚里士多德营养灵魂学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无心智的目的性,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身心关系与生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那时候,他忽然明白了我的用心。花应该开在最适合的年龄,爱对17岁的我们来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6.
黄宏武 《美与时代》2007,(3):102-103
设计艺术的实践表明,点、线、面的组合是创造性设计活动用之不尽的元素.庙底沟彩陶中的"点"是关键,是要害,是灵魂.人们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庙底沟彩陶中的"点"便是那"一点红",有了它,彩陶的纹饰才有精神,才有灵气.点,几乎要成为能赋万物以生命的出神入化的精灵了.  相似文献   

7.
宋斌 《现代哲学》2011,(2):72-77
"夸张的怀疑"是笛卡尔得出其形而上学第一命题的方法,亦被胡塞尔认为在现代哲学中首次揭示了"意向性"概念的内涵。依据它的机制,"我思"的确定性意味着"自由意志的确定存在"与"持续现前于精神的清楚分明的知觉的不可怀疑"。以此为基础,笛卡尔不仅可以完成观念论式的二元论证,而且也认识到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紧密结合体",由此指明了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笛卡尔科学"独特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相似文献   

9.
<正>毋庸置疑,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 1906-199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通过《艺术语言》、《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心灵及其他问题》和《哲学、其他艺术和科学的重释》等一系列著作,古德曼在分析哲学、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广阔哲学背景中,对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并最终构造了一套精致的"艺术语言",不仅肇始了"艺术(美学)的认识论转向",而且导引了此后20年艺术哲学的分析大潮,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尊崇为分析美学最有建树的"四大家"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不少广场文化,每逢周末,在一些大城市的广场上,就有许多文艺团体免费为群众演出,有的还是相当级别的歌舞团、交响乐团,形式和内容自然是高雅的.对这种现象,大众是欢迎的,媒体的报道也是支持的,因为它为普及高雅艺术,抵制庸俗文化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广场毕竟不是演出的场所,而是人们休闲的地方,它的定位应该是大众的、普及的、通俗的,高雅艺术应该到它该去的地方.不能想象,在寒风猎猎的广场上,如果看到四只小天鹅在跳芭蕾,该是什么味道?我们中国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包容一切外来文化,使之中国化.交响乐可以上广场,台球可以摆在街头集市上,盖房的小工照样可以穿着西装推土和泥.于是西服成了“东服”,比西方还普及.可是,在没有大歌剧院、没有音乐厅的城市、在有歌剧院有音乐厅而老百姓没钱去欣赏的情况下,高雅艺术上广场也不能说不是好事,但总使人觉得有点“文革”的味道和一种集市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看作不可与身体分离的生命的形式。他区分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与思想性灵魂。借助对有理智的生命的灵魂结构的解释和对思想本身的结构的解释,亚里士多德使思想在灵魂中获得了最重要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把善看作驱动人的运动的最后原因。在人的灵魂中,他区分两种指向善的原因——思想与欲求。欲求被看作灵魂的思想性活动部分与动物性活动部分趋向善对象的气质倾向。他区分欲求的三个要素:思想活动部分的希望、动物性活动部分的欲望与感情。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结构在理论上容许在灵魂的动物性活动部分拥有区别于欲望的欲求。这种欲求被解释为对于肉体快乐以外的其他快乐,它的一个重要部分被解释为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周易》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传·系辞上》中"生生之谓易"一句极其重要,不可轻易放过。它告诉人们应从一个"生"字去把握《周易》的全部内容和根本精神。明代著名学者、东林党人领袖高攀龙对此五字之真义心领神会,提出:"易之本体只是一个生字。"(《高子遗书·札记》)此语很有见地,点明了《周易》的核心内容是生命哲学。《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持久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中的生命哲学这部分内容造成的。们司易》的生的观念开拓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也使《周易》本身全部内容和整个思想体系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哲学的新视阈,古典灵魂思想有着丰富的认知意蕴,因为其常常是古典时期用以解释世界的原则、阐释认知主体即生命的原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不仅深入地阐释了灵魂之本质特性及其层序结构,系统地阐明了各层序灵魂的诸机能,而且表明灵魂诸机能的展现过程恰是生命之认知进程。认知的发生进程,与灵魂的启动与层序紧密相关,灵魂的内在性结构即认知机制结构,灵魂之机能的展开恰是认知推进,灵魂结构与认识结构也是同构的。从具体感觉到抽象理性是感觉灵魂机能到理性灵魂机能的攀升过程,展现了认知进程的有序展开。认知的发生与推进中机能不断展现,恰是灵魂秉性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由此,亚里士多德将认知与灵魂紧密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灵魂—认知"理论。该理论是古典认知理论的典范,不仅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亚里士多德整个哲思体系的建构,而且对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对认知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深入挖掘这一古典智慧,对于透视近现代认知理论,推进当前认知科学和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幸平 《天风》2014,(10):45-46
一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却又偏偏无解的问题.这些苦难,摧毁生命的尊严,摧残人性的美好,使得人命如草芥,繁华变废墟.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生离死别、冤屈耻辱,成为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难是冰冷的,我们必须“深思”.不是思考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而是思考如何在苦难中生活,如何面对苦难所带来的创伤,学会在苦难中爱惜每一个生命,学会彼此支撑和扶持.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把生命看作杜威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核心观念,尝试用"生命哲学"来解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把杜威解读为"生命哲学家".这一解读体现梁漱溟构思儒家"生命哲学"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杜威的"生命哲学"视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儒家哲学的一个思想资源.梁漱溟批评了杜威对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生命本性缺乏深入的领会.梁漱溟对杜威"生命哲学"的解读可以看作为儒学与实用主义之间的一种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7.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18.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与"回到马克思"提法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提法.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与时俱进".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究竟怎样"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生命哲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儒家生命哲学具有三大本质特征——"创生""多元"和"审美"。美丽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在审美情怀、多元共生、创新发展等方面,与儒家生命哲学深为契合。从儒家生命哲学视野来观照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解读为四个维度:时间维度上的永续发展和美丽情怀,空间维度上的五位一体和天下视野,思想维度上的敬畏审慎和生命关切,实践维度上的民为邦本和生化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